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阿贝拉会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 毅

  在人类战争史上,亚历山大在阿贝拉的高加米拉击溃大流士波斯军的阿贝拉会战,是一直以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战争经典。阿贝拉会战是亚历山太远征波斯的关键战役,在击溃大流士后,亚历山大在战场上击垮了波斯军队的战争信心,从而成就了亚历山大大帝的伟业。而这场战争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它是在兵种划分出现之后依靠兵种有机组合以弱胜强的经典,尽管仅有步、骑两个兵种,但它揭示了兵种组合这一克敌制胜的战争密码。
  
  子承父志远征波斯
  
  公元前492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率军远征希腊,从而展开了欧亚之间、东西方之间有史以来的第一场大战。两年后,大流士的军队在马拉松战役中被雅典军队击败,被迫退回亚洲。公元前480年,大流士之子泽尔士再度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希腊各邦联合抗敌,在萨拉米海战中给波斯军队以重创,遏制住了波斯帝国的膨胀。在击退波斯人的入侵后,希腊各邦为争夺希腊霸权,又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内战,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在这场希腊霸主地位争夺战中,雅典、斯巴达、底比斯三个国家都轮流失败了,而位于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开始崛起,公元前338年,希腊各邦被腓力二世的马其顿王国所征服。腓力二世成了希腊的霸主后,即开始制定远征波斯的宏伟计划。但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杀,他的计划只好由他20岁的儿子亚历山大去执行。
  亚历山大出生于公元前356年,13岁时拜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为师,深受希腊文化陶冶,尤其爱诵荷马史诗。据说在他经历的所有战役中,他都带着一本由亚里斯多德注释过的荷马的著作。在父亲的指导下,亚历山大自幼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行事果敢,善于布阵和巧于用兵。在腓力对军队改革的基础上,他增加了方阵密度,提高了攻击能力,还将骑兵作为军队的决定性突击力量和机动力量。
  亚历山大即位后的次年便率领3万步兵、5000骑兵和160艘战船向波斯进发。公元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在格拉尼卡河岸上首战告捷,打开了通往小亚细亚的道路。接着在公元前333年,又以马其顿的步兵方阵获得了对波斯领袖大流士三世的伊苏斯会战的胜利。此后,亚历山大挥师南下,进叙利亚,攻克腓尼基,并于公元前332年进入埃及,并在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了亚历山大城。
  与此同时,在伊苏斯败退的大流士并不甘心失败,他重整旗鼓招兵买马,并针对马其顿军队密集的步兵方阵引入了强大的卷镰战车。经过扩充实力,大流士做好了再战亚历山大的准备,一场决战不可避免。
  
