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曹小勇

  摘 要:实施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是保护文物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基层文物保护项目实施单位不断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和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相应管理模式。文章主要对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管理进行探讨分析,侧重在施工管理方法和措施方面阐述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物建筑;修缮原则;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文物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文物建筑修缮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前提进行施工,怎样提高文物建筑修缮工程质量是广大文物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成为把控工程质量的重要抓手。
  文物建筑的修缮,应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可读性、可识别性、可逆性和最小干预性五个原则。
  ①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关于“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其原貌和原有的建筑特色。
  ②最低程度干预原则:为了体现文物建筑的历史真实性,一定要尽可能减少和降低修缮工程对建筑的干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不动的尽量不动,尽最大可能保持文物原有形态。
  ③历史可读性原则:维修中,对保存下来的遗存物要进行分析,对有价值的叠加物和合理的加固构件应予以保留,尽可能保留建筑物身上有意义的历史痕迹。使建筑本身的历史,它所经历的有意义的添加、缺失、改变、修缮,都清晰地显示出来。
  ④可识别性原则:凡加固或者局部修复,在旧址建筑身上用非原有材料填补的部分或增加的部分应该可识别,增加的部分适当做旧处理,但让人可以区分。
  ⑤可逆性原则:所有修缮添加于建筑物上的材料,都应该可以撤销、拆除,并不致损害建筑的原件。这样可以使可能发生的修缮中的错误所导致的破坏降到最低,并为以后必要的或者更好的修缮留下可能性。
  由于影响文物建筑修缮质量的因素较多,修缮文物建筑的施工管理方面临着众多挑战。下面就结合我们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闽西地区客家建筑做法,探讨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管理方法和措施。
  1 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方法
  1.1 建立施工管理系统(图1)
  文物建筑修缮过程中,应建立科学实用的施工管理体系,以保障工程顺利实施。文物建筑修缮从立项到方案设计、施工,均需由建设单位组织并逐步开展;由文物保护勘察设计单位编制维修方案及现场技术指导;施工单位根据维修方案开展修缮工作;监理单位对整个维修工程实施质量监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是具体实施文物修缮工程中的“四方”参建单位,“四方”之间的关系协调,直接影响工程实施的进度和质量。
  此外,在文物建筑所在地成立民间保护协会或理事会,配合文物部门开展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也是施工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如由民间保护协会做好施工前住户腾房、施工场地准备、后期搭建房拆除及施工过程中的协调工作,有利于推进工程顺利进行。
  建设单位是项目实施的主体,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民间保护协会等组成施工管理系统,各单位围绕修缮工程开展相关工作。
  1.2 规范施工管理流程
  1.2.1 签订合同
  建设单位分别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好相关工程合同。自合同签订之日起,施工单位对文物本体及内部构件安全负责。
  1.2.2 圖纸会审
  建设单位组织参建单位以图纸为核心、现场为依据,充分熟悉图纸和文物建筑本体。施工单位根据前期现场勘查及施工图纸提出需要明确的事项,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做出解答,有疑义部分到现场具体核对,并形成会议记录。
  1.2.3 施工前准备工作
  ①做好施工前的影像记录。
  ②做好“五牌一图”及工程告示牌、安全警示标志牌等立牌工作。
  ③做好文物本体的安全防护,防止造成二次破坏。雕花、彩绘、泥塑等需进行包裹,防止在施工过程中磕碰;三合土地面上搭设钢管架时,钢管底部要垫块,防止对三合土造成破坏。
  ④按要求做好施工前的资料整理,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施工进度计划等专项方案,报监理单位审核合格并签发开工令后组织施工。
  1.2.4 施工管理
  ①施工方、监理方按照合同约定组织人员进场。
  ②建设、监理单位对施工过程实行全程监管。施工的重要节点,须经建设方审核。当建设方代表不在现场时,施工方、监理方通过进度照片向建设方汇报施工情况。
  ③施工中发现现场与图纸有出入时,施工方通过联系单并附施工前影像资料报送监理方审核,监理方审核通过后报送建设方及设计方确认。
  ④施工完成后,施工方出具签证单并附施工后影像资料,报送建设方、监理方、设计方审核确认并签字盖章。
