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边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由于边疆地区高职院校办学资金短缺,学生生源较差,志愿者服务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常态性,导致有的志愿者参与活动不积极,志愿者服务质量不高。文章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对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对策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精神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人数众多,服务领域较广,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其提供生活帮助与精神抚慰,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景洪市,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人数也较多,活动形式多样,但在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管理方面仍有不足,导致有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高年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明显下降。
   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现状
   (一)志愿者服务活动参与人数较多
   一般情况下,学院学生会成员、学生干部等都会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为学院发展建设、服务社会主动承担责任,在学生中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加之201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明确规定将志愿公益类列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学院也积极出台了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管理规定,这促使很多学生为了第二课堂积分而加入志愿者服务,使志愿者人数大大增加。
   (二)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多样
   近年来,学院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多样,遍及西双版纳州各行各业。比如到西双版纳州福利院和敬老院开展关老爱幼、扶弱助残活动;通过暑假“三下乡”开展支教助学、科技传播、医疗卫生宣传活动;通过打扫校园、街道、社区卫生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参加西双版纳州政府部门组织的交通协管、法制宣传、大型活动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
   (三)志愿者个人满意度较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否有兴趣”调查中,有53%的学生表示对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感兴趣,45%的学生表示有点感兴趣;在对以往参加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满意度调查中,3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52%的学生表示满意。这些数据说明绝大部分学生主观上对志愿者服务是积极支持的,愿意加入志愿者队伍。
   (四)志愿者服务实行考评机制
   学院坚持使用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到梦空间)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的管理,用于帮助在校大学生规划发布和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加入学生社团部落等,实现大学校园活动的发布、在线报名、打卡签到、颁发学分、评价等。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目的不明确
   志愿者服務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但是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目的不明确,自愿服务意识不高,比如学院有时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除了学生会干部积极主动报名外,其他自觉报名的志愿者较少,往往需要团委办采取一些强制性手段才能确保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这说明有的志愿者虽然在组织压力下有参与志愿服务行为,但心理上并不认同。另外,还有一部分志愿者出于交友的目的或者受好奇心、从众等心理因素驱使盲目加入志愿者团体,活动动机不明确,缺乏锻炼自身能力、服务社会群众的意识,缺乏耐心和恒心,参与活动往往只有三分钟热情。[1]
   (二)服务特色不鲜明
   虽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多样,但大多数仍停留在到敬老院福利院慰问,环保捡垃圾,大型比赛活动后勤服务等方面。活动安排不够合理科学,专业性、技能性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不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在对“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时遇到的主要困难”调查中,53%的学生表示活动内容枯燥;在对“目前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主要缺乏什么”调查中,55%的学生表示缺乏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这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志愿者活动内容单一,重复性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学生参与后收获较小。
   (三)缺乏服务技能培训
   一般情况下,大学新生在入学时就会注册成为志愿者,接着就被要求参加各种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比如打扫卫生、捡垃圾、比赛活动服务等,这些活动对志愿者的要求较低,基本上不需要相关专业技能,参与的学生也感觉没有太多意义,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一种厌倦感。经调查,56%的学生表示高校缺乏对志愿者所需服务技能的培训。
   (四)服务活动经费不足
   调查发现42%的学生认为学院缺乏志愿者活动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考虑到有的志愿服务活动地点较远,需要志愿者乘车到达,而且有的活动时间较长,高校或者活动组织方应根据活动时间和地点适当地给予志愿者交通生活补助,不能让志愿者出力又出钱,让其对志愿活动渐渐产生厌倦感。
   (五)缺乏奖惩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缺乏配套奖惩激励机制是大多数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志愿者服务活动干多干少一个样。目前,学院除了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进行第二课堂加分以及对优秀团干部评比时有所看重外,在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评比时对优秀志愿者没有更多的倾斜政策。据调查,47%的学生表示学院缺乏对志愿者服务的评价与激励措施。
   (六)志愿者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据调查,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除了享有第二课堂加分之外,其他权利似乎难以得到保障,比如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的自身安全,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意外情况,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在志愿者管理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和说明。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志愿精神
   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把志愿精神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增强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2]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二)做好宣传工作,明确目标任务
   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学院团委办应做好志愿者服务宣传工作,制订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方案,宣讲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每个学期志愿者应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同时,为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有效性,必须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性,在大学生志愿者自愿的基础上,必须服从志愿者组织的统一管理。
   (三)培训服务技能,提升服务质量
   优秀的志愿服务应该以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团队为基础,如果让一些没有相关经验的大学生在没有接受任何培训的情况下从事相关工作,无疑会使志愿服务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学院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对志愿者进行分类,并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可以分为专业技能、服务礼仪、应急处理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四)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参与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爱好广泛,专业特长较多,学院应鼓励大学生志愿者运用自身专业优势或者兴趣爱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及时收集志愿者的想法,了解志愿者服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及所需帮助,不断改进志愿服务队伍的模式,根据队伍的自身特色寻找适合的服务路线,更好地在志愿服务的第二课堂做好育人工作。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特长来推动志愿者公益创业项目。象征性的收费不仅可以解决活动经费短缺问题,还能增强创业意识,并且商业化运作可以模拟创业环境,在真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3]另外,组织者可以在发布活动前先介绍活动概况,让更多的参与者探讨实施方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有较大的收获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五)出台奖惩机制,鼓励先进典型
   为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学院应制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奖惩制度,将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情况与评优相结合,在表彰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同时通报批评志愿服务较差的班集体和个人,实行奖惩分明。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外宣传,挖掘志愿者服务典型事例,树立优秀志愿者标杆,精心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提高志愿者服务项目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学院团委办积极响应团省委的号召,认真动员返乡大学生参与当地社区疫情防控志愿工作,有的参与宣传防疫知识,有的参与登记出入人员信息,有的开展社区消毒工作等,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事迹也在云南共青团、学院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进行了大力宣传,起到鼓励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六)多方募集经费,保障活动开展
   虽然志愿者服务是一项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但社团管理、活动宣传、志愿者培训及其安全保障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管理经费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学校支持+社会赞助”的模式,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主要用于基本的志愿服务的开展和志愿者的人身保障,高校还可以优化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以保证志愿者队伍管理有充足的经费来源,从而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青年志愿者管理运转机制。[4]
   (七)借助先进技术,科学高效管理
   科技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和方式。高校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管理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信息管理系统APP,方便师生共同使用。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注册登记审核,及时发布活动信息,有效对接服务需求,动态科学评价服务效果,整合对接校内外志愿服务平台和资源,实现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的有效管理和信息数据的共享。
   四、结语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富有朝气和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已成为志愿者服务主力军。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管理,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常态化、系统化、品牌化,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坚持志愿服务与个人发展相统一,让大学生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文杰,刘瑩等.大学生志愿者品牌塑造——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0):78-80.
   [2]http://www.ynqnzyz.net/article/41.html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
   [3]林爱菊.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99-103.
   [4]夏晓青.浅谈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2(8)下旬刊185.+193.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景洪 666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46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