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DIKW模型在笔记工具类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未来方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知识管理界,一直有一個经典的金字塔理论——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智慧(Wisdom),他们由下至上,组成了DIKW金字塔模型。数据经过整理变成信息,综合信息能解决某个问题就形成了知识,知识通过反复实践就升华成了智慧。这是知识管理的价值获取流程,也是人类的认知习惯。知识管理研究者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升各个环节中的转化效率,获取最大限度的知识价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爆炸式增长,信息却变得更加碎片化。互联网聚焦于信息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搜索引擎的强大,使得信息不受时间的限制,即时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然而,面对如此轻易获取的数据与信息,人的主动思考能力往往被弱化,缺乏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没有办法总结经验、进一步形成知识和智慧。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知识管理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软件服务,最具代表性的是方便用户在移动端和电脑桌面端保持信息同步的云笔记产品,例如微软的云笔记产品——OneNote,网易的云笔记产品——有道云笔记,硅谷老牌的云笔记产品——印象笔记,以及近些年新推出的云端文档类服务——腾讯文档、石墨文档、谷歌文档。
  纵观这些产品的发展历程,与DIKW模型相互验证,我们都可以看到云笔记在产品设计上充分参考了DIKW理论,使得用户无论进行数据与信息保存、获取,还是知识沉淀、建立知识体系,都得到有力的工具支持,在知识管理金字塔中更容易向上攀升,获取更大的价值。
  非结构化数据收集
  与长久以来各种软件所支持的结构化数据不同,笔记类产品在进行产品设计的之处,就面临着非结构化数据的大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的记录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图片、声音甚至视频的记录变得非常方便,突破了人类数千年以来一直以文字为主的记录方式。
  而云笔记不拘泥于简单的文字处理,采取富媒体的笔记格式,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插入图片、音频,灵活地组织表格,将各种格式的文件嵌入笔记。从而在一篇笔记中完成了多重数据的收集,极大地丰富了笔记单元的数据承载量。
  把数据转化为信息
  如今的笔记类并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用户在记笔记的同时,有效地完成了从数据转化为信息的过程。以印象笔记为例,产品内置了数十个被用户所广泛使用的笔记模板,例如:康奈尔笔记、麦肯锡笔记、晨间日记、各种待办清单等。这些模板的使用,就是在帮助用户完成数据整理、以信息化的方式呈现。
  譬如印象笔记的康奈尔笔记模板,可以看到,笔记模板的格式很简单:一个双栏(左边占1/3,右边占2/3)为主的架构,右边比较大的空间用来快速记录笔记,而左边比较小的空间则让你在此归纳重点、补充疑问。另外下方还有一个摘要栏,用来写下整个笔记的纲领或延展说明。
  这样的格式让数据很容易被归纳与回顾。无论是上课或读书的心得,在「笔记栏」里会有详细资料,而进入「线索栏」会有重点,最后进入「总结栏」而有了结论。假设你在背诵考试重点,甚至可以在复习时遮住「笔记栏」、「线索栏」,先看「总结栏」然后去练习回忆重点与细节。
  这样的模板就有效地将数据转化成了有规律的信息,方便用户理解和记忆。
  将信息组织成知识
  进入D I K W金字塔的第三层——知识(Knowledge),就离不开知识体系的构建。从信息到知识体系,往往要经过以下的步骤:
  信息→ 知识点 →结构化的知识→知识体系
  人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东西,所以通过云笔记建立知识体系的目的让你想要的东西能立刻被找到。
  针对知识体系的建立,不同的笔记类产品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微软的OneNote延续了Windows系统文件夹的理念,采取多级目录的方式进行笔记的组织和管理。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符合当前用户在电脑端的基本使用习惯,学习成本非常低。
  与微软不同,印象笔记不主张采用多层目录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管理。印象笔记认为网状结构更有利于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像文件夹那样的树形结构。因为随着目录层级的不断增加,知识被回溯利用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所以,印象笔记用独有的标签系统帮助用户把知识更方便地进行分类存储,也利于后续的搜索和提取。
  与传统的办公文档不同,笔记类工具的搜索功能更加强大,印象笔记可以识别PDF文档中以及图片中的印刷或者手写文字。有道云笔记采用了OCR技术,将图片内的文字转换成文本,都提高了知识回溯能力。
  从知识升华到智慧
