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媒体科学传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科学传播面临着来自新兴媒体的挑战。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当下电视媒体科学传播现状,指出其存在的存在信息量小、形式单一、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并提出在融合媒介环境下,电视媒体应改变科学传播主体单一性,提升传播内容前沿性,融合多媒体、多渠道传播手段进行传播。
  关键词 互联网;电视媒体;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6-0026-01
  1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的必要性
  科学传播在科学知识普及、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闻领域,随着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常规新闻事件中越来越频繁地涉及到专业性科学知识,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中科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2007年厦门PX事件、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2014年杭州垃圾焚烧厂聚集事件。近年来在网络上被频频热议的医患矛盾、雾霾、转基因作物等公共话题也涉及到诸多大众鲜有了解的专业知识。在此类新闻报道过程中,涉及科学传播的内容成为影响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效果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正逐步成为科普工作的新的形式和科学传播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以科学松鼠会、知乎、果壳网为代表的民间科普网站,以其贴近生活的泛科技内容、趣味化呈现、多渠道互动赢得互联网青年用户群体的青睐。在日常生活、社会热点事件中的科学知识普及与解释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互联网空间的科学传播存在传播范围有限、传播主体权威性差、无法保证传播内容真实性等问题。科学传播仍迫切需要来自权威机构、专业媒体的声音。
  2 电视媒体科学传播的优势与问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发布的《中国科普市场现状及网民科普使用行为研究报告》中对“非网络科普用户参与的线下科普活动形式”的调查显示,除互联网之外,电视媒体仍然是大众获取科学知识、科技新闻的主要途径。电视媒体在目前仍能够覆盖到最广大的受众群体,且拥有互联网媒体目前所不能企及的权威性与可靠性,更能够保证科学传播中必须具备的真实性、权威性。此外,相较于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媒体包含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的多媒体信息,可以更好的解决科学传播中信息复杂、传播效果差的问题。
  但是,电视媒体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本应发挥起连接科学界与大众的桥梁作用,当下却存在传播力度小、专业人员参与度低、缺乏科学精神等问题。
  2.1 传播力度小
  然而,相较于普通节目,涉及科学传播的内容制作成本高、传播效果差、收视率低,即便在资源相对丰富、实力雄厚的中央级媒体及省级卫视当中,科教频道、科教节目也未得到足够程度的重视。例如,截至2012年,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省级卫视平台当中,共有21个设立了科教频道,还有11个未设立。已设立的科教频道的日常节目中也充斥着大量与科学传播内容无关的影视剧类、娱乐类节目。而在科学新闻内容的传播方面,仅日常新闻报道中稍有涉及,或者是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作为背景资料进行补充,存在信息量小、形式单一、整合不足、深度不够等问题。
  2.2 专业人员参与度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布201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97.82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24.23万人,占12.25%;科普兼职人员173.59万人,占87.75%,科学传播活动中缺少来自专业科研机构的科学家、科研人员的直接参与。而在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当中,从事科学传播的大多为文史类学科出身的专业记者、编辑。这类人员虽熟知新闻传播规律、谙熟传播技巧,但在进行专业内容传播时容易出现报道层次浅甚至扭曲学术观点、误导公众的问题。
  2.3 科学理念之后,缺乏科学精神
  当今以电话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上的科学传播内容呈现出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大众传媒与科学共同体之间缺乏沟通与信任。一方面科学共同体不熟悉大众传媒的传播与运作规律;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不理解科学事业的本质与规律。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的科学传播只注重表现科学的结果,而不注重表现和展示科学探索的过程,其内容很少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本质。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走近科学》为代表的专门类科教节目,内容缺乏科学性、新闻性、前沿性,既无法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也难以起到普及科学精神的作用。
  3 融合媒介环境下电视媒体科学传播的路径
  3.1 传播主体去中心化
  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对公共领域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在以往的科学传播过程中,专业媒体把控着来自科研机构的权威信息,在媒体自身定位、节目时长、收视率反馈等因素影响下对信息进行筛选过后传达给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互联网时代,大众的话语权在网络空间得到释放,从原先由传统媒体发布信息、大众被动接收,转变为大众挣脱传统媒体的约束,以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去。例如在互联网上颇受欢迎的科普网站果壳网,其涵盖多学科领域、专业性的主题文章构成了果壳网的内容来自相关学科领域专家、专业媒体的科学记者和编辑的供稿以及网络上的科技爱好者的分享。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要提升科学传播能力,应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播模式,收集更广泛领域的权威信源,丰富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
  3.2 提升内容专业性
  科学传播的核心在于传播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与时效性。科学共同体与普通受众对大众传媒进行科学传播的信任也正基于此。电视媒体应巩固传统媒体的技术与资源优势,整合、筛选并组成一支由一线科研工作者、专业科学传播人员构成的科学顾问团队,将专业科学内容在不损失其学术价值的前提下转化为适宜大众传播的形式,实现科研成果快速、准确抵达至普通受众。
  3.3 传播手段的多元化
  电视媒体要改变单一传播手段,融合多种媒体形式拓宽传播渠道。节目制作上,电视媒体要改变单一的节目形式,结合静态的文字、图片与视频、音频、动画等方式灵活呈现科学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上 ,实现节目在传统电视媒体、新兴媒体的多平台播放,并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与科学爱好者、节目观众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提升传播内容的贴近性、增强观众的参
  与性。
  4 结论
  随着人类科学探索活动的无限延展与深入,新的科学成果诞生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浸入生活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科学知识也将会在表层社会事件中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普通人获取信息的门槛并同时丰富了科学传播的手段和渠道,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要以专业媒体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起科学传播的重担,借鉴并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传播手段,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帮助公众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如意.我国媒体科学传播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2.
  [2]黄时进.科学传播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805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