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文阐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既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关系到实现中国梦的全局。论述了高职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论述了高职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需作哪些路径的调整,并就怎样提升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适应性给出了具体改进措施与办法,对高职院校今后更好地服务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才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让人们实现有尊严的劳动和幸福的生活。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影响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影响到农村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中国梦”的理想。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才需求和人才素质的要求均较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对人的知识、技能、心理、体能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不同,不是将农村进行城市化,而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如今,传统粗放型的农村经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与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人才产生了空前的需要。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镇,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也是农民市民化的必然要求。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发挥其职能,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参与乡村振兴,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应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职能,培养大量的满足城镇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教授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21世纪有两件影响深刻的大事:一是美国高科技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城镇化的人才需求为我国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许多新兴行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加速提高,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人口结构不断调整,生活方式不断转变,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要求也在不断的日益提高。作为直接对接生产一线的高职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力量。
  综观国际发展,国外的职业教育在服务城镇化建设中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例如,德国“双元制”和“校企深度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德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满足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德国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提升了德国制造业水平和质量;瑞典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推进了瑞典整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瑞典制造”的神话;美国早期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对城市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学院也为美国城市化发展培养了许多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也认为,高职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提供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所需要的各种高技术、复合型实用性人才,而且职业教育还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城镇化的进程起到推动与稳定作用。
  我国高职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与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要结合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素质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推动职业教育改革;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途径就需要坚持面向城镇和农村,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推进城镇化建设,开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等研究。
   一、高职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12月,在北京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即“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明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高职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促进农村外来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二)高职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向城镇的升级转化过程,是解决我国“三农” 问题的一个出路。城镇化有利于培育第三产业,也是保证城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职业教育对城镇化的发展和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城镇化不仅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演进、生产布局合理与均衡、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的过程。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赖于各类人才的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城镇化过程,对新型城镇化进程必然产生基础性的作用。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能深入开发人力资源,推动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发展,所以,高职教育如何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高职教育担负起育人使命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掌握了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化了的人,而是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城镇化建设者。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方式进步的一种挑战,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挑战。人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离开人自身完善和建设,城镇化建设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也就失去了源泉和根本动力,而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正是高职教育必须承担起来的时代任务。因此,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的,既能掌握一定生产服务技能、素质综合全面,又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才需求推动高职教育服务转型
  城镇化是我国当前“三农”工作和鄉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影响着数亿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据国际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预计未来20年时间里,中国将会有3亿多农村户籍人口向城镇不断转移。中国城镇化在改变着个体社会生活的同时,对教育的服务职能和要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专业服务职能等重大问题上,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改革和转型。    二、高职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不够接地气,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没有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淘汰或调整升级,人才培养与地方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行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做的不到位,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作用不突出,尤其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行业脱节,不能及时满足城镇化建设中对新技术、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些高职院校的政策把握不及时,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方式不灵活,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尤其是教育资源对农村农业发展和农业人口的培养服务作用不强。还有很多职业院校仍然坚持学校本位, 过度强调学历教育,不重视非学历教育;强调职前教育,忽视职后再发展和继续培训;突出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技能训练。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这种保守现状,无法满足企业和进城转移人口的需要。根据调查,仅在浙江省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文史类专业占的比重就达 62%,比例较大; 而应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及农类专业,尤其是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钳工、电焊、 金属加工、种植、养殖、农业畜牧业病害防治和服务等专业,开设较少,这些专业也正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急需的人才。在城镇化发展中,农村转移人口最需要的是通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掌握一技之长, 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联系还不够紧密,供需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就业竞争力受到影响
  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仍停留在校园教学模式,对社会服务工作重视不够,对开展社会培训投入不够;高职院校均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和内涵建设,但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没有真正做到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实际操作不够,因此,培养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弱,造成部分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无法适应城镇化进程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办学同质化严重,专业特色地域特色不明显
  高職院校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特点进行建设和发展,重视特色专业培育和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培养,要避免同质化。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在发展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基本相同,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不仅竞争优势不明显,也不能很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四)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单一,缺乏在职、再就业教育和培训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是各类应届毕业生,很多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大都出现招生困境,随着大学本科院校扩招和生源在绝对数量上的减少,高职院校在招生工作上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生源困境,很多高校依然以加强与各中学的联系,却没有根据新形势的人才需求,积极进行在职教育、再就业人员教育、业余教育、新型农民(农民工)培训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
   三、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需采取的措施
  (一)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调整专业布局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新兴专业人才需求不断上升、老牌专业需求逐渐减弱,有的专业将接近淘汰。例如,高铁、城域铁路、公路的拓展,信息、网络入村入户,对建筑、规划、工程、计算机、通讯的需求会加大,低端制造业会逐步减弱。高职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在了解地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专业设置,要主动对接新型城镇化的产业结构要求,主动承担劳动技能培训,提供现代农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中小企业的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的培训责任, 及时对接新型城镇化的需求。
  (二)根据社会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目前高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能完全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标准,对高职院培养出的学生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从调研中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素养、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发展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但不仅是技术技能的培养,还应该包括学生的文化积淀、品质锻造、素养提升、人格磨砺和做事规范等,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是按照“课程—实训—顶岗实习—毕业”流程进行人才培养的,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不仅是智力体力的发展,还有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身心发展全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爱岗敬业的实用型人才。
  (三)努力寻求全社会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逐步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弹性学制、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当然,我们的调研也显示,有的企业并不支持校企合作,有的企业不太愿意接受订单培养,提高产教融合的融合度也并非易事。所以,人才培养模式不在于我们缺乏思路,而在于缺乏落实和政策支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对接企业,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共同为这一目标努力,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产教融合,促进高职教育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
  (四)推进高职院校战略转型形成办学特色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不断调整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上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布局相适应,坚持走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发展战略之路。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办学宗旨方面还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都应有服务地方的鲜明定位特色,让学校能够走进企业、走进产业园区、走向农村,实施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校区校村联动;让学校走进政府、行业协会,实施校政合作、校行联动,服务行业发展,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五)实施多元化办学扩大学生生源和构成
  要改变过去的单一学校招生渠道,向社会多元化招生转型。2019年国家决定高等职业教育扩招100万,使得原有存在高职院校“生源荒”问题的地方,要积极拓宽职业教育面向,实施多元化办学,多种教育统筹发展,改革高考招生方式,开展中高职衔接办学,开辟面向退伍军人、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招生渠道。同时开展社会培训,诸如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培训、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社区市民素质提升培训等,并将这些方面作为未来高职院校转型的主要方向,也是服务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六)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学生技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快速、稳定就业的根本模式。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科技创新、技术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通过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校办企业等方式,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多方共赢的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局面,实现切实真正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性,这既是高职院校的办学使命,也是时代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转变发展战略,创新服务理念,建立服务机制,明确办学定位,大胆拓宽办学路径,真正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作者单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2014年一般科研项目《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201432324)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8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