  精悍的马其顿军队
  
  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的马其顿军,是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一手所创造出来的。以一个军事组织家的立场上来说,他的最伟大之处就是他认识到在军事组织中,机动是一个最主要的战术性因素。直到他这个时代为止,会战都被人们当成一种耐力的竞赛,因为军队不具有弹性,一个方阵如果不解散其行列,就无法实施追击,而一旦解散之后,它又很容易被轻装骑兵部队所击败。腓力认识到在战场上的格斗只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而已,战术性的目的应该是在追击中歼灭敌人。当他组织他的陆军时,就注意到这个目的,他把各种不同的战斗人员,联合组成一个战术工具。当他的步兵咬着敌人的时候,骑兵就迅速调动以作决定性的打击:前者为弓,后者为箭,而箭就从弓上发射出去。
  在腓力的时代,步兵也逐渐由一群乌合之众的武装农民,变成了有组织的正规常备兵。腓力把骑兵分成团,每团约有1500人到1800人,其中一个团为禁卫军。这种重骑兵装备长剑和盔甲,主要兵器是长枪。腓力又用一种介于轻重步兵之间的步兵,来代替过去的重步兵。马其顿的新型步兵使用长14英尺的长矛,右臂携带一个轻型防盾,他们穿着胫甲和具有金属保护的战袄。腓力把步兵的方阵,组织成步兵团,每团的正常编制为1536人,分为营连等单位,最小的单位为一列16个人。
  除了方阵重步兵以外,腓力又编成了3个营的轻装步兵,每个营1000人,作为右翼方面的快速骑兵和行动较缓的方阵之间的联系。三个兵种联合在一起,好比左面是一个运动迟缓的墙,右面是一个运动迅速的门,而中间就是一个铰链。这个具有弹性的铰链在采取斜行序列前进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它,在骑兵与方阵之间的接触几乎必然会中断。而在所有的古代战争中,维持一个完整的正面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轻步兵也有一个营被指定为禁卫军。腓力对军队的改革,在骑兵和步兵两个兵种之间第一次实现了有机的组合,可以充分发挥两个兵种的优势,又能使他们互相弥补缺陷。尽管仅仅是两个兵种的组合,这种尝试却成为作战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为腓力的继承人,亚历山大不仅继承了腓力组建的军队,也继承了腓力的战术思想,而且由于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亚历山大在战场上头脑清晰,深谙兵种组合的要义,能根据对手的情况选择正确的战术,这无形中使本来十分强悍的马其顿军队战斗力倍增,这也成为亚历山大取得阿贝拉会战胜利的必要前提。
  
  战场阿贝拉
  
  大流士在伊苏斯失败之后,又另外招募了一支军队。因为据说他曾经让他的某些部队拥有剑和更长的矛一类的装备,这样比较易于对付马其顿人的长矛,由此可以推断他并非没有吸取一点教训。他从巴比伦向北进军,渡过了底格里斯河的左岸,到达阿贝拉城――意为四神城――把仓库和家眷都寄托在这个城里。从那里他前进到高加米拉,它的位置在阿贝拉的西面,距离约为35英里。他选择这个位置的理由,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广阔的平原――在克鲁姆莱斯附近――适宜于其大量骑兵和卷镰战车的运用。之后当亚历山大知道大流士正在这个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兵力,于是他就决定在亚述古都的西北面渡河,沿着它的左岸向下游走,以阿贝拉为目的地。
  亚历山大渡过了底格里斯河后,在该河东岸休整部队。又过了几天,他的侦探向他报告说波斯军已经接近,他就立即准备迎战。他亲自率领一部分精锐的骑兵,用最高的速度向敌人方向前进,同时命令其余的部队以常规行军速度跟在后面。
  从俘虏口中亚历山大得知波斯王正在高加米拉,率领着4万骑兵,数十万步兵,和200辆卷镰战车以及少数的战象。这支庞大的军队人数远远超过亚历山大的部队,但亚历山大并未因此退缩,而是潜心寻找迎敌之策。
  这时,大流士正在忙于铲平地面和移去障碍物,把这个高加米拉平原变成一个巨型的阅兵场,在这个广场上他把他的部队展开。
  大流士三世把他的数十万步兵、4万骑兵和200辆卷镰战车布成一个严格的方阵,按照军队的地区来源,排成了横3行、竖13列的无数小方阵。大流士三世本人随御林军骑兵、15头战象和50辆战车排在最前列的中央,左翼前列是西提亚

