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先秦至西汉札甲形制的继承与演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甲胄是古代战争中用来防护的一种基本装置。早期的甲胄,制作简陋,形制简单,因此防护能力较差。随着战争的日益频繁,社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甲胄的制作水平也日益提高。甲胄的形制也由整张兽皮逐渐过渡到将皮革裁剪成一定规格的革片,片上穿孔,用绳穿缀起来,连结成灵活便利的甲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甲胄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逐渐出现一种以长方形甲片为主的甲胄。因该类甲片形似书札,所以又称“甲札”。由该类甲片构成的甲被统称为札甲。札甲遂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影响深远的甲式,出现在历史舞台。
  一、先秦时期札甲
  春秋时期,皮革的加工制作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甲衣的防护力也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古人总结出了皮革的坚韧程度与甲片的长度及皮甲使用年限的规律,这就使得制成甲衣所用各种甲片的尺寸相对固定;另一方面,为了增强甲片的防护性,将两层或者更多层的皮革合在一起,表面再涂上漆,使其美观耐用。因此,这一时期的札甲多为皮质甲。
  目前,考古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皮甲较多,但是经过复原且具有完整结构的只有湖北曾侯乙墓、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湖北江陵天星观等楚墓的几件,其中以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Ⅲ号甲为典型代表(图一)。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皮甲形成了甲身、甲裙、甲袖三个主要部位,身甲防护部位涉及到领、肩、前后胸及两腋(图一)。从甲片的型式来看,以长条形片、梯形片、磺形片、角形片以及这些甲片的异形片为主(图二)。甲片的编缀方式为:身甲作固定编缀,横向为中间片向两侧片依次叠压,纵向为上层甲片压住下层甲片;甲裙与甲袖部分为同层甲片做固定编缀,上下层之间则采用“活动编缀”。甲裙的下排甲片可以推叠至上排甲片的外侧,而甲袖部分的编缀却正好相反,甲袖的下层甲片则可以推叠至上排甲片的内侧,因此甲裙与甲袖都可以伸缩自如,从而大大增加了甲衣的灵活性(图三)。
  这一时期,甲衣的形制,甲片的规格及编缀方式,逐渐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规格,并对札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秦札甲
  秦甲胄的形制以秦兵马俑所穿甲衣和1998年试掘的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出土的石铠甲(图四)为典型代表。
  1.甲衣的形制及分类
  关于秦代札甲的制作材质,目前学界争议较大,但较多的学者仍认为是皮质。除少数军官俑的甲式外,秦代札甲根据使用兵种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一型,身甲较短,全甲由札甲片编缀而成,没有披膊部位,多为骑兵俑穿着(图五); 二型,由身甲、下摆、披膊等部位构成。身甲较一型稍长,基本片为长方形或椭圆形甲片,这类甲代表这一时期常规甲的基本形制,多为步兵俑穿着(图六);三型,由身甲、下摆、护臂等构成。身甲较长,且领部有高的盆领,左右两肩的披膊向下延伸到腕部,其前还接缀由三片甲片编成的舌形护手,多为御手俑穿着(图七)。
  2.甲片的型式
  甲片的型式趋于固定,根据用途的不同,使用不同型式的甲片。长方形或近方形甲片用于编缀各类秦甲的主体部位,包括前胸、后背和前后下摆及二者的连接部位。披膊用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甲片。肩部用带有一定弧度的长方形片。腋下、下摆的最外一层及用于甲衣开合的甲片多用异形片。甲片的尺寸较前期有所减小,例如,一型秦甲所用长方形甲片高8厘米,宽5.7厘米。
  3.编缀及连结
  肩领部分的编缀方式为肩部的顶片按内侧压外侧的方式变成横排,向前胸及后背的方向延伸。主体部位甲片的编缀方式为前部先由中间片向两侧依次叠压,后部由两侧片向中间片依次叠压。胸部的甲片上片压下片,而下摆则按照下片压上片编缀。前摆按照前胸的横排编缀,后摆按照后背甲的编排方式编缀,纵向按照下片压上片,做活动编连,上下片可自由缩合。披膊的编缀较为特别,横向按照中间片依次向两侧片叠压,做固定编连;纵向为下片压上片做活动编连,上下片可自由缩合。与春秋时期的札甲编缀方式相比,这种编缀方式更加具有科学性。
  4.开合方式
  早先的研究认为秦甲没有专门的开合结构,秦甲的穿脱都是由头部钻出钻入,近年来秦始皇陵石甲胄的出土及整理修复,更正了这一说法。秦甲的开合位置一般有两处;一是铠甲主体的右上部,此处一般设置一个带扣结构(图八);另外一处是自右腋下到右侧的下摆结合处(图九)。
