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谈如何将“课堂讨论”落到实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华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其中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倡导探究性学习”。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注重实践,并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讨论则成为“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涉及到讨论这个环节,但大多对讨论的效果并不满意。久而久之,课堂讨论就成了一种形式,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如何才能将课堂讨论落到实处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学生的认知水平还非常有限,要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必须适当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或生物标本、模型,或通过视频、动画、演示实验等,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情境,才能激发和维持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名句和俗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和“一年之季在于春”并配上相应的图片作为课堂导入。然后设问,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春”字,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多数种子选择春天播种而不在夏天或是冬天呢?这2个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思考,不明白的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知道答案的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只需提供一个讨论的机会,学生便会立刻开始讨论。自然就会得出探究实验的第一步――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 明确目标、紧扣主题
  
  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设置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等,是否有探究的意义,是否有吸引力,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是评价探究性实验能否成功的基础。
  学生完成提问后,接下来就应该是作出假设。在这里,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讨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而不加以引导,学生将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很容易造成讨论结果与实际要求相差较远,甚至可能与水分、空气和温度这3个变量毫无关系。这样就会使讨论变得宽泛、低效而不能落到实处。教师应该先展示三幅关于播种相关工作的图片,比如:播种一般是在“春暖”花开的三月。园丁正在为刚种下的花“浇水”,农民在“翻土”准备播种。然后布置任务:请认真观察几张图片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本实验的假设。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着三幅图的内容来展开讨论,自然就会联想到水和温度这两个因素,而不会导致偏离主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课堂讨论。最后学生容易得出结果――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温度。
  
  3 难易适中、分层递进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征,循序渐进,才能更好的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人教版七年纪上册中的“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探究实验的实验步骤中水分、空气和温度3个变量同时出现,且每两小组之间都形成对照。如果要求学生在一个步骤中同时体现这三个变量的对照关系确实很难。因此,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施计划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先将这三个变量分成三个计划分别讨论,然后将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组合起来并做一定的修改和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
  这样处理后不但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而且可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积极参与,并通过努力都能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务。这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太难学生无法讨论,太简单学生不愿意讨论的问题,真正体现课堂讨论的重要价值。
  
  4 适施“压力”、评价激励
  
  常言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对学生适施“压力”。
  为了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认真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竞争机制。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抢答,对回答较好的小组记上一分,探究结束后进行比较。对得分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和适当的奖励。被表扬的学生会更加自信和充满激情,同时组内的学生也会团结互助、积极参与,为了共同的荣誉而奋斗。那些不愿参与探究讨论的学生也会在其他学生的“舆论压力”下主动学习。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合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有利于激励学生成为成功者、积极参与者和自我反思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多用鼓励性语言,如用“你真行、你的思维很活跃、你的设计很有创意、你能比现在做得更好”等激励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持久的探究热情。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使学生不仅是探究学习的主体,而且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反思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另外,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思考问题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等。教师要结合讨论目标和过程,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评价学生探究讨论的能力,由过去重结论的评价变为重过程评价,要重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变化的评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7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