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自认知语言学发展以来,隐喻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概念隐喻与传统隐喻观不同,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本文通过比较英汉概念隐喻的异同,指出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既具有认知共性,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隐喻也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旨在为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交流和理解提供思路。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跨文化交际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2.01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theory of metaphor has received great concern.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view,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indicates a universal cognitive phenomenon of human beings. This paper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C conceptual metaphor systems. By analyzing their cognitive similariti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paper aims to shed some light 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cross-cultural exchange.
  Key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0 引言
  隱喻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过去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但随着认知革命的到来,当前对隐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1980年,Lakoff & 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了一种与传统隐喻观相悖的崭新的隐喻理论。他们认为人类用以思维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隐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这一理论就是后来大家称作的概念隐喻理论。
  1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根据Lakoff & Johnson的观点,概念隐喻是指我们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另一个概念,于是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表述另一个概念(1980)。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映射,即概念隐喻的生成机制是从来源认知域向目标认知域进行映射的过程。来源域往往包括人们熟悉、具体的概念,目标域则包括人们陌生、抽象的概念。来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的基本途径,即从熟悉到陌生,从具体到抽象。而映射得以实现的基础是事物间的相似性。正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体验世界的方式相似,因此不同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具有共性和普遍性,而体验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不同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又呈现出差异性和特殊性。本文将从英、汉概念隐喻的异同入手,试图挖掘其文化根源,为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交流和理解提供思路。
  2 英汉概念隐喻表达的共性
  英语和汉语都是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也是最为完备的语言。在英、汉双语中,隐喻的使用屡见不鲜,概念隐喻就是其中相当常见的一种隐喻。下面从概念隐喻的三个方面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来分别论述英汉概念隐喻的共性。
  2.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建构另一种概念,这两种概念的认知域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比如表示时间的隐喻: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人们对金钱这个概念比较熟悉,它是一种货币财富,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金钱可以拿来交换、消耗、节省等。而时间是个抽象概念,自商品经济兴起后,人们对时间的意识越来越强,通常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创造的价值。因此时间和金钱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时间也可以被看作某种和金钱一样的物品,用来花销、浪费、节省等。基于两者的相似属性,就有了“时间就是金钱”的结构隐喻,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很多结构隐喻表达句式,例如:
  A:I spend much time doing exercise.
  我花了很多时间锻炼身体。
  B:You are wasting my time.
  你在浪费我的时间。
  C:This plan will save your hours.
  这个计划会节约你的时间。
  由此可见,“时间就是金钱”这个概念隐喻及其子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管是结构还是意义几乎是完全对等的,这说明英汉两种文化对时间的认知是相同的。除此之外,两种语言中还有很多相似的结构隐喻及其表达式,如:Anger is fire(烦恼是火);Life is a stage(人生如戏);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
  D:Burning with anger, he smashed the door and left.
  他怒火燃烧,甩门而去。
  E: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人生在世扮演着多种角色。
  F:The contestants had a verbal battle in the debating.
  选手们在辩论赛中唇枪舌战。
  2.2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不是用一个概念来构造另一个,而是在同一个概念系统内部,将上下、前后、内外、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方位概念投射到其它抽象概念上。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在方位隐喻中, 隐喻Up / Down在人类思考、理解和推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Lakoff & Johnson, 1980)。在英汉两种语言中,Up / Down方位隐喻表现得尤其突出,运用得比较多的方位概念隐喻有:   More is up; Less is down. (多为上,少为下)
  Happy is up; Sad is down. (高兴为上,难过为下)
  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 (地位高为上,地位低为下)
  由此派生出很多方位隐喻表达句式,我们发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多方位隐喻可以对等翻译,这也是基于人类对身体的感知和体验是相似的,例如:
  A:The price of food is soaring.
  食品价格在飞涨。
  B:She fell into depression.
  她情绪低落。
  C:He advanced to a higher position.
  他晋升到更高的职位。
  2.3 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指將抽象、模糊的经验,如事件、行为、思想、感觉、观念等视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它进行指称、量化、分类、推理等。“和人类对空间方位的身体体验产生了方位隐喻化思维一样,人类对自然物体(尤其是对我们自己的身体)的体验也产生了异常多样的本体隐喻化思维”(Lakoff & Johnson, 1980)。这一基本经验是很多文化共有的,包括英汉两种文化。最典型的本体隐喻有 “Theories are containers”(理论是容器),“Inflation is an entity”(通货膨胀是实体),Lakoff曾特别强调了entity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把它看做“普遍隐喻的候选”(1993)。关于entity的隐喻还有“Attributes are possessions”(属性是所有物)。下面我们看看本体隐喻的表达句式,在英汉中可以找到很多对等表达。
  A: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
  这艘船正进入视野。
  B: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living standards.
  通货膨胀日益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
  C:I have confidence to win the game.