  2 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2.1 加强文物施工安全
  在进行文物建筑修缮的过程中,要紧抓施工安全。对文物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施工人员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不够高、自然条件、施工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等。因此要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力度,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对文物保护认知;预先做好施工环境安全防范措施;健全施工安全体系,制订文物安全应急方案等。如文物建筑原有电线路大多老化和不规范,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施工单位入场后,对原有线路拆除整理,重新规范设置施工用电;施工过程中,临时电源线不落地,施工后及时收起;所有施工区域合理设置灭火器,并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灭火器使用培训;施工工地禁止吸烟,并落实处罚细则。
  2.2 落实前期材料的收集
  文物建筑修缮是对已经受到伤害的部位进行修复、还原,但文物建筑的病害有隐蔽或是存在变化的情况,文物建筑维修设计方案及工程预算清单不能够全面地将实际工程量显示出来,在实际开展施工时所产生的工作量会出现过多或者过少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正式施工前熟悉图纸和施工现场,并进行资料搜集,包括工程量的核对、图纸审核等,以保证以历史原有样貌为基础实施对文物建筑修缮工作。   2.3 强化采购原料的质量
  在文物建筑修缮的过程中,影响文物建筑修缮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材料的选用。因此对材料的选取要严格把关,最大程度上挑选更为优质的材料。在开展文物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最难挑选的材料就是木质材料,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现采集木材,其含水量较高,使用湿木材,不仅施工质量难以保障,而且湿木材还极其容易出现开裂和腐烂现象,进而加大二次维修的可能性。
  连城县制订了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施工规范细则,对材料进场具体规定:施工方应提供所有进场材料的完整质量检测报告,监理方根据图纸要求及施工质量要求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检、验收,监理方、建设方在报验单上签字后方可使用。其中对木构件的要求,尽力采用旧木料,要求新木料的标准,在选取木节构件方面上,对于不同的位置需要不同的标准,如表1所示。
  2.4 明确具体施工要求
  连城县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施工规范细则中明确具体施工要求。
  2.4.1 地面
  ①三合土地面:颜色应与原地面相似,强度达到标准。
  ②卵石地面:选用本地石头,根据场地面积选择石头大小,要求大小相近、颜色统一,铺设时光面向上、疏密有致,铺设中砂浆未干时用砂土扫面,绝不露浆。
  2.4.2 木构件
  尽量采用旧木料,新制木料含水率应符合选材标准,柱子应增加藤条箍进行加固;嵌补应与原木构架表面平整、颜色相近、不露胶水、边缘齐整。
  2.4.3 墙面
  墙面抹灰修补色彩应与原有墙面颜色接近,砌砖工艺做法要与原有工艺一致。
  2.4.4 瓦屋面
  一般椽板宽120~130毫米,厚30毫米,三面抛光,光面朝下,不得有大小头。两块椽板之间间隔为110毫米。盖瓦之前应进行审瓦及选瓦,同样宽度、弧度的瓦片应集中使用,瓦片按压七露三搭盖,盖瓦大头向下,底瓦大頭向上。
  2.4.5 封檐板
  边角裁边,底部有边线,圆润不显棱角。
  2.4.6 砖、瓦当
  尺寸规格与文物本体原使用的材料保持一致;外观应边缘整齐、表面光洁,不得有分层、裂纹和砂眼等缺陷。
  2.4.7 屋脊
  屋脊做法应根据文物原有痕迹恢复,翘角起翘弧度应自然,屋脊抹灰均匀、平整,保持粗面,避免在灰浆里加入过多水泥抹成光面的做法。
  2.5 加强工程内页资料整理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根据施工进展做好资料收集及归档工作。建设单位建立工程档案,包括项目立项、方案、预算、预算审核、工程招标、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的所有档案材料。施工单位建立施工档案,包括各类文件、合同,计划与进度、施工日志,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对比照等工程影像资料,各类工程联系单、签证单、会议纪要,进度支付材料、验收材料、竣工图纸等。监理单位建立监理档案,包括施工监理计划,设计变更、施工质量、工程进度、材料进场检查,监理记录等完整的档案资料。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筑修缮应结合文物筑本身应有的特征,加大施工工艺、材料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在修缮过程中加强工程管理力度,对文物建筑修缮管理理念进行完善,健全管理体系,进而提高整个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的管理水平,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文物建筑的社会效益。
  【作者简介】曹小勇,任职于连城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79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