  通过在笔记内有序地进行数据收集,确实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的获取、保存和提取问题,数据可以不限量地以可处理的形式有效储存。但如果仅从信息本身出发,脱离环境去做决定,人的视角就出现了局限性。信息本身不能取代思考成为决策的主要依据。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唾手可得,人们对 “意义 ”的关注度下降了,甚至对 “意义 ”也失去了清晰的定义。但人们所存储的知识并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的本质不是「保存」,而是「关联」,通过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产生新的、有价值的意义。而这个建立关联的过程,在人类的大脑中就是思考的过程。通过思考,总结规律,探索未知,从而形成了智慧。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的能力显著提升。笔记类工具利用这个能力,智能地探索笔记之间的关联,为用户自动推荐相关联的笔记。使用户不被单一维度的信息或知识点所局限,而是可以多维度地进行判断和思考。   当然,笔记不能完全代表人类智慧。就像语言和文字对人类的经验和方法的传保留和传承所起的作用一样,很多笔记工具都希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协助人类在信息洪流中找到真正有意义的内容。
  从个人智慧到集体智慧
  随着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知识型团队不再是互联网企业所独有的秘密武器。传统企业对于知识型团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一直以来,各种笔记类工具都在如何服务知识型团队方面进行着不断地探索。有道云笔记推出了面向企业的产品——有道云协作;印象笔记也有服务团队客户印象笔记企业版;微软在office365中整合OneNote也方便了企业用户的使用。而新近推出的石墨文档更是全面向企业服务转型。
  团队知识管理相较于个人知识管理,又增加了新的复杂度。如何把每个人的隐形知识转化成为团队的显性知识,如何把个人智慧上升为团队的集体智慧,这需要在团队中部署和应用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
  印象笔记联合知识管理中心的研究表明,在团队进行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的时候,84.7%的受访者认为对于团队知识存起来不是目的,用起来才是;82.0%的受访者同时认同,目前知识生产工具和管理工具相互孤立,工作中产生的知识需要再单独输入到知识库中。
  而集体智慧的产生,需要依靠去中心化的信息流動,分散式的问题处理,以及多重角色的互动。这也是笔记类工具在规划它们企业版服务时所遵循的原则。不再仅仅依靠企业里传统的组织架构,而是使知识充分在企业内部共享;并且充分利用系统智能推荐的专家模式,而不是任务简单的任务分配。目前,企业版笔记服务的应用还主要在互联网、投资、传媒、高校、科研院所等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相信随着产业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视团队知识的企业会采用笔记类产品的企业服务。
  DIKW模型的升级
  无论个人智慧还是集体智慧,如果单纯停留在思考层面,并不能发挥出它们应有的效能。只有将知识和智慧付诸于行动,才能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笔记类产品也希望能在产品中添加更多的行动力,加速知识的传播,推动思考向实践的转化。
  目前分享功能已经成为了笔记类产品的标配。连在这方面一直比较保守的印象笔记,也在2019年初结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开发出了在邮件分享之外通过微信小程序分享笔记的功能,有效地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
  而诸如石墨文档、腾讯文档等线文档产品,更是把实时编辑(Real Time Editing)作为核心功能,大大提升了用户协同工作的效率。
  笔记类产品也还在进行着多样化的尝试,例如石墨文档和有道云笔记实现了基础的思维导图功能,印象笔记也刚刚上线了待办清单功能。都是方便用户把思考具像化、把对于行动的管理和记录无缝整合。
  DIKW模型从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多年。随着信息的倍速增长,信息存储成本的降低,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重新检视这个理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有非常切实的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云服务与5G时代的到来,个人与团队所接触的基础数据量将极大增长,迎来新一轮知识管理挑战,对知识管理工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智慧每一个环节的价值获取效率亟待提升,直接无缝链接到实践应用,已经成为可行的探索方向,将是工具类软件的未来。
  作为云时代工具类软件行业的最早参与者之一,印象笔记在DIKW模型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功能探索来提升知识管理效率,未来也会不断参考这个模型的演进和发展,优化产品设计思路,为用户提供最好的知识管理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699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