  秦札甲对于札甲形制的演变,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秦札甲所采用的开合方式、甲片编缀方式都被西汉铁札甲所继承。
  三、西汉铁札甲
  随着冶铁技术的迅速发展,铁质兵器逐渐大量使用,使得进攻性武器的杀伤力大大加强,传统的皮质甲衣已经无法满足防护的需要,因此,铁质札甲开始出现。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西汉的铁甲逐渐分化为精致的鱼鳞甲和普通札甲。鱼鳞甲甲片叠压密似鱼鳞,已经脱离札甲的范畴。但由于鱼鳞甲做工精密,造价较高,只有身份显赫之人才能穿用,因此并未在西汉军队中普及过,而札甲则一直是士卒抵御冷兵器的标准甲。
  1.铁札甲的形制
  目前,考古出土具有明确札甲特征的西汉铁甲以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铁札甲、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二十家子古城发掘的西汉铁甲衣为典型,另外杨家湾陶俑身上所绘铠甲也非常典型。其共同特征是:身甲主体用甲片皆为典型的长条形“简札”状,这比其前身皮甲的“甲札”更接近其原型。至此,札甲已经发展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以后的发展无非是在此基础上做更精细的制造或增大防护部位。
  讨论西汉时期铁札甲的形制以基本片为札甲片构成的甲衣形制为主。按照所用基本片的不同,西汉时期的铁札甲可分为两大式:
  第一式:基本片为第一类一型甲片的铠甲。其中以杨家湾出土陶俑(陶立俑与陶骑马俑)所着一类一型铠甲(图十)、徐州狮子山出土铁札甲为代表(图十一)。
  杨家湾出土的一类一型铠甲(图十),为仅护住胸、背的札甲。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系连。前胸部分用甲片三排,最上一排六片,下两排均八片,长仅至腰部。就所用甲片的数量来推算,杨家湾陶俑所着一类一型铠甲所用甲片应比同类型的徐州狮子山(图十一)及二十家子城出土的甲片(图十二)更宽。
  徐州狮子山出土的铁札甲,由身甲、肩部、披膊、甲裙、盆领五部分组成。身甲的主体部分由宽3.5厘米,长分别为22厘米、18厘米、17厘米的长条形甲片构成;肩部由长4.4厘米,宽3.4厘米的近椭圆形甲片构成;披膊由高3.0~3.2厘米,宽4.0厘米的鱼鳞形甲片构成。甲裙为上大下小的圆筒形,由高3.9~4.2厘米,宽3.2~3.5厘米的鱼鳞形甲片组成。盆领由宽3.2厘米,高6.6~9厘米的长条形甲片组成。该甲的编缀方式与秦甲的编缀方式相同,开合方式也与秦甲相类似,即身甲右上方与右腋下开合。但是所用甲片数量明显上升,且甲片规格更加统一,异形片的数量大大减少。该甲的形制较为特别,一方面该甲所用的长条形甲片为西汉初期较为常见的甲片,但长宽比例如此之大的甲片,目前仅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城出土的T401Ⅱ:6(高23.4厘米,宽4.4厘米)与其相近似;另一方面该甲在甲片使用方面出现了札甲片与鱼鳞甲片相互交错使用的现象。
  第二式:基本片为第一类二型的铠甲。其中以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出土的铁札甲(图十二)、杨家湾出土陶立俑所着的一类二型铠甲(图十三)为代表。
  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城出土铁札甲,甲片可分为三种型式。Ⅰ型,上宽下狭的长梯形,用于铠甲的领部,宽2.3-3.5厘米,高11厘米。Ⅱ型,长方形用于胸腹和背部。Ⅲ型,上端呈半圆形,下端平直,两角略大于90°的钝角。用于肩部和垂缘活动的部位。该领铠甲通高64厘米,可分为盆领、袖筒、身甲、甲裙等部分。此甲的开合为对开襟,以铁扣控制开合。该领凯甲身甲部分为札甲,甲裙和袖筒部分用鱼鳞甲片,这与徐州狮子山出土的札甲衣较为类似。
  杨家湾出土陶立俑所着一类二型铠甲,防护部位除胸、背外加有披膊,基本片为第一类二型甲片。胸甲有四排甲片(有的标本绘出五排),每排六片,上面三排高及腰部,是固定编缀。最下面一排位于腰下,是活动编缀。披膊做活动编缀。就每排胸甲使用的甲片数量来看,杨家湾陶俑所着一类二型铠甲所用甲片应比同类型的二十家子城出土甲片更宽。
  2.甲片的型式及分类
  第一类,札甲片。一型,长条形,下端两角抹圆,甲片正面微凸。以徐州狮子山出土甲片为代表,甲片宽3.5厘米,高17-22厘米(图十四1)。杨鸿先生认为杨家湾陶俑上所绘铠甲也属于这种类型。二型,长方形,以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城出土甲片为代表,甲片宽3.4厘米,高11厘米(图十四2)。三型,长方形,四角抹圆。长安武库出土的中型甲片属于这一类型,高5厘米,宽2-3厘米。徐州狮子山铁札甲肩部用片亦属于这一类别,高3.4厘米,宽4.4厘米(图十五1)。刘胜墓(图十五2)和汝阴侯墓出土铁甲片大部分也属于这一类型。
  第二类,大鱼鳞甲片。近长方形,下缘平直。上缘两角抹圆呈弧线状,两侧边至下部时微向内收,使两下角呈稍大于90°的钝角。这种甲片的外貌类似于舌头。二十家子铁铠肩部和垂缘所用甲片属于这一类(图十五3)。高4.6-5厘米,宽2.7-3.4厘米。徐州狮子山铁札甲披膊与甲裙所用甲片,与此型类似(图十五4)。不同的是,两侧边至下部时并未内收。