  我有信心赢得比赛。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相似,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才有了共同的认知基础,英汉语言中出现概念隐喻重合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3 英汉概念隐喻表达的差异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因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概念隐喻表达方式。刘重德(1992)指出“语言文化特征的研究包孕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涉及到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征等一系列互变因素”。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下面我们从英汉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心理三个方面来阐述英汉概念隐喻表达的差异性。
  3.1 地理环境的差异
  英汉语言中概念隐喻的区别主要是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对语言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不知不觉渗透到人们的文化中。生活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往往会带有特定的地理信息和文化标签。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在过去,人们主要靠捕鱼为生,到了近现代,渔业、造船业、航海业发展迅猛,因此语言上出现了很多与海洋文化相关的隐喻表达,例如:a whale of…这个短语是用体积庞大的鲸鱼来形容量大的东西,我们可以说“I have a whale of time to accompany you.”(我有大量的时间来陪伴你)。另外还有at sea(茫然),tide over(顺利渡过),in full sail(全力以赴),to teach a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而对于渔业经验并不丰富的汉民族,语言中就没有相似的隐喻表达。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的生产劳动及经济活动主要依附于土地,因而产生了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隐喻,以农作物或家畜作为喻体。比如:斩草除根、瓜熟蒂落、拔苗助长、挥金如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黄牛、牛脾气、小肚鸡肠等等。这些在英语中都没有完全对等的隐喻表达。
  另外,由于地域差异,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气候,受西风的影响大,当西风吹起时,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给人们带来温暖和湿润。因此,在英语文化中,西风象征着希望与力量。英国桂冠诗人雪莱就此创作了诗歌《西风颂》,用西风来象征一种打破旧世界,迎接新世界的精神力量;并以西风自喻,表达诗人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在中国,当我们谈论西风时,指的是深秋时节寒冷、干燥的风,多用来比喻凄凉、清冷、孤寂,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因此,当我们对不同民族地理知识缺少了解时,就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我们可能会把自己文化中的认知模式移植到对英语隐喻的理解上。其实,这也反映出不同文化对世界的认知角度不同,才有了隐喻的特殊性。
  3.2 生活习俗的差异
  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导致英汉两个民族在生活习俗上的差异,反映在隐喻语言中也颇具各自的风格,下面从食物隐喻和服饰隐喻为例进行分析。在英国,小麦的种植广泛,畜牧业发达,牛奶和面包成为人们的主食。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关于milk和bread的隐喻,比如:milky way(银河),earn one’s bread(谋生),bread and butter(日常所需),hard cheese(倒霉)等。而中国的气候和土壤更适合种植水稻,因此汉语中有很多关于米的隐喻,比如:无米之炊、米盐博辩、生米煮成熟饭等。在中国南方,人们将盛产鱼类和水稻的地方美誉为“鱼米之乡” ,而在英国,人们则称之为“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在服饰方面,人们的穿戴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服饰隐喻通过语言来反映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英汉中均积累了大量的与服饰相关的隐喻表达,用法不尽相同。英语中有:hang on somebody’s sleeve(依赖),shake in one’s shoes(害怕),get the boot(被解雇)等。汉语中有:穿小鞋、戴高帽、挽起袖子、布衣疏食、绿衣使者等。以上例子不仅体现出英汉在服饰穿戴方式上的差异,更体现出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在人们认知概念乃至隐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3.3 文化心理的差异
  各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心理,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有着深远的影响。英汉两个民族都有“龙”的形象,但由于文化心理不同,人们对龙的情感态度截然相反,所以龙在这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意义也不同。在英国乃至西方文化中,龙是长着翅膀、口吐毒焰的食人怪兽,它是邪恶的象征。在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中最早出现了西方世界对龙的描述,并歌颂了人类战胜恶龙的壮举。因此,在英语中,人们往往赋予它贬义的隐喻意。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权贵和力量,甚至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所有通常带有褒义的隐喻意,比如:龙的传人、真龙天子、望子成龙、生龙活虎等,这些是它文化背景下人們所难以理解的。另外,英汉中均以“狗”来喻人,但隐喻意义却不同。英国人视狗为宠物,所以关于狗的隐喻都带有同情、喜爱的感情色彩,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获胜者),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而在汉文化中,“狗”的寓意带有明显的卑微、鄙夷色彩,如:犬子、犬马、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等。
  另外,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色彩词在各民族的喻意也不一样。“红色”在英语中常带有贬义的文化内涵,表示灾难、暴力、狂热等,如:red hands(杀人罪),red alert(紧急警报),go into red(出现赤字),red in tooth and claw(冷酷无情)等。在汉文化中,“红色”却是中国人最常用、最喜欢的颜色,代表喜庆、吉祥、好运,如:开门红、红双喜、红包、红人、红运当头。白色在英汉隐喻中的使用也有差异。在英语中,白色表示纯洁无瑕、高贵正直、幸运吉利,如:a white soul(纯洁的灵魂),a white man(正直的人),a white day(黄道吉日)等。而在旧中国,白色是同丧葬联系在一起,治丧人家穿白衣、带白帽、挂白蟠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在汉民族文化中,白色还是反动势力的象征,如白棋、白军、白色恐怖(white terrorism)等(程瑶,2007)。
  4 结语
  在人类各种生产活动和艺术创作过程中,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本文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概念隐喻的共性和普遍性,指出这种相似现象表明了人类文化认知的共性。同时,由于英汉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又形成了它们特有的概念隐喻表达机制。笔者希望通过对比研究英汉概念隐喻的异同,帮助人们加深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推进语言的交流和文化的传递。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3] 程瑶.中英文颜色词隐喻意义之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1) .
  [4] 刘重德.文化·语言·翻译[J].外国语,1992(4).
  [5]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2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