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意象的符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摘要] 张艺谋作为中国著名电影大师,屡次在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获得殊荣,他把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影坛,是中国电影事业的一面旗帜。张艺谋电影创作是中国艺术前沿发展状态的一种缩影,纵观他的影片,他运用得最多、最娴熟的艺术手段,就是象征。象征在题材、人物、画面、场景、色彩、造型、道具、音乐等各方面充分的展现,造就了张艺谋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张艺谋 标题 题材 人物 色彩 象征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04
  
  在艺术领域,以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含蓄的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情感或思想,这就是象征。象征在西方是个古旧的语词。在希腊语里,它的初始意义是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用以表达友爱的信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征”后来渐渐演变为某种事物或某种观念的标识或符号。19世纪之前的西洋文学作品里就已经可以见到它若隐若现的影子,但真正别具面目自成体系的象征主义作品,则出现在19世纪中叶之后。象征主义是对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反叛,它首先出现于诗歌领域,法国诗人把抽象概念物象化,使难以捉摸的情感获得了具象的形态,以实写虚,以有形写无形,从而使作品的含义更加丰富、复杂、深邃,更富有哲理性。诗人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大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为现代派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在诗人看来,人与自然是那样熟悉、灵通,互为一体,自然物之间也是息息相关,最真实的本体精神使人与自然之间连成一体,自然显现着神秘的精神。也就是说,不可见之精神和可见之物象有一种神秘的对应,而整个世界就是在这种对应中形成的象征体。诗人在这天人合一的家园中穿行,可以通过物的象征去表现不可见的内在精神和其他无形的存在。①
  电影作为文化涵盖面极广的大众化视听艺术,所产生的造型感染力与冲击力比静态的绘画或文字强烈而直接。张艺谋作为中国著名电影大师,屡次在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获得殊荣,他把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影坛,无疑是中国电影事业的一面旗帜。张艺谋电影创作是中国艺术前沿发展状态的一种缩影,纵观他的影片,他运用得最多、最娴熟的艺术手段,就是象征。在电影界,他也是把象征主义与电影艺术结合得最完美的。象征主义因素充斥全片,这在题材、人物、画面、场景、色彩、造型、道具、音乐等各方面充分的展现,而正是这些象征主义因素的存在,造就了张艺谋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他早期成就较大的电影作品中,这些象征主义手段也是被他运用得淋漓尽致的,《红高粱》是以植物名称为题的,其中反复渲染的在风中起伏不倒的红高粱、漫天弥漫的黄土和一望无际的原野正是象征着中国西部大地上像红高粱一样淳朴的民风宽厚的习尚以及刚健不屈的精神。《菊豆》中染坊的故事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现实存在,更重要的是其中蕴涵的象征色彩:中国封建文化是个大染池,谁生于其中,谁都将受污染。这是主题的象征意义所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陈老爷只是一个扼杀女人们的人性、青春与自由的封建势力与思想的化身罢了。在他的最新力作《金陵十三钗》中,同样也是将电影中的象征主义推向了极致。
  一、题材的象征
