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宋代黑釉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宋代制瓷业发达,窑厂遍布大江南北,无论瓷器的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与茶文化的兴盛相伴随,以建窑、吉州窑产品为代表的黑釉茶盏风行一时,其多变的釉色历来为无数学者和民众魂牵梦萦。本文试就两宋时期黑釉茶盏的品种及其流行原因作一探讨。
  [关键词]宋代;黑釉茶盏
  [作者简介]贾晋妍(1980―),女,山西平遥人,复旦大学文博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一
  
  以釉面装饰来划分,两宋时期的黑釉茶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品种:
  1、兔毫盏。黑色釉面上透出细长柔嫩微微闪光的棕黄色或铁锈色丝状斑痕,状如兔毫,丝毛越长越好,当时文献又称为玉毫、异毫、兔褐金丝,其口微敛,斜壁腹深,小圈足。颈部有一道凹棱,外釉不到底,足部露出铁锈色或灰白色胎。主要产于建阳窑,在建窑窑址发现的兔毫盏底部有的刻有“供御”、“进盏”字样,可见专为宫廷所制。吉州窑兔毫盏不如建窑铁骨胎黑茶盏古拙高雅,毫纹明晰,但形美釉润,别具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耀州窑兔毫盏,分为红毫、银毫等多种。红毫纹分两种,一种毫纹红亮闪光,为金毫;另一种釉面闪绿黑亮,毫纹却发红无光,称为红(棕)毫纹。银毫比红毫更常见,是乌黑闪蓝光的釉面上有银灰色羽毫状条纹,有的器物条纹扩散连为一体使釉面呈现出朦胧状铅色亮光。此外,福建省其它地区及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的瓷窑也有生产,但皆不及建窑。
  兔毫盏因其釉色与白色茶痕对比鲜明,被斗茶者视为无上珍品。从皇帝到士大夫阶层饮茶论著中,都以此作为点茶、斗茶的首选茶盏。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蔡襄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的诗句;杨万里写道,“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斑”。
  2、油滴釉盏。黑色釉面上分布有许多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或星状斑点,形似油滴,故称。“油滴”若隐若现,大小不一,大的可达数毫米直径,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制同兔毫盏。宋代文献也有称之为“鹧鸪斑”的,取其斑点形似鹧鸪胸部闪闪发亮的白色羽毛的斑纹。陶谷《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点试茶家珍之。”僧洪:“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陈蹇叔:“鹧鸪碗面云荥字,兔毫瓯心雪作鸿。”这种茶盏数量很少,主要在南宋生产,其中又以建窑所产最多,质量也最佳。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日本静嘉堂文库和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均藏有宋建窑油滴盏。[1]河北定窑、山西临汾窑、平定窑、河南鹤壁窑虽也有生产,但均不如建窑所出黑亮纯正。吉州窑鹧鸪斑主要在南宋生产,有的很精细,有的较粗糙。耀州窑油滴有红油滴和银油滴。红油滴也有两种,一种滴斑无光,一种滴斑光亮。
  3、玳瑁斑盏。黑色釉面上有黄、褐色交织的斑块,好像海龟玳瑁骨骼上美丽的斑纹。最有名的是南宋江西吉安永和窑烧制的茶盏,但窑址调查发现吉州窑玳瑁斑茶盏大多制作比较粗糙,精细优美者极少。北方地区目前还没发现这种釉斑的茶盏。
  4、剪纸贴花。在黑釉盏内壁适当部位贴剪纸图案,再施一层黄褐色的竹灰釉。这种纹样很适合圆形茶碗,往往采用同一样式的剪纸,三点或四点均齐排列,口沿衬以二方连续的带状花边,构图形式变化多样而又相互呼应、稳定平衡。剪纸纹样采用剪、刻相结合的技法,产生黑白、虚实对比,达到强调物体外形的剪影效果。剪纸题材有动植物和吉祥文字等,素雅清新,淳朴自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该产品整体风格简洁古朴却不单调,虽不免带粗率的痕迹却纯朴可爱。这种装饰从北宋开始出现在吉州窑黑瓷上,南宋生产得很多,水平也最高。如南宋吉州窑黑釉双凤斑碗,再如宋吉州窑鸾凤贴花碗[2]。此外,吉州窑窑址调查中还发现有用深褐色彩料在坯胎上画出和剪纸一样的彩画。
  5、木叶纹盏。将天然树叶贴于盏壁,再施釉烧成。有单片的木叶,有半叶挂于盏边的,也有双叶萱落或三叶散点的。烧成后树叶的形状就清晰地留存在器物上,树叶纹样纹理清楚、色调明朗,富有真切的写实性,朴实中蕴藏着几多神奇。
