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青春 梁龙梅 倪淑萍

  摘要 介绍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发病症状,提出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79-01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以灰飞虱为传播介体的一种毁灭性病毒病,是一个新病种。2008年此病在邳州市西南部多个乡镇发生,危害严重,发生面广,危害率高。土山镇发病尤为严重,多个水稻品种发病,发生面积533.33hm2。主要发病品种有红良优166、汕优559、优航、优084、优明86等。田间发病程度:丛发病率一般为10%~30%,最高达70%以上;造成水稻减产一般为10%~30%,重病田达50%~70%,部分田块甚至基本绝收。
  
  1 发病症状
  
  从秧苗期至抽穗期都可发病,以苗期和分蘖期最易感染,且较重。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有高位分蘖现象,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抽穗期发病,剑叶较短阔,常呈包颈穗,结实少,茎基一、二节维管束局部突起如瘤,手摸有粗糙感。
  
  2 防治措施
  
  2.1 重点加强监测
  在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区,安排专业农技人员对该病开展系统调查和监测,及时了解田间病情发生情况,全面掌握病情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情报3期(其中秧田期2期、大田期1期),为有效预防和减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通过广播、电视、集市、专门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个新病种,农民对该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为提高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应针对该病以多种形式举办农民培训班,并印发“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治理技术”资料,免费散发给农民,还可通过邳州市电视台进行宣传。全镇各村可利用广播多次召开关于这方面农业生产的会议。此外,从水稻秧苗二叶一心期开始,应组织土山镇农技中心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下到乡、村、组、户,深入田头,现场指导农民科学地防病,为土山镇的粮食丰产丰收做出积极贡献。
  2.3 选用抗病品种,及时防治
  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趋势,对该病的防治应主要采取“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策略。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秧苗田选择宜远离病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秧田不宜选择在上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重的田,或边上田作秧田,以减少带毒昆虫迁入秧田传毒的机会。大田实行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改进栽培技术,适当调整播种移栽期并提高密植程度;结合积肥清除田边杂草,压低虫源基数。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时,对丛发病率超过7%的田块应及时拔除其中的病株(丛),并就地入泥而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1/2分蘖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适当加施速效肥,可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
  (2)治虫切断毒源。做好秧田及四周杂草上传毒昆虫的防治,对于连作水稻种植地区,应在播种前及时清除秧田及四周的禾本科杂草,并且做好四周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上的灰飞虱防治,将传毒飞虱杀灭在毒源地,阻断其迁移传病。种子进行药剂处理,用25%使百克乳油2 000倍液加植物基因活化剂20g浸种,在种子催芽露白后1kg干种子拌10%优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g,直接与种子拌匀,待药液充分吸收后即可播种。做好秧苗二至七叶期和大田初期灰飞虱防治工作,在秧苗二至七叶期和大田初期,应持续做好灰飞虱的防治,秧田每隔3~5d防治1次,大田初期防治1~2次。防治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750~1 200g/hm2或70%吡虫啉120~180g/hm2加2%菌克毒克(宁南霉素)2 250~3 000mL/hm2。当灰飞虱成虫大量出现时,应在上述药剂中加80%敌敌畏3 000mL/hm2,对水450~675kg均匀细喷雾。做到全镇统防统治,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有效控制。
  (3)药剂防治。秧苗二叶一心期,用2%菌克毒克(宁南霉素)2 250~3 000mL/hm2或50%绿亨6号(氯溴异氰尿酸)600g/hm2或72% 1 2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225 g/hm2加植物基因活化剂300g/hm2与防飞虱的药剂10%吡虫啉750~1 200g/hm2或70%吡虫啉120~180g/hm2一同混合对水450~600kg均匀喷雾,隔5~7d用药1次,秧苗期连续用药3~5次,可有效预防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移栽到大田后7~10d,用上述药剂防治1次,3~5d后再用药1次,能有效控制黑条矮缩病的蔓延和扩展,防效可达60%~70%。
  
  3 参考文献
  
  [1] 陈芳兰,王新忠,骆金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3):133.
  [2] 张惠琴,张水妹,周奶弟.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江西植保,2003(1):9-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6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