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叶
摘要目前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讨论的主题没有针对性,比较随意;讨论的数量没有限制性,比较泛滥;讨论过程的形式化;讨论中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结果的评价不到位。因此,要精心设计好讨论主题;理性引导讨论进程;正确评价讨论过程与结果。
关键词课堂讨论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讨论”一词并不新鲜,却往往为人所忽视,课堂教学“讨论”必不可少。“讨论”是使学生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其形成学习经验的有效方法,是合作学习、共同学习的最根本体现。唯有“讨论”才能形成同伴互相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网络结构;才能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想交流中,使其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1 目前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1.1 讨论的主题没有针对性,比较随意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讨论专题的设计是要精心选择、深思熟虑的。然而在平时的课堂讨论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阅历的深入研究,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有的讨论主题既不是重点,也不是难点:既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也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觉悟,缺乏讨论的“含金量”,致使课堂讨论有点“随意说说”的味道,整堂课事事讨论或即兴讨论,讨论到哪里就算哪里,最终使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就连讨论的方向也模糊了。尤其要正确对待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并不是有问必论,否则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
1.2 讨论的数量没有限制性,比较泛滥
老师们都认识到探究活动的设置与开支是新课程下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就无法体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合作对话。而且从新教材的内容组成看,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景材料和问题。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如何来正确处理和安排这些探究性材料,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还是有所选择、把握重点呢?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景设置、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讨论充其量只能是“速战速决”,每种讨论总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数量而没有质量。这就是说,教师迫不及待地想解决问题,但学生尚未进入状态,来不及调动自己的思维,多数情况下讨论要么是“随声附和”,要么就是“即兴胡言乱语”。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整节课变成了“问题课”,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结束,都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在中间插入了大量的课外材料,使学生疲于应付,根本谈不上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应该讨论的地方没充分展开,没必要花大力气的地方却大做文章。一节课下来,让大家明显感受到安排学生讨论的量太多了,片面地强调了讨论法的应用,让所有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去把握和理解,而忽视了如讲授法、分析法等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1.3 讨论过程的形式化
开展探究性学习往往是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的,讨论问题出现之后,课堂教学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方案。但是在不少课堂上所谓课堂讨论无非就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领旨后并迅速地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几分钟过后,教师说停,学生嘎然而止;再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公布标准答案,整个探究过程就这样匆匆结束,草草收场。这样的讨论几乎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优生表现,众人旁观,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深入其中,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的热情,束缚的是学生的思维。
1.4 讨论中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些教师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讨论探究能力,在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没有明确讨论的目的、步骤,无法迅速、正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旦学生进入了讨论这一环节后,很多教师确实也像蝴蝶般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没有真正深入下去;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站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忙于准备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还有的教师象征性的这边插一言,那儿提一句,只待预先设定此环节所需时间一到,就迫不及待的命令“大家各就各位”。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科学指导和合理调控。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
1.5 讨论结果的评价不到位
课堂讨论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所以,讨论结果的评估必须及时,且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意发展状况,着眼于学生的人格的健康发展。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某种良好的行为,如独到的见解,创新思维等,教师如能及时地给予相应地认可,就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和形成愉悦的心境,并能激发其讨论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要么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么对小组学习汇报的评价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他说得不好。”这样,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讨论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有些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种不公平、不全面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从教师的评价中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实效。
2 思想政治课开展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
2.1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设计讨论主题是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工作,也最能考验一位教师的功底。正如克林伯格所认为的“使课堂讨论产生效果的条件之一,就是提出能够真正抓住学生心思的发问和课题”。那么,怎样的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呢?
首先,议题设计要恰当。要面向全体,精心设计,合理取舍,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把讨论的内容放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同时要做到难易适中,趣味度适宜,让学生在接受挑战的同时又有解决的思路,以便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言论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其次,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即能够引发多角度思考和论辩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讨论。
最后,要注意对课堂生成性议题的讨论。讨论的问题除了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之外,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的讨论,这是学生对本课真正的兴趣所在,对知识的疑点所在,也真正体现课堂合作讨论的价值。
2.2 理性引导讨论进程
课堂讨论是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应是“看客”和“局外人”,而自始至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创设课堂讨论的心理情景和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和动机,促成讨论状态的形成,并且还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冒出一些教师未能预测的问题,对那些与学习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既要巧妙地“忽略”过去,又要不“伤害”学生的情绪。对某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问题,教师则应调整教学预案,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帮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丰富了课外知识,拓展了视野。
2.3 正确评价讨论过程与结果
思想政治新课标倡导多元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变化,坚持将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创设“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所以,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探究,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干。教师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良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并依据综合表现对全班情况进行总评。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其发挥更大的潜能和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之一,在实践中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障碍,只要我们教师真正运用好课堂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带给学生,它也必将成为学生进行探究获得发展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出版社.
[2]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1).
[3] 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0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