  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装饰均为宋代吉州窑瓷匠的独创,风格独特,剪纸贴花盏是把民间传统的剪纸纹样成功地移植到瓷器装饰上,巧夺天工;木叶纹盏则是以天然树叶为标本,自然天成,充分显示出吉州窑陶工大胆运用釉面材质语言的聪明才智和吉州窑瓷器装饰技法的极高造诣。
  6、曜变天目盏。黑色底釉上散落着像油滴一样的黄色斑点,斑点周围有一圈蓝色的光晕,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变幻出如霞光般光辉艳丽的色彩。主要产于建窑。现今传世的仅有3件,都在日本,被列为国宝级文物。[3]
  7、黑釉金彩盏。金彩的安排都是以碗心为主,由下而上金线呈放射状,在金线铺地的情况下再安排花纹图案。图案多见碗心绘一朵梅花,也有的是在金线织成的光芒中出现方胜、双角、古磬、钱纹等杂宝纹,以及宋体或宋徽宗瘦金体书写的“长命富贵”等字样。大凡金彩瓷器,工匠制作都很认真,器型整体庄重、典雅、醒目、大方。这种装饰在南北方都有,比如宋定窑黑瓷、紫色釉瓷器、建窑、吉州窑黑瓷上都出现过。德国科隆东亚艺术馆藏有中国宋代吉州窑黑釉金彩花卉纹碗。[4]日本汛亚细亚文化交流学会珍藏的一件南宋吉州窑黑釉金彩碗做工精细,没有瑕疵,堪称该工艺、该类型的上乘之作。[5]宋代诗人将金彩瓷器和鹧鸪斑、兔毫盏瓷器一起歌颂,比如黄山谷写道,“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兔褐金丝宝碗,松凤蟹眼新汤”。此外吉州窑还生产黑釉银彩茶碗。
  8、黑釉剔花盏。南北瓷窑都有这种装饰,多见于北方的罐上,茶碗、茶盏上很少见。其中山西雁北地区最为突出,纹样布局讲求对称,剔刻刀法纯熟,黑釉乌黑光亮,褐色底衬托出流利的纹饰。[6]南宋吉州窑茶盏有黑釉剔花填釉折枝梅装饰,以简炼的刀法把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剔画得形神兼备,别有雅趣。[7]
  9、黑釉印花盏。流行于北方,碗里壁。山西平定瓷窑特有的技艺。[8]
  10、黑釉斑点盏:主要见于河南,吉州窑、耀州窑也有。耀州窑黑釉棕斑多装饰于小碗小盏内壁,斑纹有的沿器口至内底呈放射状条斑,有的类似株株草叶。
  此外,宋代黑釉盏的釉面装饰还有涡纹、柿斑纹、虎皮斑纹、黑釉白堆线纹、黑釉白联点纹,等等,品种繁多、绚烂夺目,在此不尽数列举。
  
  二
  
  宋代黑釉盏造型实用美观,气韵幽雅舒适,风格挺拔俏丽,釉色富于变幻,意境浑然天成,堪称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兴盛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与宋代特定的社会背景有关。
  北宋的统一大体上结束了五代十国群雄割据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茶叶生产和贸易日趋频繁,在两宋经济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乡村小道、集镇街头随处可见村女卖茶的景象。除府治外,不少农村乡镇被设为茶叶集散地。崇宁元年,朝廷还在浙江上虞、余姚等地设置了官办茶场。这种状况刺激了与茶相关的产业和文化的发展。金、银、铜、铁、铅、锡开采的大大增加,遍布全国各地的官窑和民窑趋于成熟的烧瓷技艺,又使得高质量茶具的出现具备了物质条件。
  宋朝统治者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地位高,市民文化兴起,城市格局“市”、“坊”不分,从都城到各大城市,都广泛分布着文化娱乐场所。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汴京城内的闹市和居民聚集之处,各类茶坊鳞次栉比。茶肆文化随之应运而生。
  北宋后期,受到北方辽、夏的威胁,开始将经济文化的中心偏向于东南沿海福建一带。瓷器是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因此,对外贸易的需要是推动宋代制瓷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当时建窑黑釉盏受到许多海外国家,尤其是日本的青睐。
  思想意识方面,宋朝推崇理学、儒学,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风格。茶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是纯洁、中和、清明的象征,时人崇尚以茶养生。而黑釉茶盏安静的色泽中折射出的深邃意境则既能给人们带来生理上的享受,又能融入精神文化生活中,成为一种艺术的追求和心理上的享受。
