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自由领导人民》为例谈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术作品是艺术物态化的最终成品,它有独立的属性也有着丰富的内容,我们将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抽象为内容、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探讨,任何美术作品都必须有这两层因素,在文章中将结合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代表作之一——《自由领导人民》为例子,加以解释与呼应,来分析美术作品构成因素的层次结构。
  关键词:美术作品;构成;内容;形式;关系
  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最终成果,是一种物态化的表现,物态化就是指,将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象以某种物质材料制作出来,例如,雕刻艺术则是艺术家运用雕塑语言,借助物质材料,将头脑中的审美意象表达出来,无论是19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还是文艺复兴盛期的米开朗基罗,他们的作品都离不开艺术家审美意象物态化这一重要过程;可以说,艺术作品是整个艺术创作过程最终的物质承担者,没有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就没有完成。美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的艺术构思、艺术创作,以及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是一个丰富而独立的整体,从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来讨论它,可以看到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滲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谈到美术作品,我们第一眼大多会先看它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它具体描绘了什么,美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进行自己独特的审美认识,再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就是美术作品的内容。建筑家阿曼达·莱维特(Amanda Levete)就曾经说过:“艺术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本身。”“艺术有助于定义一个有史可寻的国家身份,它根植于人性之中。”美术家在创作一件美术作品之前的构思,和创作的进行中,都是一个对生活认识的逐步确立、反复揣摩的过程,到了美术作品的诞生,美术家的这种审美认识就已经被确定下来,那么美术作品的内容就同时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家所认识的现实生活及其所包含的客观意义,二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伴随着这种认识和评价而发生的思想感情。①外在的动力、社会效应能够推动艺术的变化,艺术是被决定的事物,而崇高必定源于社会需要,《自由领导人民》这幅画描绘了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场面,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都是革命的成员,甚至连少年也挥舞着手枪似乎在急速向前奔跑,画面中心点的年轻女性右手高举三色旗,左手拿着步兵枪,如自由女神一般耀眼,完全展现出为了自由,法国人民全民参战的内容(如图2)。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创作这幅画的契机是因为他当时就在现场,这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后,少年阿莱尔想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但他却被枪击中而倒下,这种悲壮的情境强烈的刺激了他的创作欲望,这位革命国家所产生的伟大艺术家,拥有着博大广泛的同情心。可以说“七月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就是《自由领导人民》的创作题材,而“自由和民主”就是这幅画的主题,题材和主题身为两样不相同的东西,构成了美术作品中的内容因素,题材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化历史等客观方面,先有题材才能推动艺术家往更为深层的——主题,去进一步深入。
  题材包括广义和狭义俩方面,它既可以被广义的划分为指不同性质的美术作品,如神话题材作品、现实题材作品、山水题材作品等,也拥有狭义的定义,指画中所描写的情境,如我们举例的《自由领导人民》广义来说就是现实题材,狭义来讲就是指自由女神引导法国人民取得胜利这一场景。相较于题材,内容的主题就带有更多主观性,主题是一副美术作品的中心思想,美术家想借作品表达什么,如何将客观的社会生活经过自己的审美认识创作转换出来,这就是它的重要性;主题思想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美术作品中的题材和形象体现出来的,例如《自由领导人民》中的自由女神,实际上是以现实中勇敢的少女为范本,将她塑造为坚强、有力,充满精神力量的“"半人半神气质的一个理想化人物”。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到:“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2]
  指的就是美术作品的主题应该从其艺术形象中能被感知,而不是生硬的告诉别人这幅画是什么意思,而不为人所理解。
  在美术作品的内容被我们理解之后,我们就会想要探究它的表达形式,这幅画是用什么样的物质材料来处理的,是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里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另一种构成因素。《自由领导人民》采用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将画面中的人物安排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位置的经营就是美术作品的组织结构,美术作品的组织结构需要符合美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德拉克罗瓦的另一幅作品《向前冲锋的阿拉伯骑兵》中,画面构图就不讲究稳定也不追求和谐,飞驰的阿拉伯骑兵差不多并成一排,而马匹在最前方直立而起向后翻倒,给人惊心动魄的运动感,从而充分表达了德拉克罗瓦想让观者体验这惊心动魄的时刻(如图1)。