  从吴子牛导演的《晚钟》开始,经陆川的《南京!南京!》等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抗战题材电影,特别是有关大屠杀的“南京”叙事,始终没有在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框架下,解决好作者式的个性化追求与普泛性的人道主义之间的问题。而这部影片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中国观众对大屠杀电影中“南京”叙事的期待,而且在不经意间,将大屠杀电影中的“南京”叙事导向了战争氛围下的性别叙事。自古以来就有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窑姐一直被大家认为是肮脏、卑贱、男人寻欢作乐的玩物和人们调侃的谈资,除此之外,一无是处。而在《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给予了她们价值肯定,她们从开始走进教堂的那一刻开始到最后舍已为人,不仅完成了对女学生的救赎,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颠覆了“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一骂名。同时电影的英文名字叫“the flowers of war”(战争中盛开的花朵)将这“十三钗”比喻成了“这一群祖国的花朵”最后的救世者,绽放得像花一样灿烂。
  二、标题的象征
  标题《金陵十三钗》具有中西文化双重象征意味。稍微熟悉中国文学的作者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着“金陵十二钗”,这部小说也可以说是描述了十二个妙龄女子的悲惨故事。标题“金陵十三钗”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象征着《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暗示着主人公既像林黛玉、史湘云、妙玉等十二个女子那样美丽、年轻,又有着她们的悲惨命运。其次,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标题“十三钗”又包含另一个隐喻。基督教文化有着独特的象征符号体系,用表达信仰观念和价值标准,其中“十三”是基督教中一个重要的象征。耶稣基督和他的十二个弟子共十三个人共进最后的晚餐,由于犹大出卖,耶稣被带走钉上了十字架,耶稣以自己在十字架上流血献身把人类从罪恶中解救出来。“十三”成了圣经典故中一个重要的数字,意味着不吉利,在西方人们对十三都怀有一种恐惧情绪。在电影的标题中的十三也隐含了不祥的含义。耶稣为了解救人类,牺牲了自己,把他自己送上了十字架。小说中赵玉墨和她的姐妹一共十三人,为了拯救别人挺身而出,把自己送上祭台。③同时,玉墨因为在13岁时被继父强奸,被迫走上“窑女”这条路,当神父要帮他换装时,问她想要回到几岁,她回答“13岁”,正是这个数字将她的人生改变,因此,她想借用这副“13岁”时的面容让她重生。
  三、色彩的象征
  色彩是进入人的视觉的第一感觉,在电影中,“如果色彩不是用来阐明主题、塑造人物,使它具有感情的作用,色彩就是多余物。”张艺谋在其影片中运用色彩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还原,而且赋予其主观化的情感,在视觉上配合了人物感情的发展交流,从而成为影片中某种富有寓意走向的意象。在色调方面,张艺谋极喜用红色,即使用其他颜色,也是坚持浓烈的原则。这也就是为什么张艺谋电影在视觉上给人很强的冲击力的原因。从红衣、红裤、红布、红发卡、红盖头、红辣椒到红的酒、红的高粱、红的灯笼,只要有机会,张艺谋就要发掘所有红色出现的可能,即使是人为地虚构(像红灯笼的使用)也在所不惜。红色是炽热的,它宜于张扬人的个性, 表现人性中的奔突狂荡。这在《红高粱》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红高粱》的色调是炽热绚烂的红,这是余占鳌、九儿等人自由昂扬、激情勃发的生命力的象征。红高粱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洋溢着导演强烈的主观情绪,生机盎然的高粱地不再是自然形象和背景,而是天地间活得自由自在的一个精灵。在影片的结尾,呈现在银幕上的是血红的高梁,血红的天空,血红的太阳,这种强烈的色彩充满了象征的意味,充分展现了“我爷爷”“我奶奶”的心态。《菊豆》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染池、红染布、红染坊与红灯笼所构筑的红色世界,既隐喻着宗法夫权社会对人的摧残与吞噬,又象征人对这种先验秩序的怒吼与抗争以及人性处在被压抑状态中的狂躁与愤懑。《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以灰色为主基调的影片,它像幽灵一样跟随着大部分镜头: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灰黑色的牢不可破的院墙,青灰色的枯死的瓦檐,充满了观众的视觉空间。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然而,在这一片沉重的灰色雾障中偏偏有一点红色顽强地出现了,它带给人一丝慰藉一丝希望,导演运用了红灯笼来象征这点希望。张艺谋借助灰色和红色,巧妙地传达了一种存在的抗争。而这一点红色与浓重的灰色抗衡,其结果无疑是一个悲剧,她们的反抗与挣扎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这一点维系着她们生命意义的红色几度沉浮,最终被浓重的灰色吞没,在一场遍野皆自的大雪中归于迷茫和虚无。然而纵使遍野皆白,也掩盖不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杀人的罪孽。灰、白、红三色的冲突与合流构成了影片凝重冷寂、焦躁窒闷、包含热情又渗透罪恶的悲剧气氛。