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美”理论视角下的古诗英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角度,结合古诗《枫桥夜泊》、《江雪》英译分析“三美”在译文中的再现,旨在说明在“三美”理论指导下,译文可以保留了原诗的风格,传达原诗丰富的内涵意义,并且在音韵、形式等方面较好地体现原诗的特点。文章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评估古诗翻译作品的新视角。
  【关键词】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
  0 引言
  诗言志,诗歌是语言的高度浓缩,凝聚并反映了作者心情、思想、情趣等等。翻译难,译诗更难。在诗歌翻译的研究上,“诗以什么方法译”始终是研究主线之一,翻译大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翻译原则,如:刘重德提出:译诗应当也是诗,即“入于诗,出于诗”[1]。散体译诗代表翁显良则主张抛开韵律和形式的束缚,集中于诗歌意象的传达[1]。而在众多翻译家的观点或原则中,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最具影响力,引起的争辩也最大。本文结合译例分析“三美”在译文中的再现,旨在说明在“三美”理论指导下,译文不但可以保留了原诗的风格,传达原诗内涵,并且在音韵等方面也较好地体现原诗的特点。文章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评估古诗翻译作品的新视角。
  1 许渊冲诗译“三美”理论
  许渊冲是我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许多翻译新概念,构建了一整套翻译学说。他曾自信地说过:“我的译论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并加以发展”[2]。他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具有巨大意义,形成了谈诗词翻译必提“三美”论的诗歌翻译局面。他提出:“在诗歌翻译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3]。“意美”指译诗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表层意思,还要传达深层含义;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表达言外之意;“音美”即重视原文音韵和节奏,借用译入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多种手法来再现原文的音美;同时应当注意不要犯“因韵害意”或“因意害韵”的错误。“形美”主要是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工整、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三美理论为我们翻译中国古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也为我们欣赏诗歌翻译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2 “三美”理论视角下古诗翻译赏析
  2.1 《枫桥夜泊》 英译赏析
  “枫桥夜泊”由唐代诗人张继所著,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代代流传;诗歌中众多景物的描写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浑然一体的凄美画面:落月、乌鸦、满天的霜;水桥、渔火、忧愁、寒山寺、钟声、客船,这是怎样一幅意境深远的景象!原诗及许渊冲译文如下: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 - 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2.1.1 意美
  标题“枫桥夜泊”的译文中,“Mooring”是进行时,用动态的描写显示出诗人的小船在缓缓的向岸边驶来,显得形象、逼真。原诗第一行用三个主谓短语描写了诗人夜泊苏州城外所见、所闻、所感。听到乌鸦的“啼”,诗人的内心仿佛也在哭泣。译文中“cry”具有相关意思,它把乌鸦的“啼”和诗人的心境都体现了出来。 “霜满天”亦即满天寒霜,译文“the frosty sky”可以说准确对等的翻译出了原诗意境美。诗歌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了诗人夜泊江桥的所见所感。英译中“dimly”意为“朦胧、暗淡”,用在该句翻译中既指如实译出了渔光的昏暗,又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压抑、暗淡、孤寂的内心。因而,准确的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原诗的第三句指出了第四句中“夜半钟声”的来源。“城”在古代是指“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译文中“the city walls”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此外,译文对“寒山寺”意思的把握也很成功,“寒山寺”是苏州城外的著名古刹,因高僧寒山居此而得名,是一个专有名词。“Temple of Cold Hill”,“cold”具有一箭双雕之功用,一方面指的是“寒山寺”,另一方面,也把诗人孤孑清寮的感受体现了出来。第四句是整篇诗主旨所在:夜半钟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使人倍感愁思和寂寞。译文中对“到”的翻译很确切“break”很有力度,犹如醍醐灌顶。原文中“客”可指诗人自己,也是旅人、游人,译文用“roamer”很好把握住了语境,也体现出了原文所表达的核心意思:游子的漂泊。
  2.1.2 音美
  在三美理论中,音美仅次于意美排在第二位。在“枫桥夜泊”的英译中,译者发挥英语的语言优势,努力从韵律和节奏上再现原诗的“音美”。韵律和节奏是构成音美的重要因素。原诗中用韵为:全诗以“an”韵为主,分别是“天”、“眠”和“船”,即:韵式为“aaba”。在译文中,译者用英语尾韵押韵的方式,即“sky”和“lie”押韵,“Hill”和“still”押韵,全诗为“ccdd”的韵式,从而创造性的再现原诗的韵律。除用尾韵外,译者还运用英语头韵来体现韵律,如第一句的“cry”和“crows”,第四句的“Bells”、“break”和“borne”,这样就使译诗具有更多的音乐特性,呈现出韵律美感。节奏上,原诗有一定的停顿和间隔,分别是“月落/ 乌啼/ 霜满天”和“江枫/ 渔火/ 对愁眠”;第三句和第四句相对应,分别是“姑苏城外/ 寒山寺”和“夜半钟声/ 到客船”,在译文中译者运用英语意群关系保留了原诗的节奏美。在译文中,音美在节奏和韵律上都得到了很好再现。   2.1.3 形美
  “形美”主要是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原诗中每行字数相等,译诗中每行英文单词也大体相等。译诗在整体上也保持诗歌的整齐、对仗之美,如:动词“cry”和“streaking”对应、名词“the crows”和“the frosty sky”对应; 表示地点的词组“the city walls”和“the Temple of Cold Hill”相对应。另外第三、四句采用“状语前置语序”, 即“Beyond the city walls”和“from Temp le of Cold Hill”放在句首,使两句合成一句,保留诗译结构上的关联和流畅。
  2.2 《江雪》 英译赏析
  该诗作者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造诣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在被贬永州时写下的力作《江雪》,被世人长久诵读。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in a boat,lo!