  其二,与茶文化的兴盛有关。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王安石《议茶疏》)宋代饮茶成为一种时尚,上自皇室贵胄、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将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宋徽宗宴请群臣时常常赐茶,又御笔亲撰《大观茶论》,以天子之尊倡导饮茶;达官贵人不计成本把玩茶盏;文人雅士借助诗词歌赋书画形式推波助澜;市井乡民以茶待客、以茶相赠、以茶祭祀,[9]饮茶习俗已经渗透到了两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为茶盏的兴盛提供了文化动因,另一方面也对茶盏的数量和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直接导致宋代黑釉盏盛极一时的原因则是当时风靡全国的“斗茶”活动。
  “斗茶”又名“茗战”,主要出自贡茶制度,是指在向朝廷进贡茶叶之前,先通过斗茶的方式来评定茶叶品味的高下,胜者作为上品进贡。久而久之,斗茶便独立出来,发展成为一种游戏,流行于文人雅士、甚至市井平民之间。
  斗茶主要有“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三种形式,其中斗茶品、茶百戏与黑釉盏的产生和兴盛息息相关。斗茶品时先斗茶色,再斗茶汤。北宋中期以后,茶叶由贵绿转入尚白,“茶色贵白”,“以清白胜黄白”,所以盏要用黑的。蔡襄《茶录》云,“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者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又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煽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它处,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人祝穆在《万舆胜览》中指出,“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可见黑盏的设计是为适应“斗茶”的需要。据传世品和考古发现,宋黑釉盏,尤其是建盏的口沿下1.5~2厘米处有一内折线,是观察水痕出现时间的标准线。汤花泛起,则高出这一标准线;汤花一退,水痕就在标准线处很快显现出来,显然是为适应斗茶以“水痕”为准的需要而特地制作的。茶百戏,即分茶,陶谷《清异录》“茶百戏”条云:“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纤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杨万里诗中说能“注汤作字”者也不乏其人。无论斗茶品还是茶百戏,黑釉的茶盏都与白色的茶汤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为斗茶游戏平添无尽的趣味。
  其三,与窑场的性质有关。
  生产黑釉茶盏的主要是以建窑、吉州窑为代表的地方性民窑,产品品种主要是民间生活用具,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他们从事的是商品生产,自负盈亏,因此必须紧跟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为满足风靡全国的斗茶需求,迎合商人和市民的审美趣味,这些民窑的陶工利用现有的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或兔毫,或油滴,或剪纸贴花,或木叶纹,巧妙安排,精心烧制,通过斑纹变化、图案点缀产生抽象的美感,整体和谐统一,使得原本沉闷单调的黑色变幻出多种装饰效果,焕发出神采,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富于高度的艺术美感。
  
  [参考文献]
  [1]李达.论鹧鸪斑建盏[J].陶瓷学报,1998,(6).[2]刘品三.吉州窑瓷器的剪纸纹样[J].南方文物,1997,(1).[3]檀瑞林.黑釉瓷的佼佼者――曜变[J].四川文物,2000,(1).[4]陈文平.国蚀 流失海外器物珍品述要[J].中华手工,2004,(1).[5]李知宴.吉州窑瓷器和它的金彩装饰[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1).[6][8]光华.平定的陶瓷[J].文史学刊,1995,(6).[7]罗劲松.鉴别宋元江西三大名窑的黑釉瓷[J].南方文物,2004,(4).[9]陆伟民.从〈剑南诗稿〉看南宋越地茶文化[J].农业考古,1994,(2).
  【责任编辑:莉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47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