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黔东南苗族祭祀舞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祭祀的唯一目的似乎是制造有用的力量,肢体叙事的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苗族祭祀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用动态的形式叙述着祖先悲痛的历史,表达着对祖先的缅怀,其根本目的是以祭祖仪式舞中的祖先认同,来制造团结民族和鼓舞人心的力量,用仪式感鼓舞人心,并祈祷来年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祖先认同;黔东南苗族;祭祀仪式舞
  一、苗族的祖先崇拜
  贵州黔东南苗族是一个具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少数民族,他们依山而居,是天然的民族文化活化石。舞蹈作为民族的文化载体,通过不同节日中的仪式来叙述着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在苗族祖先崇拜中流传较广泛、至今认同度较高的是蝴蝶妈妈。在原始时期,人们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畏惧和敬畏。这些传说也被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苗族是迁徙的民族,其祖先蚩尤在著名的“涿鹿之战”惨败后,其余下的子孙们走向了千年的迁徙之路,对于祖先蚩尤的记忆,是整个民族集体对历史悲剧的叙述和对祖先的缅怀。苗族人民的信仰来自对植物、动物以及祖先,这些信仰一方面来自原始时期信息落后、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一方面来自在恶劣情况下、无助的族民们对生活的期许和祈祷。
  苗族多以大杂居、小聚居分布。不同支系的族民们,对不同节日的仪式舞蹈和叙事方式略有不同。位于黔东南的从江县岜沙苗族(黑苗)信奉树神和太阳神,“跳坡”仪式中的“芦笙乐舞”是祭祀仪式中最具震撼的舞蹈;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在祭祀的舞蹈中用木鼓作为固定化符号的物质媒介,达到“人神相融”的精神状态;丹寨苗族是苗族“旮弄”支系,图腾崇拜锦鸡,在祭祀仪式中模拟锦鸡而舞,通过模拟锦鸡来表达敬仰。
  二、苗族祭祀舞的叙事
  舞蹈用肢体表现的远不止我们肉眼所看到的,而是形体之外巨大的力量。原始时期的人们用舞蹈动员生命、鼓舞生命、激励生命和团结生命。在巫文化浓厚且无文字的苗族,其大部分节日主要以祭祀为主,舞蹈作为仪式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文化载体用身体叙述着他们的故事,散发着肢体以外的强大力量。
  1.岜沙苗族芦笙乐舞。岜沙苗族人们信奉树神和太阳神,对树神的信仰体现在岜沙苗族,从出生到死去的仪式上;对太阳神的信仰体现在每年一度的芦笙节,在农历的11月19日这天尤为隆重。族民们会身着盛装,男人们手持芦笙,齐聚一起祭祀祖先、祈祷来年。各地方的祭祖仪式都有着独有的流程,芦笙节仪式分为6个流程:杀牛活动、聚头、祭祖母石、吹五谷、跳坡和聚古芦笙堂。每一项流程都有着属于岜沙族民赋予的特殊意义。跳坡是属于仪式的第五项,其仪式尤为震撼。吹完五谷到东方坡时,会有一段时间休息,待队伍调整好后,整个芦笙队面向东方倒退而上坡。当男人们倒退至半山腰时,女人们背着今年新生的婴儿,迎面而上。东方坡的祭祖仪式,一是通过芦笙乐曲祭祀祖先,芦笙曲像是能与神灵沟通的独特言语,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族民平安;二是让新生的婴儿聆听着芦笙音乐找到自己的祖先。整个仪式大概有20多分钟,男人们手持芦笙,双手旋“∞”字幅度,边吹边舞,动作幅度较小,通过腿部左右交替来转换身体的重心。伴随着芦笙的吹奏,舞者跟随着音乐节奏的强弱和呼吸的律动来带动舞步。整个山谷响彻着芦笙的乐曲,场面实为壮观。仪式有着自己独有的程序,每项流程在不同的地方,剔除其动作后的叙事情节而言,动作并没有较大差别,在什么地方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意愿,只有族民自己和了解岜沙的观众知道。若是将其动作与故事分开来看,且不能将其场域性和叙事性所带来的力量充分展示。肉眼所看到的以及肢体所表达的远远不如整个仪式给予族民们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祭祖舞对祖先的认同,增强他们对整个族群的凝聚力,一同祈祷和期许未来的美好生活。
  2.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台江县的反排木鼓舞是十三年才举行一次分鼓藏节仪式。这类祭祀活动是苗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其意义和类型较多。木鼓的打击声据说是模拟“啄木鸟”的声音作为媒介与祖先能达到共鸣。鼓在整个仪式中是最为重要的道具,仪式分为醒鼓、反排舞蹈、敬鼓和藏鼓四个环节,其中的舞蹈有著召唤祖先灵魂的说法。整个祭祖仪式分为五段舞蹈,第一段的动作幅度较小,主要表达祖先迁徙的历程,舞步为三步一转身。第二段在路上,主要讴歌祖先迁徙的英勇行为,舞蹈动律特征是上身倾斜、甩同边同足、顺拐、臂部的幅度很大。舞者皆以胯为动力点,恣意自如地甩头、肩、手、腰、脚的扭、甩、转、端、蹬等,在同一节拍中,急速逆转倒翻,构成强烈对比和视觉冲击,表现出一种强劲的生命节奏。第三段拔草砍柴,舞蹈中表现的是反排苗族迁徙后安居乐业的情景,在舞蹈动作中有劳作时的动作和变化的队形,表达了族民们一起重建家园和重新生活的凝聚力和狂欢之情。第四段庆丰收,舞蹈到这里基本完成了苗族历史的叙述。第五段再跳“高斗大”,整段舞蹈的尾声,节奏缓慢,情绪趋于平静,舞者手握砍牛刀,模拟居住此地的生日情景。在整个仪式中,通过敲击木鼓和动态的肢体为主,同时铺开反排木鼓舞的叙事性和历史性,通过仪式中的舞蹈进行血缘认同、记录历史、教育后代,用舞蹈来敬仰神灵、叙述故事、表达情绪。
