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打call”分析由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8年5月29日,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中,“打call”被正式列为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结果,从“打call”一词的由来、用法、词义成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由“打call”展开,分析从2011年由“hold住”开始流行的,混合语码形态的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机制。
  关键词:“打call” 社会语言学 混合语码构成的网络流行语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083-03
  一、“打call”的词义来源
  (一)“打call”的由来
  经笔者收回的有效问卷结果分析显示,有15%的人可能因词中有“call”这一英文单词认为“打call”来自美国;24%的人可能因韩流娱乐产业的巨大影响而潜意识认为这一新兴词语来自韩国;51%的人认为“打call”是中国本土新造词语;而只有22%的人知道“打call”一词真正的来源地——日本。
  “打call”,日语为「コール」,是wota艺的一种,最早出自日本演唱会的LIVE应援文化,专用于表达对歌手的喜爱之情。“call”单纯指的是在偶像(アイト?ル)LIVE(ライフ?) 中,根据歌曲歌词中的要素喊口号,包括跟着歌词作出联动、复唱、回应等动作。[1]
  (二)“打call”的含义
  经调查,有些人认为自己至今不能校准“打call”的具体意思,或认为其意义就是“打电话”;有些人因不知道其具体由来,在表达时衍生出“为……打爆电话”的说法,或是出现由于使用中文拼音输入法的个人习惯直接将“打call”以中文同音字“打尻”来替代的怪异现象。
  “从基本定义来看,‘打call’一词有三个基本要素:(1)LIVE,‘打call’的场景是LIVE现场。(2)呼喊,挥舞荧光棒。(3)统一形式。”[2]
  然而从日本到中国,“打call”一词的意义和内涵就发生了进一步因地制宜的改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发现并参与这种因高消费而得到高享受的“现场演唱会”中;另一方面,国内网络通讯传播平台的迅速发展,使“打call”这种在国外具有国民普及性的应援文化流入中国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如今国内“打call”的含义,早就不仅指台下观众对台上偶像的一种“应援术”,更多用作对某物、某人或某事表示赞同、支持时,套用“为/给……打call”的句式后,所使用的流行语。
  “打call”在我国的用途广泛,运用对象不限,小到产品,大到国家。而且“打call”的动作发出者不仅仅为人类,人们更可在使用时将其拟人化,例如:“四川大熊猫遇见东北的雪,为初雪疯狂打call。”[3]在网络虚拟世界得到一定的传播效应后,“打call”的使用范围也就转向了现实世界。新闻媒体工作者也喜爱运用此类网络流行语。经过这类热点流行语修饰后的新闻标题与如今飞速发展的网络平台相互配合,极大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其内容的传播范围。例如:《新闻中心官网“动起来”为十九大报道打call》。(《人民日报》 2017-10-18)[3]
  二、“打call”的词义成分分析
  学界目前对“打call”的词义构成基本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打call”是一个动宾短语。“打 call”中的“call”并不是直接借用的英语,其日语为「コール」,是英语“call”的音译外来词,基本意思同【英】call;“打电话”,由于只在基本读音的尾音部分有细微不同(英语[k  l]的尾音上扬,而日语[kouru]的尾音下降),意义也都比较相似,且英语的使用人群更广泛,所以人们把日语中的「コール」翻译为英语的“call”。“打 call”中“打”的意思为发出,与词語“打呼”“打节拍”中“打”的意思相同,是动词性的。“call”应解释为“shout”意,汉语翻译为呼叫、呼应,且这里的“呼喊”是名词性的。短语“打呼”和“打节拍”中,“呼”和“节拍”都是动作“打”发出的结果,所以“打call”的意思是“发出呼喊声”。[4]
  第二种说法,认为“打call”这个词语中,“打”字带动词做宾语时是个形式动词,并没有实际意义,具体的动作义由后面已被名词化的宾语来承担。这一点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得到相关的证实:“打官司”是诉讼的俗称;“官司”即指诉讼等。“打”字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现代汉语中双音节的用词习惯,另一方面是对呼喊时的动作进行形式的概括,从而使词语的形式和意义都更加完整。[3]
  在笔者看来,现在“打call”一词的词义,需结合多种角度分析。首先是中英两部分的词性。汉字“打”在清代陈昌治的《说文解字》中记为“【手部】打,击也。”,为动词。在最新版《新华字典》中,“打”字有两个读音、三种词性。作为动词,有两种构词模式:(1)动词+名词,如“打鼓”;(2)与某些动词结合为一个新动词:动词+动词,如“打扫”;英文单词“call”在《牛津字典》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其次,从该流行语来源的角度看,“打call”作为音译外来词,是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在来源地日本使用的,其词义已经脱离了字面义“打电话”,而是呼喊、鼓励义,是动宾短语。再次,笔者认为,结合总结的中、英文辞书内义项,应选取同样作为动词“击打、挥舞”意的“打”和“呼喊、喊声”意的“call”,演变成现今国内“打call”一词表达出的“加油、鼓劲”的意义,凸显出“既挥舞又呼喊感”,更加生动而形象地体现出其为动作与声音、形式与意义相结合而得出的语义。且中英文混合语码构成的类似汉语双音节词的形式,使其在以双音节词为用词习惯的中国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最后,国内极速发展的网络通讯平台对新生事物具有极强的催生性,汉语语言自身又具有极强的能产型,赋予了原本音译而来的日语短语以属于汉语特有的、别致的表达形式及意义。就是在多方的影响下,“打call”完成为其从日本到中国的语义演变之路,成为新一代流行语代表。   三、以“打call”为代表的混合语码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机制
