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浪县博物馆馆藏明代《水陆缘起图》相关问题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景泽时

  摘 要:文章通过对馆藏水陆画《水陆缘起图》画面内容的描述,简要分析水陆法会产生的原因,介绍水陆画产生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水陆画;水陆法会;产生的原因;水陆画的发展
  该幅画(图1)画面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画的是梁武帝在法华殿邀请智公禅师解梦,答疑解惑。画面中智公禅师被请到宝座上,椅子两旁有两位陪同的弟子,双手合十,作揖状。梁武帝身着龙袍虔诚地坐在宝座下面聆听大师教诲,身后有两名掌扇。掌扇后面五名大臣双手合十作揖状,前面一位大臣向旁边大臣作交流状。此画中人物服饰取材明代帝王、大臣、禅师,造型别致、灵动,设色艳丽、明净。
  画面的下面部分墨书题记,录文如下:
  重修水陆功德记
  夫水陆者,天地冥阳之大会也。凡修斋设,醮不惟赦。诸苦恼释,诸冤愆脱离业海,消除魔障,免轮回之生死,超万劫之尘途;且兵盗晏息,天下升平,水旱无忧,岁稔时礼,福国庇民,功德难量,诚亘古之善果,现今之良因。至水陆缘起,自有仪文可稽,无容琐赘。第我和戎(即古浪)阖属唯泗水堡敬供。水陆一堂于万历三十一年有,如金和尚募众重修延至今,日又百余年矣。奈日久复损,不堪瞻仰。幸古浪峡香林寺性参禅师募化本邑,贵官长者喜善乐助,攒表(裱?)重新,涓吉慶赞,功德圆满。敬此志名永垂不朽!
  时雍正六年岁次戊申菊月吉旦。圆满讽经比丘能慧,特息癸卯科拔贡候授教谕刘鹏举薰沐敬题。庆赞行道比丘铜祥、广演、海玉、海渊、心洁、心觉、海济、思品、实恒、寂沛、海源、妙铎。功德主:张明道、王者臣、卫浩……
  功德记内容是说水陆法会是天上、人间最盛大、最隆重的法会,会集僧人或道徒供斋食,做法事,道士设立道场祈福消灾①。修斋设醮不仅免除烦恼,而且能够化解怨恨,求得人间太平,使冤魂超升,宽免罪过,从而脱离其苦海,消除你的磨难和不顺。人是六道中枢,上可为天人,下可入地狱。佛陀从人间出,就是说成佛的必是人身。佛陀了悟烦恼的真相,超脱灾难的世俗之路,而且消除战争和匪患,以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五谷丰登,可以使国富民强,功德难以估量,这是永恒的行善之举。现如今我们修复水陆画,举办水陆法会是我们最大的因缘,做的最好的善事。水陆法会的起源有仪文可查,毋容置疑,在我和戎县境内,只有泗水堡敬供水陆画。水陆画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由如今和尚募捐修复,到今天已经一百多年了。因为年深月久,损毁严重,有碍瞻仰。有幸碰到古浪峡香林寺性泰禅师、绅士贤达及本土德高望重的长者积极募捐,重新装裱,因此此绢很荣幸被装裱一新,功德圆满,谨此志名,永垂不朽。
  水陆法会,举办的时间长短不一,最短七昼夜,最长时间可达四十九昼夜。水陆道场根据举办者可分为独办和合办。水陆法会起源于印度,出自《拔救面燃饿鬼出离地狱陀罗尼经》中的故事[1]。相传阿难做噩梦恶鬼向他求食,如果不向他们施舍,三天以后阿难也会坠入地狱,阿难祈求佛祖救助,佛祖教给了他修设水陆法会道场的方法和拔救面燃饿鬼的咒语。
  中国的水陆法会根据该画面描述起源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历经隋唐,到了宋代才形成有规范仪式的水陆道场。元、明两代是水陆法会盛行期,清代晚期水陆法会逐渐衰落。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水陆法会基本上灭迹①。
  水陆法会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一是梁武帝在实施水陆斋时主要是为了抑制杀生和统御国家。这一点在很多证据的佐证下能够得到验证。当时江东一带的庙宇,大都在祭祀神祇,而梁武帝在弃道事之后,更是从佛教的“悲忏”教义中谛悟了“好生之理”,因此施设六道之斋供(即一般所谓的“六道供”),用以变换祭祀神祇的形式,也就是梁武帝创制水陆斋之重要缘由。而此时的梁武帝发现水陆斋的创建极大地满足了当时上层以宗教形式控御百姓的需要。二是水陆法会施供对象是六道众生,此六道众生在佛教中都在轮回的行列。这种威慑力是极其巨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威慑了民众的心理,人们顶礼膜拜的同时不断地反思着自己的“罪业”,以祈求下世不要堕入畜生和修罗之道。水陆斋在一定程度上修补了人生前的“罪行”,使民众通过诵经、礼佛来消减自己的罪过,以求修成更高之道。正是在这种新型宗教体系的蛊惑下,民众在其中取得了趋同感,并以极快的速度接受了这种“轮回”的报应之说,这也是水陆斋创建的原因之二。
