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做一名出色的外派记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多省市级的媒体都在外埠一些主要城市设立记者站。有人以为,驻记者站的记者干不出什么辉煌的业绩,新闻的地域性决定他们很难出位,各种新闻评奖也很难轮到他们。但我作为羊城晚报驻珠海的一名记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后认为,驻站记者一样可以出彩,关键是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为新闻定位。
  
  记者的定位
  
  外派记者往往会有两个极端,要么完全成为当地政府的“传声筒”,失去了记者的独立性,记者站也就失去了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要么被当地视为眼中钉,记者与政府各部门严重对立,采写的新闻可能会受到读者欢迎,却难以在当地立足。
  其实,鱼与熊掌并非一定非此即彼,外派记者如何能鱼与熊掌兼得?我认为,驻站记者首先应该――
  
  建立威信,赢得地位
  
  驻站记者靠什么树立威信呢?
  1988年的时候,中国人对“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什么概念,对规划、环保也不很重视。当时,珠海市政府就已经开始对土地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回收费用,环保这把尺子已经开始“卡”掉不少污染项目。对此,许多人并不理解,认为“五统一”和强调环保使珠海损失了许多项目,导致人气不旺。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大量地报道了珠海超前的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珠海的规划和土地管理一时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板。上世纪90年代初,珠海市政府有一个近乎狂想的规划:建伶仃洋大桥通香港,建广珠铁路、大机场、大港口。我们把珠海这种跳出珠海看珠海的气魄通过不同的新闻报道(机场建设、伶仃洋大桥规划评审、广珠铁路开工、珠海西部开发)展示出来,新闻事件只是个新闻导线,我的落笔则是政府的战略意图。这些报道都奠定了羊城晚报在珠海的地位。
  前年,某报惊爆珠海机场亏损的消息,而且报道的转载率非常高,这当然令珠海市政府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我在采访中发现,广州海事法院对珠海机场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是事实,但是某报由于采访肤浅,报道有误导之嫌。比如,珠海机场的亏损是投资款回笼不了,欠下的是工程款,珠海机场的运营则并未亏损;事实上,全国大部分机场均亏损,在吞吐量上,全国148个机场中,珠海机场排位第38名,并不像报道中所说之糟;机场的收入并不止是客运,还有货运、训练;此外,珠海机场正由美国一家公司策划与香港机场合并……于是,我以《拨开珠海机场亏损迷雾》一稿实事求是地描述了珠海机场的现状、困境和前景。此文发表后不久,在某个场合,我见到了新上任的市长方旋,他主动走过来打招呼,用力地握了一下手,表示感谢。
  珠海办大学园区,吸引全国各地的名校到珠海办学已颇为成功,但对大学园区的意义,珠海市内有不同意见,省里有关方面也未引起重视。去年10月,我们关于珠海大学园区连续两篇报道(头版头条和集点新闻一整版)引起了轰动。
  当然,我们并不是政府的“擦鞋匠”,为“擦鞋”而“擦鞋”来写这些报道,它的大前提首先有事实,其次我们的观点正确,有一定的前瞻性。10年前珠海市市长梁广大的狂想今天并没有全部实现,但近两年香港却重提这一规划,战略意图与梁广大当年如出一辙,说明其新闻价值至今仍在。珠海机场一事,我也是更多着眼于宏观大局。比如,机场对于一个末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它是投资环境的改善,所带给珠海的价值应该大于它所欠下的工程款。即使在发达国家,机场也是政府的战略性投入,它的回收也需要10年、20年。
  外派记者在报道中应站得更高一些,由于站得高,新闻触觉就很敏感,很容易抓住、提炼被采访者的思想精华,写出被认为“很有见解”的新闻,这有助于我们赢得政府和当地的“另眼相看”。
  有地位并不等于是个好记者,一个出色的外派记者还必须―――
  
  独立思考,赢得尊重
  
  记者既不应与当地政府尖锐对立,也不应依附于当地政府,人云亦云,让我们的笔失去监督功能,这也即是“小骂”。由于我们曾有“大帮忙”的业绩被记录在功劳簿上,那么,我们就有了“小骂”的资本,一些善意的批评就容易得到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珠海驻站17年,其间报道过珠海的人才流失问题、产权改革中乱收费问题、教育落后问题、高科技企业中领先的技术落后的管理和机制,数次报道珠海文化设施的欠缺等,这可不是一般社会新闻的负面报道,而是直接对政府施加了压力,但我们在当地政府心目中仍然有很高的地位,也正因为我们敢讲真话、我们的独立性赢得了读者的尊重、官员的尊重和当地政府的尊重。正是因为我们既是喉舌又是匕首,才赢得更好的声誉,使我们的正面报道更有分量,关注度更高,这也有助于我们开拓新闻源,探求更多幕后的新闻。
  
