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特色农业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 本文从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新干县三湖镇的特色农业资源的分析,提出适应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 特色农业;乡村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 魏琦(1979-),女,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江西南昌 330045)张美良,新干县农业局;邓宇翔,新干县委。(江西新干 331300)
  本文是江西省科技厅农业支撑计划项目(2007BN14006)和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JC0808)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旅游就是乡村社区为旅游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式、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并以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的一种旅游类型,也是一种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旅游类型。它以乡村地域上一切可吸引旅游者的资源为凭借,通过开发乡村生产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村落和民居文化、乡村饮食文化、乡村人文古迹和田园风光等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学习考察、购物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形式。从乡村旅游的功能来看,除为城市人提供一个精神休憩的家园作用外,在现阶段的中国,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优秀乡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作为乡村旅游活动中一项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特色农业拥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乡村旅游地的特色农业是为了适应特定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域、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或提供服务,从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
  
  二、研究区特色农业的概况
  
  三湖镇位于赣中,新于县境西北部,东濒赣江,西临袁水下游,北与樟树市洲上乡接壤,南与本县荷浦乡毗连,总面积47.82平方公里。全镇设有1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07个自然村,人口4万。三湖镇历史悠久,素有“江南桔乡”之称,被誉为“小南京”。全镇耕地面积35622亩,其中水田8021亩,土质以潮沙为主,土层深厚,耕作性能和通风性能良好,适宜柑桔、枳壳、车前草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三湖红桔历史悠久,享誉中外。以品种齐全又独具特色而久盛不衰。其特色主导产晶是当地桔农称之为“九月黄”、“迟红”的“大红袍”。宋朝后,三湖红橘成为历朝贡果,乾隆皇帝亲赐“大红袍”美誉后更是声名远播。1936年《江西年鉴》载,江西柑橘以“新淦(干)属的三湖为最盛”。张恨水也以三湖红橘为背景,写下了橘园爱情小说《北雁南飞》。解放后,三湖红橘更是誉满东欧、西欧、东南亚诸国,至1989年出口外销量占全省柑橘出口总量的80%。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点以及丰沛的水资源孕育了商洲枳壳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道地药材品种,历史上闻名全国的菊花型商洲枳壳,即产于新干三湖镇,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宋时赵与时著的《宾退录》第10卷第135页记载的《枳壳商洲十一斤,枳实商洲一十斤》,即指送给皇宫的贡品。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枳壳、以商洲者为佳”。三湖的枳壳生产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近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商洲枳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栽培技术不断成熟,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已成为新干县乃至江西省的一个道地药材品牌,也是国家有关部门首批建议的60个大宗药材GAP建设的品种之一。如今商洲枳壳的药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越发明显。目前,三湖已种植枳壳8000余亩,年产量达5100吨。
  
  三、以特色农业为依托的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开发
  
  1 指导思想
  乡村旅游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采取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统一品牌、分级销售的发展思路,坚持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并举的方针,以特色农业为依托,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以市场化的眼光,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加快发展。国外的经验表明,以特色农业为依托的乡村旅游是一种阻止传统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补充。
  
  2 主要目标
  (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农村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为三湖镇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农村手工业、住宿业、餐饮业、旅游用品和纪念品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变以往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粮食+蔬菜”的产品产业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使农户实现由卖桔子到卖桔林、卖旅游、卖文化的转变,推进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互促共进,产业经济与产业文化共融发展,努力在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上走出新路子,实现新突破。不仅如此,乡村旅游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不再需要“背井离乡、抛家舍业”的远赴城里务工,在家就可以获得就业的机会。这对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解决农民工问题都有着积极作用。
  (2)促进了农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在给农村带来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村民的参与,在对村民进行从业的文化和技能培训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程度。另一方面,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也把文明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带进农村,加快城乡融合的进度。最后,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和落实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并且逐渐的在村中形成了行业的管理机构,如,村旅游管理委员会等,大大的增加了农村中的村民自律性。
  (3)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促进城市向农村传输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参加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大多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他们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观念会给农村或欠发达地区居民起到示范效应,使得乡村居民在一切可能的前提下模仿客人生活和消费方式。同时旅游接待要求农村具有干净、整洁、齐全的硬件设施做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加大了农村在道路、宾馆、餐厅、卫生、医疗等基础建设方面投入的力度,与之相配套的水、电、居住环境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4)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托特色农业的乡村旅游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