人和巴克特里亚人的骑兵及100辆战车,右翼前列是亚美尼亚人和卡派多西亚人的骑兵及50辆战车。骑兵部署在第一线,二线则全是步兵。
  全部第一线兵力均由骑兵所组成,而跟在他们后面的第二线为步兵。右翼由马扎伊指挥,而左翼则由贝苏斯指挥。大流士的军队以传统的布局,骑兵、战车部队居前列、而其它骑兵则和步兵部队混编成两线部队。这种布阵看似极具厚度、结合紧密,但步兵和骑兵部队混编,无法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在亚历山大把敌军的部署确实搞清楚之后,他就花了4天的时间休养军队和增强营地,装置鹿角和挖掘堑壕,渡过底格里斯河后的第4天夜里,大约二更时分,他突然命令拔营前进,以便在拂晓时与敌接触。差不多到了与波斯军相距3英里半的时候,他停止了下来,召集他的各位将领会商。会后他亲自率领着轻步兵和骑兵,四出巡视,勘察这个准备当作战场用的广场。视察归来后,他又再度召集将领讨论他所看见的一切,并向部下说明立即执行命令的重要性。
  会战前夜,帕尔梅尼奥走到亚历山大的帐内,向他建议进行一次夜间攻击,但是亚历山大拒绝考虑。他已经计划好在即将来到的会战中,如何进行决定性的打击,同时他也认识到夜间作战的困难实在太多。
  亚历山大全军总共有7000骑兵和4万步兵,与大流士的军队相比,人数占绝对的劣势,如果像大流士一般把步兵和骑兵混编成为两线部队,那么在战斗中就只能与人数占巨大优势的波斯军拼消耗,尽管马其顿军队纪律严明,作战中因此占有局部优势,但这样的布阵只能是赢得勇敢的美名,实质上则无异于自杀。经过深思熟虑,亚历山大把他的兵力作了部署,而这种兵力组合使得他在第二天的战斗中大获全胜:右翼方面由骑兵和轻步兵组成方阵,在正面的右端为皇家禁卫骑兵中队,在他的左面是格劳西亚斯等人所率领的骑兵中队,全部的骑兵又由帕尔梅尼奥之子,费罗塔斯任总指挥。其次为禁卫轻步兵营和轻步兵,中间则是重步兵方阵。照例,这左翼方面的全部步兵又均由克拉特罗斯担任总指挥。再左面为希腊骑兵和底萨莱骑兵。而整个左翼又由帕尔梅尼奥总揽其指挥权。在他的身边则由法尔沙利亚骑兵担任护卫。
  亚历山大在他的第一线的后面,还安排了一个第二线。他对于这些预备线的指挥官,曾经下达下述命令:如果他们看到第一线受到波斯大军的包围,就旋转向前承受波斯人的攻击。这个后方或预备队的战线,由两个飞行纵队组成,每一翼的后面摆一个。他们的位置与正面成为一个角度,如果敌人想绕过翼侧进攻,那么他们就可以攻击敌人的侧翼。如果敌人不这样做,那么他们可以向内旋转,增强正面的兵力。
  在右翼方面,部署如下:一半的阿吉里亚人,一半的马其顿弓弩手,还有老练的佣兵(步兵)序列,在前两个单位的前面,又有轻骑兵和配奥尼亚骑兵,而在他们的前面,则又有希腊骑兵(佣兵)。其余的弓弩手和标枪兵,又排列在马其顿骑兵的前面,以对抗波斯战车的冲突。如果敌人的骑兵绕过右翼进攻,则希腊骑兵部队就旋转并进攻敌人的侧翼。左面的纵队位置也是成角状的:首先为色雷斯步兵,次为希腊联军骑兵,再次为阿德里西亚骑兵。在他们的前面又有安德罗马库斯所率领的希腊佣兵。保护行李营的为色雷斯步兵。
  这样的部署常被称为一个空心的大方阵,但事实上其意义不仅如此。这种部署具有较大机动胜,这是方阵所没有的。因为这两个“飞行”纵队的组织和部署,都是使他们可以面对任何方向,对从前面、侧面和后面来的攻击,都可加以迎击。事实上,战斗中左面的纵队曾经遭遇到后方的攻击,也最终将其击败了,严格的说来,他对于军队部署,充分利用了骑兵的机动性和步兵的稳定性,使这种布阵下的军队到处都可以构成正面。可以在所有的方向与敌人接战,在局部取得人数的优势。
  亚历山大以他习惯的方式,在大军右翼、骑兵阵前就位,他的铠甲熠熠生辉,身边围绕着一群精选出来的军官,这使得他引人注目。所有战斗编队排列完成,他的将军们得到了全面的指示,以便确定在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下分别可以如何行动。至此,亚历山大便率领他的大军,开始向敌人逼近。
  
