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具有重大价值,需要厘清几个关键问题,包括“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任务与目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拟突破的方向等方面。形成具有“當下的古典”意味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可行之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源起于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改革。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成为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推力,自此“课程思政”引起学术界关注,上海以外的部分高校也开始“课程思政”改革实践。2017年以来,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的研究逐渐丰富。随着“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具有重大价值,但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理清。
   一、“课程思政”的革新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融合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教学改革新理念,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一种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与教育使命,而“课程思政”既涵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的突破,教师队伍的扩充,也展示了载体拓展、内容丰富和方法创新的可能性。“课程思政”的革新体现在深入挖掘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之上,意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养成相统一、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现代课程模式。
   “课程思政”理念既是立足我国本土教育实践教育改革的中国话语,也是对课程育人价值的中国化诠释,它能促使高校教育者深刻反思教育的价值取向,纠正工具理性倾向。这是促进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的推动器。总之,“课程思政”扬弃了传统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教育范式,搭建了全新的教育载体,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任务与目的
   党中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这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任务与目的。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使命,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新时代教育者直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挑战。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课程思政”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践形式。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要溯本清源,汇聚教育思想,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推进和实现本土教学论从理论基础、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到建构方法的整体创新和原创性探索。要达成这个目标,一是要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听课等形式,调研“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现状,掌握第一手材料,总结“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厘清“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二是要多视角探讨“课程思政”教学内涵与特点,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推进和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从理论基础、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到建构方法的整体创新和原创性探索,建构与诠释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课程思政”教学范式。三是要结合具体的学科和课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本土化实践模式,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这是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地的三大任务。
   在具体的课程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过程。所有的课程最终必须走向课堂,要全面课堂教学的展现性、思辨性、应用性和人文性价值,在教学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及其比较中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从专业课程中挖掘独特的行业价值、历史内涵、文化诉求;要从学科发展历程中挖掘代表人物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要从专业实践中分享每个教师独特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要加强课程教学设计,开展集体备课,协调各门课程之间和各学段之间的内容衔接,持续创新教学方法与艺术,深入探索从“显学”教育走向隐形渗透的路径与方法。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课程思政”在全国正予以推广,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量充斥着拼凑、强制、形式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规律,曲解了“课程思政”的教育初衷。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有理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前提性和根本性问题,对“课程思政”内涵与特点、“课程思政”资源范畴与类型、“课程思政”教学本土化及评价等内容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关键问题进行。课程思政不是内容宣讲的简单拼凑,而是要融合在具体的教学生态之中。教学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割裂的过程,课程思政不仅涉及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更要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到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以及师者的行为示范之中去。
   二是现行的“课程思政”及教学研究一般重宏观设计,多以政策性文件描述为主,缺乏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探究,提出的路径与策略也较为粗略,且从“课程与教学”视角来开展也不多见。这可能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内涵的空泛性,或者容易沦为学术上的教学改革。面向“课程思政”的教学不是教育方法和内容的简单变换,而是要借助教育理论直面学科教育实践的过程,丰富与彰显学科课程与教学在培育学生价值观念上的教育价值,所以应上升到“范式”层面对其展开系统而深入的思考。
   三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缺乏系统性的改造。“课程思政”涉及到了知识或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涉及到如何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增强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协同效用,且在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应有相应的改造。综合以往“课程思政”及其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均未上升到范式层面展开,即缺乏生存及发展的教育生态。    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突破的主要方向
   结合以上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遵循“讲真实、多视角、重实践”的原则,采取“两个并进、一个整合”的实践思路。两个“并进”指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并进,一个“整合”即在开展调查研究、理论分析、资源整理与转化、教学本土化的研究基础上整合与诠释“课程思政”教学范式。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突破的主要方向包括调查分析、理论研究、资源整理与转化、教学本土化、范式整合等几个部分。
   一是“课程思政”教学理论创新。目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全面铺开,形成了一些成熟的做法,有了一定的经验,要实现理论与实践创新,唯有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要走访“课程思政”教学典型,调研“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成效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炼“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剖析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具体问题。要达成教学理念的创新,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创新的内核,多视角、多学科解析“课程思政”,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 “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特点及评价。既要直面教育事实,又要回溯教育的本源。要突出“课程思政”作为育人观念的重大突破的真正意义,回应“基于证据的实践”的教育研究价值的呼唤。
   二是“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与形态转化。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诉求,厘清“思政”范畴。“思政”不是政治教育,而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土壤基础资源之上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对公民素养贫乏的倒逼诉求。“思政”既是中国本土的,也是世界范畴的。因此要拓展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及相应的形态转化。
   具体言之,要具体探索学科课程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资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探索如何将多种形态的、具有思政育人价值的元素融合在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并探讨如何构建转化模型。要聚焦爱国情怀、创新意识、科学思维、人文基础、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元素,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是整合“课程思政”教学范式。即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本土化模式以及评价机制。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生态,整合出不同学科的课程教学如何发展形成具有“课程思政”基因的教学模式。要在调查研究、理论分析、资源整合、本土化实践的基础上深度诠释“课程思政”教学的理念、模式、形成路径以及实践图景,让理想的“课程思政”教学范式首先在教育者的心中展开,丰富对“思政”育人价值的教育性的理解。
   总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所指向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教育性”如何提升的问题,这与“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使命是一致的,都可以称之为新时代的课堂革命,是新时代如实实现“立德樹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倒逼的诉求。中国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只能回到中国本土,在新时代中国的语境下回溯到“当下的古典”,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范式。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念教育,2017,7:10-14.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60-64.
  [3]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论意义[J].教育研究,2018,3:129-135.
  [4]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5]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6]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YBA096)
  (作者单位: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10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