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及其治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在《理解媒介》中说过:“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媒介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我们的生活生产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衍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无处不在的网络谣言,严重影响了公众对真相的认知、判断。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随之一起进入大众视野的还有“抽烟者病毒感染率远低于非烟民”“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实验室制造的生化武器”等网络谣言。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人民陷入了紧张和焦虑之中。但令人可怕的不仅是病毒本身,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也让公众处在一种信息混乱的状态之中。网络谣言是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中孕育而生,借助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形成桑斯坦所说的“信息流瀑”。很多时候,真相被谣言所掩盖,谣言跑在了真相之前。文章将以此次疫情中“白岩松对话钟南山”这则谣言为例,探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原因及其特点,从而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网络谣言 传播 治理
事件概述
2020年1月26日下午及晚间,一则网络谣言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传播,“今晚(1月26日)21时30分,央视新闻频道(CCTV-13)将播出由白岩松主持的《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节目,钟南山院士受邀讲解相关知识,敬请收看。”甚至在一些学生和工作群中,领导还强制要求大家观看并且转发至朋友圈和微信群。疫情期间,这则谣言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青海卫视的官方微博账号也对此网络谣言进行了转发,提醒大家26日晚上收看。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这则谣言已经传遍了全国各地。这则在疫情期间流行于网络、止于网络的谣言,的确具有典型性。在腾讯“较真辟谣”小程序平台中位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十大谣言榜”第二,热度高达91.38。1月26日晚间,白岩松本人对这则谣言亲自辟谣,称“今晚是周日,根本没有《新闻1+1》……疫情面前,请让谣言终止……”“白岩松对话钟南山”这则谣言,仅仅在网络上传播了很短的时间,就被红星新闻的一则辟谣新闻戳穿。红星新闻公众号的报道,在短短半个钟头内便突破了10万+的流量。随后微博辟谣话题“今晚没有白岩松对话钟南山”达到了4亿的阅读量、3.1万的讨论量。实际上,1月26日晚,央视新闻播出的一个半小时直播特别报道《战疫情》,并无钟南山院士出镜。随后,《新京报》、中国新闻网、新浪新闻等各大媒体也在各自的新媒体平台进行辟谣。青海卫视也为自己传播谣言的行为作出了及时的道歉聲明。这则网络谣言从其传播内容、传播手段来讲都很典型。
传播原因
谣言的传播照应的是社会心态。《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和传播》一书指出,谣言,可以透视出真实的社会不安情绪和相应的社会期待,是对失衡或者社会不安状况的一种反应。人们在传播谣言的过程中往往是出于恐惧或者是寻求伪证,期待自己的想法得到印证。这也说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产生具有很强的寄生性,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状态和心理条件,“白岩松连线钟南山”谣言的流传,诞生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时。1月18日晚,钟南山坐着餐车连夜赶往武汉,他在公众心里,对此次疫情有着绝对的权威和公信力。公众面对疫情时的种种不安、恐惧、揣测,期待钟南山院士来给出一个清晰明了的解释,这为“白岩松对话钟南山”这则谣言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这则网络谣言让公众期待的事情“发生”了,在这种恐惧、紧张的心理之下,人们一方面通过转发和点赞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又期待官方给予公众一个权威的回应。其实,越是谣言满天飞的时候,越能证明公众内心的恐慌、不安。
公众对真相的渴望。其实在1月26日下午3点半,国务院新闻办刚刚开过关于疫情防控的新闻发布会。但是还是有很多网友说:发布会的信息量还是太小。白岩松是新闻界的专业记者、主持人,钟南山对此次疫情有着绝对的发言权。两位在公众心中有着极高公信力的知名人士结合在一起,本身就极具话题性,易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和传播,他们的言论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定海神针。这也说明,即使在信息传递如此迅速、信息量如此之大的新媒体时代,人们对真相的饥渴还是如此强烈。其实2020年的春节并不“清净”,在“人人都是传声筒”的时代,各人的微博、微信等可以说是呈“爆炸”状态。其一方面体现在对疫情的关注,包括物资信息、相关新闻报道的转发,另一方面也包括对难以查证真伪的视频和消息的转发。和17年前相比,我们拥有更加多元的网络社群,同时也经受着更多变的信息纷扰,但是我们对真相的渴望依然如此强烈。信息爆炸的时代势必带来信息超载,如何在浩瀚的信息环境中辨别真伪,这也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一个巨大挑战。
传播内容的特点