  以轮回报应之说来劝诫和教化民众是其共有的特征,都是统治阶层用以奴役和桎梏大众最为重要手段。《梁皇忏》前面有一篇传文,传文中说,该忏是梁武帝为超度已故皇妃郗氏,邀请当时高僧制作而成的。从《梁皇忏》的内容方面分析发现,原本适用的对象可能是出家人;忏悔的主要内容则是饮酒食肉以及僧中种种的违犯情事等。这点应与梁武帝《端酒肉文》中的《忏悔食肉法》有关。除此之外,忏文中还强调“神明不灭”的观念。同时,在内容与形式上其与《净住子》及南朝其他忏法相近。这些特色都说明了《梁皇忏》在梁代产生的可能性极高[2]。但是到宋代大量文献中提到梁武帝创制水陆仪文的经过,并有详细记述。如《释门正统》南宋宗鉴编《水陆仪》,杨锷北宋后期在宗赜所撰的《水陆缘起》。另外根据史书中的梁武帝言之要好生,怀有悲天悯人之心,这在古文献中表述甚多。以他这样的做事风格,施设斋,供解除六道众生之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下诏断绝宗庙的牺牲祭祀,而且颁布《断酒肉文》,这都与禁止杀生举办水陆法会有密切联系。我们和中国佛教结合,《焰口经》及民间的“水陆”,形成了水陆法会。
  北宋天祐八年(1093),苏轼为亡妻王氏设水陆道场。因为驸马都尉张敦礼撰《水陆像赞》16篇称《眉山水陆》,被收录在《苏轼文集》中之中。在《慈悲道场忏法》中也有梁武帝萧衍为水陆法会起源人之论。
  最早进行“水陆法会”是宋代熙宇年间(1068—1077)东川杨锷所撰水陆仪轨,并在四川一带大肆流行。这是最早水陆仪轨的完整形式,在此之前水陆仪文并未有如此的规模。至明清时期水陆法会已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民间色彩愈益浓厚。水陆画是根据水陆法会奉请的神祗名目及水陆仪轨进行绘制的,因此它负载了一定的宗教意义与社会功能,它们的制作总体上讲是把宗教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它不是为了创造可供独立欣赏的美术作品,而在于构造所从属礼仪的特定场合和空间。它是通过信徒和民众参加水陆法会,在置身于仪式所构建的整体情绪氛围中,面对所奉请神祗的图像产生既崇敬又畏惧的心理情绪而实现其目的。古浪县博物馆收藏的水陆画,是一套珍贵的明代绘画作品,早在泗水堡水陆堂举行水陆道场时悬挂,后来又由香林寺保管,1927年古浪大地震后托管于当地大户孙耀显家,1952年上交县政府民众教育馆保存,1958年移交文化部门保存至今。此画共42幅,除中央的3幅大佛像外,其余均高约260厘米,宽约110厘米,以细绢为底,用藏蓝和黄色团花花绫装裱,绘制精美,装帧考究,大部分画面清晰,保存完好,少数因受潮或被烟熏,绢色变暗或稍有裂纹。2004年由甘肃省文物局立项统一组织修复,它既是美术艺术研究、又是历史考证方面珍贵的实物资料,曾被专家誉为“可移动的敦煌莫高窟”。
  参考文献
  [1]谢生保.甘肃河西水陆画简介——兼谈水陆法会的起源和发展[J].丝绸之路,2004(S1).
  [2]史宏蕾.神祇众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景泽时(1978—),男,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陶瓷器。
  ①出自唐杜荀鹤《登灵山水阁贻钓者》诗:“江上见僧谁是了,修斋补衲日劳身。”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广延道众,大建经坛,要与先帝修斋追荐。”太平天囯洪仁玕《资政新篇》:“禁演戏修斋建醮[jiào]。”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六:“王德升名崈,困躓场屋,遂入玉笥山,依道士潘与龄,独居白云斋十餘年。予闻其名久矣,因与诸子入山设醮。”明张萱《疑耀·坛醮之始》:“赵与时谓用道士设醮祈福延寿,则汉建安二十四年吴将吕蒙病,孙权命道士於星辰下为请命,是设醮之法始於此。”清李渔《奈何天·误相》:“寺院门前鹤噪,知是捨财吉兆;若无信女烧香,定有善男设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79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