  3.丹寨苗族锦鸡舞。锦鸡舞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从叙事的角度来说,丹寨锦鸡舞属于祭祀性舞蹈,传说祖先们迁徙到一片森林后靠狩猎为生,将飞禽走兽猎杀完后,没有物质维持生活。这时,美丽的锦鸡从天边飞来,猎手射下锦鸡,村民发现它的嘴里叼着几颗小米的种子,锦鸡死了,村民们用种子耕地度过了没有食物的危机。从此之后,丹寨苗族信奉锦鸡,模拟锦鸡求偶的步子,来怀念祖先和纪念吉祥的锦鸡。锦鸡舞起初是祭祀性舞蹈后演变成求偶性和自娱性舞蹈。在表演时,从动作、队形、服饰上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锦鸡的特征,队形是三五个男生吹芦笙于前面领舞,后面的由女性排成一字型;主要动作在腿部,幅度较小,动作律动以腰部和膝盖为主,步伐简单,节奏明快,展示锦鸡傲慢悠然的姿态,舞步主要有跺步、走步、三步一靠、三步两跺等组成;动作幅度较小的主要原因,除了模拟锦鸡外,女性身着银饰而成的苗服,受到了约束。在苗族舞蹈中,锦鸡舞从服饰和动作上能明显区分于其他支系,这种独具特色的舞蹈藏着族民们的祖先认同和信仰。   三、苗族祭祀舞的解读
  早期出土的岩画和雕塑可以看出,人们对生命的好奇和死后世界的敬畏与符号的表达几乎是同时的。对生命的好奇和对死后世界的敬畏的根本目的是对生命自身的意识。正如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所说,“祭祀的唯一目的似乎是制造有用的力量”,肢体叙事的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苗族祭祀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用动态的形式叙述着祖先悲痛的历史,表达着对祖先的缅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制造团结民族和鼓舞人心的氛围,团结族民增强民族凝聚力,用仪式感鼓舞人心,祈祷来年美好的生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下,祭祀祖先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是后人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对逝去生命的怀念和死后世界的敬畏;另一方面也通过仪式告诉活着的人应该珍惜生活。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中,祭祖舞是最为隆重且最具特色的舞蹈。岜沙苗族芦笙节的“跳坡”仪式舞蹈,由全村的男人一起出动的仪式,庞大的队伍使芦笙乐曲响彻整个山谷,一边吹奏芦笙一边随着乐曲而动的舞蹈,音乐低沉动作缓慢,像是呼唤着祖先的灵魂;台江反排木鼓舞,在鼓藏节仪式中,用身体叙述着苗族的迁徙历史,其动作粗犷奔放,抒发一种苗族地方特有的豪情;丹寨苗族锦鸡舞在祭祀仪式中,动作上模拟锦鸡悠然缓慢,舞蹈有男女搭配,表达着对锦鸡的图腾崇拜。
  从江岜沙苗族、台江苗族到丹寨苗族,虽同为苗族但是不同支系却有着略微不同的祭祖仪式舞蹈,这种仪式舞蹈的不同,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既是各个支系对祖先的认同,也是各个地方苗族对各自支系的族群认同;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是从血缘、精神方面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這种仪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也展示各地方苗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凝聚力。
  (责任编辑:伍益中)
  参考文献:
  [1]【法】马塞尔·莫斯著,杨渝东译.巫术的一般理论[M].兰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柳,陈正府.反排木鼓舞:从历史记忆到文化表征[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徐浩,王唯惟.贵州苗族舞蹈研究现状与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3(6).
  [4]王唯惟,徐浩.舞蹈与文化——贵州苗族舞蹈的身体叙事[M].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
  [5]刘剑.贵州苗族舞蹈的场域性和生态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5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