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杨粲墓石刻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祝娜娜

  摘要:宋代,在经制州制度与羁縻州制度形成的“双政权”制度背景下,产生了较多地方性艺术。享有“西南第一墓室”美誉的古播州杨粲墓是古播文化的典型代表。据《遵义府志》记载,杨氏家族在传承并开创“播州盛世”的政权统治期间,大力鼓励传播文学学术和宗教礼仪,推动实现艺术实体化发展。播州地区地方政治制度对当地墓葬艺术、民族民间艺术风格的影响极其深远。文章结合历史学、美学、图像学多角度综合分析其艺术特性。从论述杨粲墓石刻艺术存在的历史成因、存在本质、墓葬形制、石刻艺术审美分析几个方面剖析其墓葬美学风格。
  关键词:石刻成因;墓葬本质;墓葬形制;审美分析
  杨粲墓作为西南石刻艺术瑰宝,无论是从宏观艺术层面理解,还是从微观美术层面剖析,都有不可估量的美学价值。从唐代至南宋,经济制度随着政治局势不断变化。经制州制度、羁縻州制度并行的“双政权”制度,对贵州政治、历史、民族意识、民族民间石刻艺术风格的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该墓作为“西南第一墓室”,艺术地位较高,对于研究南宋墓葬石刻艺术、民俗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杨粲墓的历史成因
  《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一书介绍:古播州(今遵义)从唐代到明末一直承袭“双政权”制度。此制度使播州在南宋时期变成抗击外域的中坚力量,并在经济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通志》描述南宋时期播州茶马贸易让马市顺理成章地掌控地方政治、经济,支援南宋王朝。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政权重视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传播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法家思想教义的同时,发展地方民间民俗文化。以儒家思想主张地方仁政,加之《家训十条》约束自身,讲究尊卑,效忠皇权。以法家思想依法治地,时移而治,效忠中央集权。此背景下,于南宋淳祐年间建造的杨粲夫妇并穴合葬墓,无论是建造形制还是建筑人文思想,都反映出与当时思想和人文相适宜的特点。榫卯相接的白沙石条仿木建造形制,合葬墓室“南向为尊,北向为卑”的民俗礼仪,墓室主人的生活器皿、几何花草装饰等,这些都是播州地方政权领主的生活再现。杨粲墓被诸多艺术研究者定义为西南墓葬石刻翘楚。其历史成因涉及政治制度因素、经济制度因素、地方特色区域性因素、中国古代思想影响因素、约定俗成的民俗等级因素,几部分因素紧密相连。
  2 杨粲墓存在的本质
  2.1地方“王权”与中央皇权
  南宋时期播州首领杨粲享誉盛名。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无论是皇权、官权建筑,还是家族第宅式建筑,都体现了极强的阶级等级观念。杨粲墓布局采用前厅、过道、后室相连接的方式,墓内精美的浮雕、石制门窗户壁、梁柱斗拱、器皿器物均反映出杨粲地方执政领主的生活场景。等级的划分在此建筑中表现在主室与分室的主次衔接。杨粲后室墓顶藻井镌刻“庆栋”二字,杨粲妻对应“德宇”二字,恰好形容杨粲与妻子的功绩与德行。用能担重任的国之栋梁与宽大为怀的德泽恩惠表现南宋时期民众对杨粲及其夫人的拥戴。过道后室石龛位置、门廊的空间,都延伸出象征性距离,表现出墓室主人的尊贵身份。巫鸿《重屏》一书对屏风审美和功用进行分析所采用的仪式感和距离感、相融性和象征性边界的划分,与杨粲墓如出一辙。杨粲座椅雕刻的龙头与其妻座椅雕刻的白螭,以及墓葬出土的有记载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都说明了杨粲在播州地区的“王权”地位。《中国建筑》介绍南宋时期蟠龙柱式传播于山西与贵州之间。蟠龙缠柱的威严、相互彰显的蟠龙与白螭、升天为龙的寓意,在实质上表现出杨粲在播州的地方“王权”地位与中央皇权地位。
  2.2事死如事生
