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长江之歌》的教学为例,谈形象思维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而形象思维不仅在学生解决基础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在学生高级智力活动中也发挥着作用,尤其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小学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在语言触摸、揣摩、锤炼中寻找适切路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长江之歌》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语言内容、读懂语言形式、读懂语言情感,并用好教育支点,从整体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阅读,同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关键词]语文课堂;形象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66-02
  课堂阅读是学生与作品的交流,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是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交流的媒介主要是语言,语言的碰撞其实就是思维的碰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审美体验的过程都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阅读是名副其实的“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需要将语言材料在大脑中“立”起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领悟、鉴赏、吸收。语言材料“立”的过程就是语言形象“立”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显得尤其重要;反之,发展形象思维也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阅读教学中,如何在读懂语言内容、读懂语言形式、读懂语言情感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引领学生进行有深度的阅读呢?我在《长江之歌》一课的教学中做了积极的尝试。
  一、“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用好培育形象思维的支点
  《新华词典》对“形象思维”这样解释:“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总是在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观察、体验之后,选取并凭借种种具体感性材料,通过想象和联想,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创作过程中的这种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通常称之为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一定离不开借助具体可感的材料来生发,具体可感的材料在阅读中便是“一字、一词、一句、一段”。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有價值的词句,把它们作为形象思维训练的“长篙”,以此为支点层层“剥壳”,或恢复创作者心目中“具体感性材料”的原样,或丰富新的“具体感性材料”,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课文中“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就像母亲,用那健美的臂膀,从西到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挽在胸前,让他们紧紧依偎。本句表现了母亲胸怀的宽广,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这份深深的情浓缩在一个“挽”字上。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1)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演。让学生找个伙伴去“挽一挽”,体验“挽”的动作。(3)思。“为什么挽这个小伙伴?还有谁挽过你?”(师生对话)“挽”的是一分情、一分爱。(4)问。“长江挽着谁呢?”挽着西藏与青海交接的——(唐古拉山),挽着江西的——(庐山),挽着安徽的——(大别山),挽着南通的——(狼山)……(5)读。男女生先对比读,然后齐读这句话,感受长江胸怀之广、力量之大、母爱之深。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形象思维一般是通过“象”来达成思维过程的。对一个“挽”字的反复揣摩,既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怀,更在形象的多次移植中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不仅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也在学生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是学生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思维形式,语文阅读教学应不断寻找支点,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形象思维训练拾级而上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显著的不同特点是:形象思维主要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进行,而逻辑思维主要依靠推理分析进行。想象和情感对形象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进化的源泉。”情感以“物”为载体,“物”的面貌往往不是一眼能看穿的,而“情”往往也是在想象中逐渐明晰的,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彻底感受到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阅读就像沿着溪流去探寻水的源头,并借助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逐层深入的理解,能使学生在一次次蜕变中认清事物的本质,深化学生对文本、对语言的情感,进而引起学生形象思维的飞跃。
  如课文:“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长江?为什么要这样依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师:这句话里面有一个生词,读一读。
  (出示:荡涤)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1:清洗。
  生2:洗涤。
  师:那把课文中的“荡涤”换成“洗涤”,可以吗?
  生3:我觉得如果换成“洗涤”,就体现不出长江的气势恢宏。
  生4:“荡”还有“浩浩荡荡”的意思,表示声势浩大。
  (生读句子)
  师:“荡涤”除了有洗涤,还有“清除”的意思。这里,长江“荡涤”的仅仅是尘埃吗?
  (课堂静悄悄的,没有声音)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小组内讨论一下。
  ……
  生5:长江“荡涤”的不仅仅是那些尘埃,还有国家、民族的耻辱,像《马关条约》《南京条约》等。
  师:哦,真不简单!此处应该有掌声。
  生6:还有“南京大屠杀”,民族的泪和血。
  生7:还有已经被翻过去的腐朽朝代。
  生8:也有祖国曾经的盛世,比如唐朝、元朝等。
  师:长江“荡涤”的不仅仅有民族的耻辱和苦难,还有曾经有过的欢乐和荣耀,曾经有过的辉煌。来,把我们的理解放到课文里读一读。   (女生读前两行,男生读后两行)
  师:男生没有把“涛声回荡在天外”的气势读出来。
  (男生再读)
  师:有回荡的味了!
  教师和学生围绕“荡涤”追根溯源,先说说“荡涤”的浅层意义,接着创设言语情境,将“荡涤”与“洗涤”进行对比辨析,再探讨“荡涤”的言外之意,最后用朗读表达出“荡涤”的情感。通过探讨词语的本义、文中意义、背后隐藏的意义,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的“骨髓”,理解了长江母亲的力量与情怀,赞美之情、依恋之情和饱满的长江形象必会油然而生。形象思维常常不会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而是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以获得新的形象产品的输出,课堂上教师可积极搭建从文字的“静”到字意丰满的“动”的台阶,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想象,训练他们的形象思维。
  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象思维训练注重整体
  形象思维对问题的把握是从大体上把握开始的,它反应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事物形象的构建一般是从整体印象开始的,形象思维元素本身就是一幅幅现场观察到的或者记忆中的事物的完整图画。现代阅读教学论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個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整体感知,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登高则揽全貌,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以便透识全局。每个问题的解决之初也应从整体感知,从根本出发,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长江之歌》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我都注重从整体入手,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如第一个环节:未见其人,先见其声。我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语文的耳朵”听这首歌,整体感受歌词的旋律、情感基调。第二个环节:观其大略,直奔“主干”。课堂以“自由朗读课文,扣住关键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为活动要求,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空,使抽象的想象具体化。第三个环节:整体发现,关注表达。以“对比读一读课文第一节和第二节,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为统领问题,引领学生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第四个环节:回归文体,读懂情感。引导学生认识歌词,包含主歌、副歌的特征,突出朗诵副歌部分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依恋之情。
  从整体入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形象思维是建立在形象联想的基础上发生的,先使需要的知识点在脑子里形成较清晰的形象,并将这一形象链接在一个容易回忆的联结点上,然后对事物进行整体感知,能够加速新学知识与联结点形成对应的关系,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文是运用语言的学科,重视思维的培养理所当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的研究将引发一场新的技术革命。阅读课堂应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在语言触摸、揣摩、锤炼中,寻找适切路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 刘宇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