引人入胜的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质朴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态环境以及无公害的农业产品。为了吸引和招徕大量的旅游者,农民会自发的、有意识的去保护农村的生活环境,翻新农舍、兴修道路、治理环境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农村的生活环境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正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新”的时代要求。
  
  3 主要模式
  (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将都市人所陌生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三湖镇曾坊洲地处新干县西北端,四面赣江环绕,总面积700亩,其中红桔面积500亩,李子面积150亩,此外还有樟树等参天大树50亩。“芳林不断清江曲,丽影入江江水绿”,一望无际的桔树李林,清爽的江风,碧绿的江水,每到金秋时节,成熟的串串红桔染红了整个绿洲,风景十分秀丽,在红桔果园和枳壳药材园区开辟出观赏区,让游客人内摘果、赏花、采药,享受田园的乐趣。
  (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三湖镇建立科技农业园区,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科技园区主要有药材“车前草”的种植和三元杂交猪的养殖组成,在药材种植园中可以套种一些蔬菜或者花卉。“车前草”不仅是一味重要的药材,还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野菜,在我国东北被称为“车轱辘菜”。它通常生长在山埔、屋旁,是一种喜阴植物,和蔬菜花卉套种,即可以满足它的生长需要又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园区的种植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科技园中可以安装污水循环处理系统,种植园可以设计成栽培池,由计算机控制养分,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大饱眼福,真正体会到科技农业的味道。
  (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三湖镇的旧房改造进行统一的外观设计和规划,新干县于秦始皇26年建县,是江西十八古县之一,房屋的设计可以恢复当年的古县建筑的特色,改变农村一成不变的黛瓦白墙的建筑风格。对进行旅游接待的小院实行接待服务标准化,服务收费统一化,以星级来区分不同的等级。并将星级制作成牌匾悬挂在院门,这样以便游客白行选择。改变过去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住宿条件差、饮食卫生差、收费标准乱的局面。周遍城市的居民可以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在镇上选择一户农家小住几天,徜徉和居住在这古色古香的小院里,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农村生活。
  
  四、特色农业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坚持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并举。特色农业是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更为合理有效的利用,是对传统农业进一步的挖掘和提升。国外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是一种阻止传统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补充。在我国乡村旅游也被看作是农村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随着国家旅游局“2006中国乡村游”和“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主题的宣布,中国的乡村旅游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追求旅游带来的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我们还应该主意保护好传统农业的生产。但在一些地区为了扩大旅游接待规模,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盲目的占用耕地良田建宾馆、酒店、农庄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农业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还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更是国家和社会安定的坚固基石,无论到任何时候农业的基础地位都是不能动摇的。
  2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政府应该为乡村旅游发展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选择出适合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模式,避免村民盲目的开发而带来的破坏。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合开发乡村旅游,也不是所有的乡村旅游都适合一种模式,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选择观光型、科技型、度假型等等不同的特色产品。其次,政府应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应当发挥政府在管理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农村社区的参与。通过宏观调控合理的控制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加强乡村旅游地区域资源的共享,构建大区域旅游网络体系,避免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在旅游的旺季。最后,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资力度。同时,政府还应该协调好政府、投资者、农村、农户、旅游者等多方的利益,做到各得其所。
  3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广大农村居民,甚至是一些基层的政府部门干部,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农家乐”的层面上。由于对乡村旅游理解的不全面,使得乡村旅游开发中只注重个体利益,对村落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往往会破坏村庄的整体生态环境,这与乡村旅游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环境的保护,可以使乡村旅游走向良性循环。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合理、适度和科学的原则,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建立生态足迹模型,用以测量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从而确定科学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和开发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引导村民使用自然、无污染的能源和耗能低、污染小的设施和设备。有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可以给予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建立环境监测机构和观测站,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3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