以特定事实为依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产生有其必然性,不论是关于谣言本身还是对谣言的讨论,都是以事实为依托,建立在公众对某件事情的期待或者对谣言中关键词的记忆之上,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伴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并依托于特定的事实发生演变、传播。“白岩松对话钟南山”这则谣言就是如此。其实这则消息在1月23日就开始流传,但在1月23日的电视节目中,连线的是另外一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高福。而白岩松连线钟南山院士则是在1月20日的《新闻1+1》节目中。可见,“白岩松对话钟南山”这则网络谣言是在对两个事实进行“合并”“加工重组”的基础上达到的以假乱真的效果。当新的消息出现,人们会不自觉地在大脑中搜索与之相似的消息,如果这些消息与我们既有的认知相似或一致,那么这些记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消息真假的判断以及接下来所采取的行动。同时,人们更倾向于接受那些与自己既往观点、态度相一致的信息。
微博和微信成为谣言的首发网络平台。著名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记》曾经这样写道:“高科技做起恶来,一点不比瘟疫弱。”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种网络平台的出现,更是为谣言的传播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其一方面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传播途径,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降低了谣言的传播成本,人们传播谣言更容易运用网络技术将相关信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体的兴起赋予了每个人话语权,人们都可以更加自主地发布信息,造就了现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白岩松对话钟南山”这则谣言首先在各种家长群、学生群中转发,后来又经过一些微博大V的传播,逐渐演变成人们深信不疑的“真相”。微博和微信有着不同的传播生态,微信是圈层闭环式传播,传播的对象都是熟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很高的信任度,且不易被外界监测。但微博是一个“开放式的广场”,当一条消息进入大众视野,就会有人提出质疑,“白岩松对话钟南山”这则谣言经过微博网友千万次的转发和评论,真相逐渐明朗起来,这也是微博自我澄清的特点。在利用微博、微信传播时,人们改变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人们即是受众,也是传播者,拥有多重身份。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变成了N对M的多级传播方式,再加上网民身份的多元化和匿名性,谣言的传播路径变得非常多元,这也让寻找网络谣言的源头变得十分困难。
结语
“白岩松对话钟南山”这则网络谣言在新型冠状病毒暴发时,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但跳出这条谣言本身,我们看到,疫情暴发以来,网络谣言满天飞,虽然不少机构、媒体开设了专门的辟谣平台,如腾讯“较真辟谣”成都“网络辟谣”等。但即便如此,还是对网络谣言防不胜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具有影响范围广、发酵时间短、舆论关注度高等特点。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有直接联系,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也是对我国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个重大考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要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快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辟谣机制,让公众充分了解事情的真相,确保信息的公开和透明;网络媒介要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做社会的守望者和谣言的净化者。对网民来讲,不仅仅是看客,更应该做“剑客”,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不信谣不传谣,自觉遵守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坚守网络信息传播的底线。
如果真相走在谣言之前,就一定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我国的互联网综合治理能力也就能经得住考验。(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韦 守:《网络热点谣言的传播特征及动因——基于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榜单的分析》,《新闻世界》,2020(1)。
2.李彦谚:《从“虐童事件”看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声屏世界》,2019(8)。
3.刘海龙:《从广州肺炎事件看流言的传播与控制》,《国际新闻界》,2003(2)。
4.路 鹃:《手机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谣机制与监管思路——以“抢盐潮”为例分析》,《当代传播》,2012(5)。
5.李金莲:《社会突发事件中谣言的网际传播现象透视——“非典型肺炎”事件引发的思考》,《忻州师范学院报》,2003(6)。
6.黄 信:《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政府治理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42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