  语码(code)是某种语言可以辨别的变体,涉及具体地域、社会、阶层功能分配或特定语境的系列选择(Vers-chueren 2000: 118),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或语体或语域,是社会语言学学科下的专用名词。混合语码,指以一种语码为主、再夹杂其他语码的语言现象,从而形成两种或多种语码之间的混合使用。[8]
  本文以“打call”为代表,研究混合语码形式的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机制。
  (一)从构成词语的成分本体上看
  我们在“词义构成成分”一部分中已经详细介绍过,在词义方面,本文认为“打”是“击打”;“call”是“喊叫,喊声”,二者都有表达宣泄等强烈情感的意味;从语音上看,廉芬认为“‘打’的音标是 /ta214/,辅音/t/为不送气的塞音,较弱的气流冲破阻碍,爆发成声。其次,元音/a/是开口度大的单元音,所以/ta214/的发音有力,响亮”。且单词“call”是一个单音节词,更容易发音。以上的词义和发音特点,与普通词句相比,更富有动感、更便于使用人群简洁明了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意愿。
  (二)从文化交际范围上看
  如今信息全球化的趋势逐步加深,汉语言也具有的强大包容性,这使得汉语与各语种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打call”的流行,也与亚文化的逐步“大众化”息息相关。由偶像、ACG等延伸出的曾经属于日圈的“小众文化”如今渐渐被更多的普通大众所熟知,圈子里的一些既定用语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使用,这些词就演变为流行语,“打call”的普及就是其中一个例子。[3]
  (三)从社会心理来看
  在笔者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有27.88%的人认为说“打call”是“为他人加油打气,显得自己有义气”的体现。廉芬认为,这是受北京市民文化的影响。北京市民的政治化倾向比较强,表现是北京人重视团体和友情,这一特性在世俗生活中表现为从道义出发,抱团合伙,讲究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京派作家王朔、导演冯小刚等的文化作品中体现的义气精神也逐渐影响着大众。
  除个别流行语,从社会心理来看,混合语码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有以下三点原因。
  (1)紓解心理压力与消极情感。经调查,活跃的网络流行语使用者,普遍年龄在18至23岁。因为他们中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现实的同年龄层人群中很少有可以深入倾诉的对象,所以这个阶段的青年人会经常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体会到孤独感。他们虽然被家人宠爱呵护,但大多数长辈并不能理解并接受其个性、独特的思想。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他们也普遍面临着升学、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于是,他们喜欢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以诙谐的语言宣泄社会的激烈竞争给自己带来的无可奈何,以此纾解自己的精神压力。
  (2)渴望轻松娱乐、标新立异的反叛心理。“尤其是一些相对年轻的网民,他们通常挑战和拒绝一切所谓传统的、标准的东西,喜欢语言中新鲜奇特的元素,这为语言的不断变化提供了可能,而新生事物往往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流行亦是如此。”[7]在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影响力较大的中英混合语码构成的网络流行语“hold住”,出自台湾大学生谢依霖2011年在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时的“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配合她当时的夸张造型和搞笑的英文发音,迅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hold住”一词正是顺应了大家渴望轻松娱乐的、标新立异的心理语境,成为当时最为时尚的网络流行语,同时迅速流行于街头巷尾,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此类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一般是很短暂的,一旦新的流行语被造出,就会迅速取代其他“过气流行语”,成为网民的“新宠”。例如,在笔者收回的102张有效调查问卷,问题“您认为现在说‘打call’已经过时了吗?”中,只有8.65%的人认为“打call”仍在流行,这种“热词降温”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大众的这种反叛心理息息相关。