  新闻的定位
  
  出色的记者之所以出色是他能不断地报道出色的新闻。读者永远最关心身边的事,对于外派记者来说,什么才是出色的新闻?
  记得我刚到记者站时,报社要闻部的一位资深编辑对我说过一句话:“广州有的事情你就不要写了”,这似是闲聊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异地选择新闻的标准。比如,广州的钵头抢劫一时成为热点新闻,珠海也有,在当地也是新闻,但对我来说就没有新闻价值。广州、深圳、珠海都有药品的政府采购,珠海的政府采购本来不应是新闻,但是,广州、佛山等地的药价通过政府采购后更贵了,珠海却真的降了下来,这就是新闻!我顺藤摸瓜,立即就发现都是政府采购,但在操作制度的建立上有本质的不同。
  
  抓特点,是做出色新闻的第一要素
  
  许多外派记者或通讯员都陷入一个误区,他们以为,报纸上正在热报的东西就是新闻。当羊城晚报强势报道卖花女、深圳沙头角的蚂蚁搬家时,我收到许多通讯员的稿件,写同样的事情,地点换成了珠海,其实这些恰恰已经不是新闻。
  珠海不是省会城市,也不像深圳地位特殊,但它仍有自己的特点。我认为,珠海是全国最有特点的城市之一,在改革创新上它不如深圳考虑得多,也不如深圳有影响力,但有许多意识却非常超前,甚至超前于深圳,它常常是剑走偏锋,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做出尝试。比如:早在1984年,珠海已经有人在游说中央政府搞股市。在许多中国人还没明白一级方程式大赛可以带来什么时,珠海已在筹备,当然还有航展。
  抓住了地方改革特色,新闻就能出彩。10年前,我采写的《珠海出了科技富翁》被评为全国新闻奖三等奖,10年后,我再次采写的《10年回首看重奖》又引起强烈反响,阅读率排在全报社前5位。我写的《珠海空气可以罐装出口》、珠海的情侣路、珠海是浪漫之市等都已成为珠海的标签。
  
  记者的大局意识是做出色新闻的基础
  
  一个驻站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如果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且善于分析和比较,很容易变成井底蛙。只有眼前一小片天地,新闻不可能出彩。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记者要了解全国、了解世界并不难,问题是你有没有留意,并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加以分析、比较,然后储存。当大家面对同样一个新闻事件时,你大脑中的资料库就会活跃起来,把你采到的新闻放在这个资料网上进行思考,同样一件事你就会有更深入的见解。
  珠海大学园区从当初的设想,到两年后初具规模,这个信息并不是我们独家的,许多报纸都进行过报道,一些报纸甚至一家家进行扫描,但都失于肤浅,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我写的有关报道之所以在珠海、在全国教育界、在教育部引起震动,就因为我抓住了目前高等教育的“结”。今天如探囊取物般轻易抓住这个“结”,缘于昨天、前天的关注和广泛了解。《全国首例知识产权质押》之所以出彩,也是由于我长期对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采访中,对贷款难的感触。通过各种传媒、闲聊,我也了解知识产权质押之难,这些难处不独在珠海、在广东,而是全国普遍现象。当珠海公布引进第一家台资8寸晶圆厂时,我其实很担心这个新闻被日报抢先,没想到我们是独家。后来那些日报的记者告诉我,他们不知道8寸晶圆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台湾为8寸晶圆可能转移中国大陆而掀起的轩然大波,而我却了如指掌。因为掌握这些背景,这些报道的立意就高出许多。
  
  有观点的新闻令你与众不同
  
  一个优秀记者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你抓住了独家新闻,抓独家新闻当然是记者的追求,但独家新闻的发现是有许多偶然因素的。一个好记者让人佩服的是同样的新闻出自他手便有不凡之处,写作手法本身固然重要,但一篇新闻报道之所以不凡是有记者独特的观点。
  这并不意味着记者要跳出来自说自话,事实上,记者的观点隐藏在事实的取舍上,所谓“春秋笔法”。当记者有观点时,一旦遇到相匹配的采访素材,就很容易提炼出精华。记者的观点有时是在采访过程中形成的,他的选材就有的放矢,稿件的主题也会特别突出,甚至将采访对象一些朦胧的想法,或者是还没能概括的观点加以强调。
  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我对北大教授梁能先生的采访。当羊城晚报以《企业要发展,创业者必须离开》大字标题刊出我对梁先生的专访时,梁能自己都吓了一跳:“我没有这么说过”,但是现在,这个标题已成为梁先生的讲演题目。为什么呢?其实这些话的确是梁先生说的,只是他没太在意,他与我谈了许多,这个题目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比较散,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于是这个话题被强调和突出。
  又例如,梁广大“跳出珠海看珠海”的战略、珠海保税区应打澳门牌、珠海水产品的流通问题都因有鲜明的观点而受推崇。
  总之,我认为一个出色的记者必须具备宏观意识、超前眼光、综合分析、提炼能力及独立的见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085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