  那么一副美术作品的大致构图 确定下来以后,所使用不同物质材料所想表现出的不同质感就至关重要了,石头只是一种简单的物质材料,但当我们将它塑造成为一件雕刻作品后,它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这块石头具有了美术语言的特性,而这件雕塑作品将具有石头坚硬、深沉的质感语言;美术作品的“语言”也是作品内容结构组织的一部分,它不仅包括上述所讲的需要将不同的物质材料与相应的形象结合,也包括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的抽象“词汇”,比如中国画中笔墨的浓淡,油画中色彩的冷暖,线条的粗细变化,都是美术作品中的语言,这些语言因有自身特定的审美趣味而让美术作品的画面生动起来。德拉克罗瓦在创作《自由领导人民》这幅画时,就选用了法兰西共和国国旗的红、白、蓝三色作为主色,背景硝烟弥漫颜色暗沉,唯独自由女神手中旗帜的红色光彩夺目,仿佛是划开浓烟的利刃,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就是德拉克罗瓦使用的美术语言。
  我们最后谈到的是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它是指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的组合,艺术家们对造型这种形式美也分外注意,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安格尔就提出“在一切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创作主体对于美术作品中形式美的安排是美术作品内容的一部分,正因为德拉克罗瓦不能容忍当时关于希腊人和罗马人的一切讲法,不能容忍坚持强调正确的素描和持续模仿古典雕像的做法。他相信在绘画中色彩比素描法重要的多,想象比知识重要的多。[2]所以他的美术作品才与安格尔那类“高贵风格”的作品不同,充满了浪漫性;并且从人类文化历史的角度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美术家对形式美的理解和运用因种种原因(如文化风俗等)而有着很大的差别,这样,也就有意无意地在美术作品中注入了相应的时代、民族和地域特色。[3]《自由领导人民》也正是在七月革命的环境下,在德拉克罗瓦这位不接受学院派标准的革命画家手中,才能被创作出来。从量来看,美不依赖概念,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来。从关系来看,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产物,当它被感知时并不想到任何目的。从样式来看,美不依赖概念而被作为是产生愉快的必然的对象,这种必然性不是来自概念,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感,所以形式美的“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感到愉快”是十分重要的。   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包括了上诉所说的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它们即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不会独立存在。如果要争论内容与形式谁决定谁的问题,在我本科时期所学的《美术概论》第二章的第三节中有相关论述,“当人们说内容决定形式时,实际上是从美术家的创作过程看,美术作品的形式是由其内容决定的。”以《自由领导人民》为例,德拉克罗瓦身为一大批伟大的革命者中的一员,对于“革命”有自己内在的思考,目睹了七月革命事件从而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和冲动,最后将自己的思考外化为《自由领导人民》这幅美术作品的形式。这幅画的内容首先存在于他的头脑中,再通过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法转化为了可视的形象。但艺术家也是出于社会生活中的人,社会生活本身就具有其相应的内容和形式,当艺术家对社会生活有所思考和感受后进行创作,这创作的本身就带有社会生活的形式;“七月革命”也是如此,如果它没有形式、形象、形态,那么艺术家就无法从中受到感动,进而产生创作的意图。所以艺术家对于自己美术作品的构思实际上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并不是单纯的现有内容然后才出现了形式,而是同时转换、同时生成。
  如果从美术作品观者的角度看,作品的形式其实是最先被观者接收到的信息,在一副美术作品前,观者也许可以全面的掌握作品中的形象和形式,但他们却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美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知识素养、教育程度等都有关系,即使是专业的美术鉴赏者也要仔细揣摩一幅画后才能下一个定论,因此从这里说起又可以被称为“形式决定内容”。所以在美术作品中,并没有真正正确的关于内容和形式是谁决定谁的答案,在美术作品中内容的题材、主题有自身的意味,形式也有自身的特征,且它们无法被区分谁更重要,谁是决定的一方,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去阐释、研究,这也是美术作品构成因素的富有趣味性的一部分。
  美术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又有着丰富的内容,包含了主题、形式、结构、事件,在整个艺术欣赏过程中又构成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它既标志着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完成,又是美术接受和消费的基础。人类总是通过特定的形式去把握自然对象,去重构自然对象,这个把握对象和重构对象的过程就是人类艺术创造的过程,这种诉述心灵的活动的最终表现结果便是美术作品,因此分析美术作品也可以说是在分析人类思想文化追求或者艺术追求,而在对美术作品构成因素的分析中,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还有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即使在进行理论探究时将内容与形式单独抽象成两部分,逐一下分为小点来研究和讨论,也能从字里行间看到它们的关系。
  [注释]
  ① 王宏建,袁寶林:《美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13页。
  ② 选自百度图库
  ③选自百度图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7-8.
  [2]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504.
  [3]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24.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70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