  (3)顺应流行事物的从众心理。在不单独考虑青年网友这一群体后,经调查,有21.15%的网友认为使用“打call”一类的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紧跟潮流,获得群体认同的方式。这种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群体的引导或来自群体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便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当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你不熟悉的流行语时,你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从而去了解,并在以后的沟通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使用这些词语。”[7]它同样促使了一部分小众的、个性突出的事物的发展。例如,2017年,吴亦凡在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中不断使用的一句嘻哈音乐用语“你有freestyle吗?”。由于“嘻哈”这一对于我国来说较新潮和冷门的音乐类型,与使用者吴亦凡这一对现今流行音乐影响力极大的公众人物的身份,迅速因新奇而被人们关注。
  (四)从我国语言教育体制的影响上看
  在国际交流空前频繁的当下,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对汉语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影响下,英语一直在除中文外的语言教育构成结构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贯穿国人语言教育的始终。“全球语言监督”(Global Language Monitor)机构最近发布报告称,中国大约有2.5亿民众学习英语,并且这个数字在未来7到10年内还可能翻倍。
  词汇,作为汉语构成要素中最为灵活的一部分,受到英语的影响最大。刘丹(2015)[8]认为,汉语不仅借鉴了英语中大量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词汇、对一些英文字母缩略词直接借用,而且和英语混合使用,出现在大众的日常口头交际中。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用英汉混合语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现象是英汉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
  英语是作为与汉语进行混合的使用率最高的语码。纵观我国《咬文嚼字》编辑部自2010年开始总结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榜上有名且内含混合语码构成的网络流行语总共有五个,且全部都是中英混合语码构成的:2011年的“hold住”、2012年的“XX style”、2014年的“no zuo,no die”、2017年的“你有freestyle吗”“打call”。
  四、结语
  对于越来越多的“打call”一类混合语码构成的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在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继承中文优秀传统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吸纳他种语言带来的新型概念,适应国际语言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要对这一类混合语码的词语构成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掌握其构成规律,对于此类语言现象有一定的优劣判断,不断净化我国语言环境,加快我国优秀语言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アイト?ルライフ? MIX·コール·口上·ヲタ 芸·缚りまとめ.ameblo.jp [EB/OL].https://ameblo.jp/aoirokucho/entry-12274207791.html.
  [2]网络热词“打call”,你真的知道是什么意思吗?[EB/OL].https://mp.weixin.qq.com/s,2017-10-20.
  [3]夏中华,陈彤.2017年度热词“打call”散议[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2):112-117.
  [4]廉芬.流行词语“打call”的特征及流行机制[J].汉字文化,2018(4):65-67.
  [5]谭景春.说“打折”[J].中国语文,2017(3):366.
  [6]辛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语用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66-67.
  [7]刘旭波.网络流行语语码混用的顺应性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7(7):102-104.
  [8]刘丹.汉英混合语码流行语的使用及实证分析[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5(5):4.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8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