  杨粲墓本质上隶属于阴宅建筑。杨粲生前贡献卓著,主持政务,注重马市经济,重视农业发展,主张兴建庙宇,宣扬宗教教义,主张艺术教育,为慕名投奔的贤人志士提供讲学场所,使播州政治、经济、文化得到综合发展。加之中国古代艺术与埃及艺术在墓葬上有共同属性,主张“来世的艺术”,希望逝者在“人死而往生”的空间观念中继续永存。另外,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礼仪,坟墓会考量政治地位、家族地位、宗族延续、墓室形制等因素,在宏观布局与微观装饰上加以体现。中国自古推崇石制墓室,通过石制材料的特质表现生命的永恒和宗族香火的延绵不断。从汉代开始,因画像砖、画像石的发展,大部分墓葬表现出对永恒延续性的期冀与要求。在杨粲墓中,其布局造型场景都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延续和纪事。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汉族与少数民族民风习俗文化相融渗透中已经外化于劳动和意识文明相结合的时代产物中了。建造者融入墓主的魂灵和思想,创造出合时代、合社会背景、合政治的世俗化石刻墓葬艺术。
  3艺术风格审美分析
  3.1杨粲墓艺术风格的“大美”
  從宏观上分析杨粲墓石刻艺术的美学特征,它是一个带有南宋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复合体。受儒学、理学影响,其与南宋时期多种艺术风格一样,是带有儒家思想的理想化产物。石刻艺术风格受宋代绘画风格影响较大,呈现出雅致烂漫的文人气息与英勇顽强的武将气势。以画家马远《层波叠浪图》为例分析,画中稳重的线条、浪漫的文人情怀、暗潮涌动的磅礴气韵,都与杨粲墓室内线条美感相差无几,散发出唯美又壮观的艺术生命力。
  谢赫《画品》关于艺术品评法则所涉及的“六法”美学理论贯穿于杨粲墓墓葬艺术中:阴宅建筑中场景的规划、石椁的布局,分别体现墓葬主体点对点之间一气呵成的气韵;石刻艺术的“骨”,除了表现雕刻的力量美,更是对艺术实体化与人物形象精神的再现;应物象形中的“像”,是民间艺术家在雕凿中主观设计人物形象的艺术升华;“经营位置”既包括空间归置的深邃感,也涵盖呈现合理视觉空间序列感,模拟逝者在人世间的路。墓葬艺术要求在特定时代高度程式化临摹墓室规格形制与象征符号,这对其脱离程式化有诸多阻碍,但杨粲墓开拓了西南墓葬艺术民俗的表现形式。杨粲墓除了功用价值外,更体现出劳动美学理论、巫术美学理论以及人文精神价值。
  3.2结构与线条美
  杨粲墓在雕刻手法上主要运用浮雕技法,受四川南部石刻影响颇深。在结构上,墓室石龛大块面分割并列,空间架构采用“一斗三升”式榫卯结构,石刻单元以二维与三维空间的结合,运用空间借景、造景手法,“蓄意”集中与分散形象,采用二维与三维营造法式塑造空间单元格;在色泽上,砂石纹路的质感美和黄色色泽纹的连贯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墓室美感;在人物造型上,长袍加身、束带在腰、裙掩脚踝、云头履地;在服饰造型上,线条精细流畅,衣纹表现形式轻盈飘逸,表现气质温文尔雅和人物造型的线条优美;在石刻器物表现上,造型简单朴质,色泽清丽素雅,主要以纹样表现美感,尤其祭祀香炉和墓室大门纹样美感呈现明显。
  3.3墓葬形制与意识
  中国墓葬文化的观念根深蒂固。归根究底,墓葬的根本属性是服务于民族的民俗表现产物。说文解字中对于“冢”与“家”的分析类似于坟墓中已故的人与人世间的人和家的观念对比。人文意识影响墓葬形制,使墓葬形制呈现立体化、斜坡屋宇化、第宅化,也使阴宅石刻艺术素材题材民间化。中国墓葬建筑民族意识和形制的传承,在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中由地穴建筑到半地穴建筑,再到上下结合的建筑。杨粲墓这种地下墓与地上墓结合的墓室形制、墓室楼梯下行的设计,充分体现出我国墓葬建筑艺术的民族共性与民间地域、时代个性。
  4总结
  杨粲墓作为南宋墓葬的典型,播州墓葬唯杨粲墓马首是瞻,这种文化观念和艺术精神一直影响着黔北地区风俗。《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录》详细记录了杨粲墓对杨文、杨升、杨纲以及杨爱的墓室形制的影响。播州墓葬对于我们研究南宋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有重要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89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