色彩的象征意义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挥。《活着》中张艺谋抛弃了他情有独钟的红色而采用桔黄色,温馨、详和又不乏坚定,这正是以福贵一家为代表的亿万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知足常乐心态的真实写照。《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采用黄绿、灰蓝作为色调,这就营造出了帮派斗争神秘阴险的氛围,又强化了黑暗社会异化吞噬弱女子的阴冷感。到了《有话好好说》,张艺谋则像打翻了调色板,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颜色杂糅在一起,却在刻画一个浮华喧嚣的都市的本质上达到了惊人的和谐。色彩在张艺谋电影中具有了超乎寻常的灵性。

  在《金陵十三钗》中,电影一开场,随着主角书娟的回忆,呈现了一幕断壁颓垣的战争废墟,书娟在一片灰色的雾中逃亡。画面冰冷,阴森,灰暗,死寂,这是沦陷的南京的色彩,数万条生命在日本人的枪口下倒下,南京失去了生命力,变得阴暗恐惧。大部分战争题材电影就是这样的色彩基调。而张艺谋所擅长的色彩技巧,也使张氏战争片与众不同:在一个残酷的历史场景中,天主教堂美丽的玻璃彩绘成为一扇窗口,透过它,十三个女学生看着这座城市的血雨腥风与秦淮妓女款款走来。甚少出现在中国电影里的玻璃彩绘,带着异域之美使秦淮河的妓女更加妖娆。而她们的妖娆、香艳与战争的残酷呈现出强烈反差。逃亡的身影、穿梭的流弹,都在彩绘投下的七彩光影里上演,最终这些无情的“婊子”换回十三个女学生的生命,让历史对她们肃然起敬。她们身着的彩色旗袍和彩绘玻璃一样同战争灰冷的基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用生命守护这教堂里女学生们的安全,当他在教堂对面的纸店里被日军轰炸时,绽开的彩纸残片同样像烟火一样绚烂,这不仅仅是色彩的呼应,同样象征着李教官的牺牲和“淮河女们”的牺牲一样美丽。这也正是“the folwers of war”的又一层寓意。
  四、人物的象征
  人物象征是张艺谋电影导演的创新,他选择的人物身上,都带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在人物的选择上,张艺谋选择女性作为主要的人物,她们身上就象征着一种坚韧、执着、内敛的温情主义。但是,这些人物却又不是真正的中国女性最合适的象征,她们的肉体、精神及心理上积淀了浓重的反道德、反理性等反封建传统意识,她们弱势群体的身份本身与这种反叛的精神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更为强烈的对比效果,因而更具有象征意味。这些女性在张艺谋看来都具神性,近乎完美,因此昭示着生命的回归。他选择女性,借用女性的性别特征,阐释其因性别带出的人性内涵,特别关注其中有关生存繁衍等生命现象。在人物的塑造上,张艺谋的创新也是与众不同,以传统的艺术眼光看来,电影应该在有限的时空内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命运,以人物为中心罗织故事演绎情节,但是,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许多人物被省去了性格发展的逻辑程序,他把人物变成了凝固的雕塑,这就是导演苦心营造的象征天地,他把人物作为符号,去承载某一文化因子,去体现作品的主题。
  《金陵十三钗》中,他同样选择了女性,“女学生”和“淮河女”这两组截然不同的两个社会群体,一个代表着纯洁、神圣、庄严、希望,而另一个代表着肮脏、卑贱、低下、今早有酒今早醉。正是这两种角色的冲突放置在战争这一背景下成为了电影的一大悬念,影片大幅度的叙事使她们形成了最大的对比效果,但是最后却在战争的迫近下,实现了人性本质力量的释放,最后,这一帮“商女”完成了自己的人性的救赎和升华。她们牺牲所救下来的是一群象征着纯洁、希望的女学生,这似乎是他们为南京留下来的希望花朵的种子。
  张艺谋在电影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在电影语言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张艺谋无疑是手法最娴熟、运用最巧妙的一个,他大量使用象征主义因素,使影片时时刻刻充满了象征意义的符号,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及深刻的震撼感,成为张艺谋影片最个性的特点之一。
  
  
  注释
  ①张淼 硕士学位论文 《张艺谋影片中的象征主义 》 2005
  ②朱立元 《文艺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
  ③ 李芬 “《金陵十三钗》中的圣经文学元素”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当代文学》 2008.1
  
  作者简介
  印娅,西南交通大学艺术学影视方向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629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