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生本教育”在课堂生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庄方敏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东岗太阳城小学数学教师、教研组长,武江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曾获省微课比赛一等奖、区课例评比一等奖、区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区说课比赛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市、区奖项,两次被学校评为 “教学能手”。
  “分别从这些盒子中任意摸出1个球,说一说可能摸到什么球?”
  “从第3、4、5号盒子摸到球的可能性一样吗?为
  什么?”
  “同样的转盘,为什么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2号转盘的可能性最大呢?”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学生在有趣的摸球和转盘游戏中,依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断思考、提出疑问、动手操作等,师生间的交流真切流露,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迸射。脸上洋溢出的笑容,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这堂课的喜爱,这一幕是几年前笔者作为教研员在庄方敏老师的课上看到的。
  在“迁移”中搭建
  “同学们好!我是今天给你们上课的数学老师。”
  “我姓庄,不是‘装’的,是真的老师,‘庄’是庄子的‘庄’、庄稼的‘庄’。”
  話音刚落,学生哄堂大笑,少了往常上公开课的拘谨和严肃,变得格外轻松、活跃。依稀记得这是在2016年区优质课例比赛中,庄老师执教“队列表
  演(二)”时的课前师生互动环节。
  幽默风趣、阳光向上,是这位年轻教师给笔者的第一印象。课例“队列表演(二)”展示活动中,开课伊始,她先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结合电子图,出示“12×4”。学生们回忆道:“把12拆成整十数10和一位数2,再分别和4相乘,10×4=40,2×4=8,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也就是40+8=48。”接着,庄老师出示队列表演情境,情境图上的人排成14行12列,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式“14×12”。庄老师围绕乘法的算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让学生在对应的电子图中拆分,学生依据已有活动和知识经验,很快把14行拆成10行和4行,或者把12列拆成10列和2列,并顺利地把汇报14×12的算法:14分成10和4,10×12=120,4×12=48,120+48=168。庄老师教态自然,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教学设计简明扼要,善于结合电子图,利用知识迁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知“迁移”,一步一步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说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深深映入脑海中,在课堂上不仅延伸了多种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还学习了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学生不仅学会了本节课知识,还提前了解了未学的知识,思维被带向深处。
  庄老师虽然教龄很短,但与同场比赛的选手相比,竟表现出难得的“老练”,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其称之为“年轻的骨干教师”。庄老师恰到好处地抓住乘法计算算理的精髓—“拆分法”,从已有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搭建知识的前后关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建构过程,以“生”为本,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在“探究”中渗透
  两年后,笔者又聆听了区课例展示及研讨活动中庄老师执教的公开课“探究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庄老师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对教学重难点的敏锐把握、对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控、对课堂生成资源的运用等,让笔者看到一个上进、好学、善思的年轻教师的成长与蜕变。
  在课例“探究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展示中,第二环节是通过数方格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数一数”活动中,首次出现不完整的“半格”,于是执教的庄老师在学生能通过“移”“合并”等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多少格)的基础上,追问“是否有其他‘数方格’方法”,学生为了方便“数”,生成了诸如割补、旋转、平移等方法。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发现之前用邻边相乘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猜想是不对的,引起了认知冲突。庄老师马上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与学生一起总结“数半格”的规律经验,“数”出层次,即平行四边形在“数格子”中可割补,形成长方形,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可转化。
  庄老师对于课程的生成资源的运用,并没有刻意强调转化思想,而是通过“数一数”“剪一剪”“移一移”等探究活动,进行多次恰如其分的追问,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深入思考,“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转化思想,于无形中培育了学生学会用数学角度看待问题、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情境”中导学
  2019年5月,在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小学数学专委会举办的第二届青年基本功大赛中,庄老师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在32位比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
  等奖。
  在第三环节的课例展示中,晋级的六位选手同上一节课“算得对吗(验算)”。庄老师的执教让笔者印象深刻。上课伊始,庄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淘气和笑笑在书店买书算账、找钱”。在情境的引导下、调查任务的驱动下,同学们身负“市场调查员”的使命感,个个跃跃欲试,大胆尝试。
  调查员1:要知道售货阿姨算得对不对,我的办法是再计算一遍。
  记者:如果再计算是错的,怎么办?
  调查员2:我的办法是,用总数256元,减去科普丛书的118元,看等不等于中外童话的138元。
  记者: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
  调查员3:因为售货阿姨是把两种书加起来算总数,那我们就可以反过来思考,用总数来减其中一本书,如果等于另外一本书,则说明售货阿姨算对了!
  调查员4:我想到另外的方法了,就是用总数分别减去118元和138元,如果等于0,则说明售货阿姨算对了。
  调查员5:我还有办法……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记者”庄老师的“百般刁难”中,探究出加减验算的多样性,体会验算的必要性。
  庄老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带着任务深入调查,与其他选手相比别具一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以“生”为本,让学生“做知识的主人”,体会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在“深度”中创新
  2020年1月,笔者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教材研读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策略研究”正式立项。庄老师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主要负责研究工作的简报编辑、审核,以及课题研讨课教学设计的模板设计。在这些工作之余,庄老师主动承担设计一节线上录播课,整合各类有效资源,设计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线上课堂。
  庄老师基于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一数(一)”的“教材的整体目标”“知识的内外联系”“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的思维价值”的研读,搭建好教材与线上教学的桥梁,整合各类有效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工具的有效运用。例如,课前,庄老师借助信息技术工具问卷星试卷模式设计前置学习单,主要目的是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基于学生立场深入研读教材。课中,庄老师借助录屏软件制作云微课,模拟课程教学。为模拟课堂的操作和思考环节,庄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在学生产生探究的需要时,中途要求学生暂停视频,围绕问题情境进行深度探究、围绕主题探究进行深度思考,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课后,庄老师设计后置闯关练习,让学生通过巩固线上所学,设计交流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内化。
  即便是疫情期间,庄老师也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让学生在前测中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操作中深入探究,在问题中深度思考,在交流中发展思维,做到以“生”为本。
  郭思乐教授曾说:“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最基本的就是,我们不能分割生命,我们完整地对待生命,我们得知生命之流依照自身规律奔腾不息的本质,在生命之前俯下身来,转向依靠生命,就像农人在禾苗面前那样毫不怀疑禾苗的生命力,而不去拔苗助长一样。”在教育路上,庄老师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v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47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