  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
  该诗语言简短凝练,短短几行便展示了一副萧肃、寂寥的场景:无垠飞雪冻住了整个江面,放眼望去,鸟飞绝、人踪灭。在仿佛无人能抵挡的寒冽中,却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挺坐舟头,在江雪中垂钓。读者很容易被带进一个冰冷、寂寥、幽静的世界里。老渔翁那清高孤傲、顽强坚韧、誓不屈服的气节清晰可见。下面结合三美理论看看译文是如何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2.2.1 意美
  诗歌前两句烘托了渔翁所处的特定环境,所有的山上没有一只飞鸟,所有的路上没有一个人的踪迹。“千山”“万径”是用概数的方法表明“山、径”之多,把握住了这深层意思,译者没有僵硬地“对等”翻译成“a thousand mountains”和“ten thousand paths”,而是翻译成了“From hill to hill”和“From path to path”准确传达了原文内涵。原诗 “绝” “灭”等词渲染了萧条、冷寂的气氛,用“no bird in flight”和“no man in sight”来译“鸟飞绝”和“人踪灭”也达到了意义的准确传达。诗歌后两句描绘了渔翁垂钓的形象,“孤”“独”二字表现了诗人因政治上被贬而孤愤、落寞的心情,然而诗人并未消沉,面对政治上的惊涛骇浪,大自然的狂风暴雪,他仍坚持顽强抗争[4]。此外,后一句“江雪”一词的翻译也堪称美妙,译者用“river clad in snow”来翻译,意为“给江河披上了雪衣”,翻译极为形象,原诗中那白雪茫茫,水天不分,上下蒙蒙一片的气氛也就完全烘托了出来,原诗的意境美跃然之上。
  2.2.2 音美
  原诗为五言绝句,一、二、四行押仄韵,音调自然铿锵、有鲜明的节奏感。译诗中采用“aabb”韵式,虽不完全等同于原诗韵式,但却传达了原诗的音美,此外,译诗还以头韵、行内韵等再现原诗的音美。第三行的“lo”不仅与“snow”押尾韵还与行内的“close、boat”押内韵。总之,译诗音节数基本相同、韵律和谐,译诗很好的传达了原诗音美。
  2.2.3 形美
  原诗每行五字,句式排列整齐,每行三停顿,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诗中每行字数也基本相等,音节数基本相同,格律为四步抑扬格,以外文的音步传达原诗的停顿,达到了形式对应效果,此外,原诗一、二句对仗整齐,如:“鸟飞绝”和“人踪灭”对仗工整,译诗中“no bird in flight”和“no man in sight”很好地传达了形美。
  3 结语
  通过分析“三美”在两首诗歌译文中的运用和再现,我们发现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指导,译文可以较好传达出原诗歌中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理解“三美”理论。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评价古诗英译的视角,期待更多译者在“三美”理论指导下能够译出更多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许渊冲,许均.翻译:“美化之艺术”:新旧世纪交谈录[J].译林,1998(3).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崔敬之.钓翁之意不在鱼――柳宗元《江雪》诗赏析[J].教学艺术,2006,6.
  [责任编辑:汤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2687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