  组合兵种大获全胜
  
  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暴露于战斗之中,是亚历山大始终如一的习惯,这样的个人勇气,直追他的伟大祖先阿喀琉斯。不过,他从不让这种战士的激情使自己丧失作为将军的冷静。
  波斯国王对卷镰战车的作用,寄予了巨大的信心。这种战车,是专为对付马其顿方阵而设计的。骑兵的猛烈冲锋紧随其后,希望能遇上被战车冲击得七零八落的长矛兵阵列,从而一举摧毁亚历山大军事力量中最强大的部分。因此,在波斯中路的前面,有大流士亲自坐镇,他们料定方阵会从这里发动进攻。这里的场地已经被小心地铲平,这样可以让战车以席卷之势全速向方阵发起冲锋。当马其顿大军逼近了波斯人的时候,亚历山大发现:他整个阵列的前线,其宽度勉强等于波斯中路的前线,这样一来,他的右翼就被敌人的整个左翼所包围,而敌人的整个右翼又正好包围了他的左翼。他的战术策略是:攻击敌军的某一点以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只要可能,就放弃在战线的其余部分与敌人纠缠。因此,他让行军队列侧转向右,以便能够让他的右翼在尽可能有利的条件下与敌人交锋,虽然这一策略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危及左翼的安全。
  当马其顿军逐渐接近波斯军时,亚历山大并不直接向他们进攻,而是向他们的左翼方面斜着走。大流士看到这个情形,也就沿着他的行军方向,跟着他走,赛西亚骑兵则以徒步前进,引导攻击。亚历山大继续斜着走,逐渐走出波斯人已经铲平了的地区。大流士害怕到那里将会使他的战车丧失作用,于是命令他左翼方面的前排单位,赶紧绕过亚历山大的右翼,以迫使他停止下来。为了对付这次攻击,亚历山大调动米尼达斯所率领的希腊佣兵(骑兵)向前,但是他们却被敌人击败,纷纷后退。接着,阿里奥斯托的配奥尼亚骑兵和克林德尔的佣兵也奉命进攻。为了对抗起见,贝苏斯也派遣巴克特里亚和赛西亚的骑兵前进。这些兵力突破了马其顿骑兵的队形,使他们受到重大的损失,因为赛西亚骑兵的人和马都有较好的装甲保护。尽管如此,马其顿军的纪律和勇气也开始表现出来,他们一个中队又一个中队,连续向敌人发起冲锋,终于将贝苏斯的攻击击退。当马其顿骑兵首先发生混乱时,大流士也就抓住这个机会,发动他的战车部队,希望把敌人的方阵冲散。可是当他们接近时,布阵在马其顿骑兵前面的阿吉里亚尼亚人和巴拉克鲁斯的部下,用箭和标枪的阵雨阻止了他们。大流士所乘坐的战车的驭手被一支标枪放倒,大流士看到此景,马上走下了自己的战车,骑上一匹快马,从平原上绝尘而去,他的卷镰战车部队也由此失去了取得局部