  第三类,小鱼鳞甲片。也可以分为两型。一型,近似第二类二型,但是两侧边内收更为显著。如二十家子标本T703Ⅲ:97、T34II:1等(图十六1)。高2.8厘米,宽2厘米。与之配合的也有一种近似长方形的甲片,大小类似。满城刘胜墓甲身甲片、长安武库的小甲片,也属于此型。二型,甲片较一型修长,近似柳叶状,如洛阳西郊3023号墓所出甲片大多数属于这一型(图十六2)。高2.5厘米,宽1厘米。
  以上分类参照杨鸿先生的《我国古代的甲胄》中关于西汉甲片的分类,笔者以为第二类与第三类可分别归结为大鱼鳞甲片与小鱼鳞甲片。
  3.开合方式
  与秦甲的开合方式相比,汉甲多了一种对襟开合方式。目前出土实物的开合方式主要以右上部设置带扣(图十一)和对襟(图十二)两种形式。
  汉代是札甲发展的最高峰,首先制作材质从皮质变为铁质,使得甲衣的防护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制作材质挠曲性降低,导致汉代铁札甲的甲片形制更加趋于细长,甲片的种类也走向单一,使得甲衣的加工制作成本大大降低,札甲逐渐在军队中普及使用。与秦甲相比,汉代铁札甲逐渐出现札甲片与鱼鳞甲片相结合编缀甲衣的现象,使得札甲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札甲在中国古代铠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札甲在古代战争中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汉铁札甲的发展使得札甲体系得以完整确立,并对中国古代铠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有的铠甲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18.
  [2]张卫星.秦甲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304-326.
  [3]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32-352.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上(1999)[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7-137.
  [5]黄厚石.从秦兵马俑甲看札甲体系的成熟[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0(2): 71-76.
  [6]白荣金. 呼和浩特出土汉代铁甲研究[J].文物,1999(2):71-79.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357-369.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广州市文物管理技术委员会.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铁恺甲的复原[J].考古
  1987(9).853-859.
  图片来源:
  1. 图一、图二、图三(摘自《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皮甲胄的清理和复原》《考古》1979.6543、549、551页)
  2. 图四、摘自 《秦甲胄研究》张卫星 马宇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23页
  图五至图七、摘自《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杨泓著 文物出版社 1985年17页
  3. 图八、图九 (摘自 《秦甲胄研究》张卫星 马宇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337页339页)
  4. 图十、十二、十三 摘自《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杨泓著 文物出版社 1985年 26页,图十二为狮子山铁札甲修复后照片
  5. 图十四1,十五1、4摘自《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铁甲胄的清理与复原研究》《考古学报》2008.1 95页99页;图十四2,十五3,十六1摘自《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出土的西汉铁甲》《考古》1975.4 255页;图十五2摘自《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 文物出版社 1980―359页;图十六2摘自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杨泓著 文物出版社 1985年 23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596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