胜利的机会。这样,马其顿右翼方面第一阶段的会战结束了。
  第二阶段的开始,是马其顿右翼的阿里提斯奉命攻击那些迂回马其顿军右翼的敌军。接着,亚历山大亲自率领马其顿的骑兵,向内旋转,构成一个楔子,连同右面四个团的步兵,冲向敌军,此时敌军由于骑兵已经前进,所以正面出现一个缺口,这个缺口正是大流士的所在,他就率领骑兵直接向大流士冲去――这是这次会战的关键点。
  这次骑兵冲锋,在左面还有长矛如林的步兵方阵密切支持。这个声势骇人的攻势使波斯国王受到震惊,立即逃出战场之外。此时本来在亚历山大右方的波斯骑兵,发现后方已经受到阿里斯特的威胁,也开始逃走,马其顿人尾随追击,杀伤颇多。由于大量波斯军纷纷逃命,掀起满天尘雾,几乎使任何东西都很难分辨清楚,所以马其顿人才没能俘获大流士。
  亚历山大在右翼和中路的行动,使得其左翼完全暴露于敌人的巨大优势兵力之下。帕尔梅尼奥尽可能地置身于战事之外,然而指挥波斯右翼的马扎依却向他逼了过来,严严实实把他围住了,并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反复向他发起猛烈的冲锋,死死地压住了他。眼见得帕尔梅尼奥这一翼陷入困境,指挥着6支方阵旅、紧挨着左翼的西米亚斯,没有随同别的旅一起向波斯军中路发起大冲锋,而是留了下来,从帕尔梅尼奥的右侧掩护他们。如果不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被彻底包围,并被切断与亚历山大大军其余部队的联系。而这样做,西米亚斯就不得不让马其顿左翼的中路敞开一个大口子。接下来,印度和波斯骑兵并没有转身扑向帕尔梅尼奥,或者扑向亚历山大得胜之翼的后路,而是策马直奔马其顿的大本营,击溃了在此留守的色雷斯人,并开始劫掠。这里的战况变得异常危急。预备队的指挥官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就按照事先的命令轻快地旋转过来,在波斯军的后方出现,杀死了许多正在劫掠的印度人和波斯人,迫使余下的人策马而逃。
  当战斗还在进行的时候,在大流士右翼顶点方面的骑兵,也绕过了马其顿军的左翼,从侧面攻击帕尔梅尼奥。帕尔梅尼奥受到了敌人的包围。此时亚历山大正在追击波军左翼方面的残部,他马上率领马其顿骑兵转过头来,向波斯军的右翼攻击。波斯军和印度骑兵看到,他们保全自己的唯一机会就是切断马其顿人的通道,于是凭着自己庞大的骑兵纵队,拼命地向马其顿人发起冲锋。这是一次短兵相接的近身搏杀,两军相持不下,60名马其顿皇家骑兵护卫倒下了,3位紧靠在亚历山大身边战斗的将军受了伤。终于,马其顿人的纪律和勇气又一次占了上风,大批的波斯和印度骑兵被砍倒了,少数人也只刚刚能够突出重围,夺路而逃。解决了这一群顽强的敌人,亚历山大将自己的骑兵卫队重新编队,带领他们奔向帕尔梅尼奥。但是到了这时候,帕尔梅尼奥也已经大获全胜。战斗以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场会战中的死伤数目,据估计波斯军被杀者为9万人,而被俘者则更多,至于亚历山大方面则认定只损失500个人和1000匹马。另外一说波军战死了4万人,而马军则仅为300人。尽管对马其顿军队伤亡数字估计明显偏低,但伤亡数字的强烈对比宣告了兵力处于弱势的亚历山大在此役中获得了完胜。
  
  胜利之神的法器
  
  长矛加圆盾,可以使一个士兵攻防兼备,进退有据;两人成一伍,“长兵以卫,短兵以守”,两名士兵彼此配合,构成了最小的战斗单位,堂吉诃德加侍从桑丘,意味着骑兵与辎重兵的分工已经形成……简单的组合,蕴藏着战场上无穷变化的玄机,兵种组合这一胜利之神手中的法器始终伴随着人类战争的演变,暗中左右着每一场战争的胜负。阿贝拉会战中,亚历山大所以能一战而败大流士,就在于临战应变,对向来是一字平推的方阵做了令对手措手不及的改动,使骑兵的灵活性和步兵的稳固性在布阵中获得了淋漓尽致发挥各自所长的最佳组合,结果让兵力处于下风的亚历山大最终痛饮胜利的酒浆,这是兵种组合的胜利,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胜利。组合这一胜利之神的法器,也使阿贝拉会战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经典中的经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49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