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视台非编网数据库系统安全防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非编网之中,数据库是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只有保证了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降低故障的产生概率,尽可能的减少处理故障的时间,才能够提升电视台非编网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笔者结合自身在电视台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本文之中就如何提升非编网数据库的安全性,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促进电视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视台;非编网;数据库系统;安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 TP311.13;TN9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7-023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7.099
  【Abstract】In non-network editing,database is the core component.Only by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the database system,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failure,and reducing the time to deal with the failure as much as possible,can the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of non-network editing in TV stations be improved.In this paper,the author puts forward relevant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non-editing database,aiming at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V stations.
  【Key words】TV station;Non-network editing;Database system;Security;Strategy
  在非編网的组成之中,数据库系统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对系统之中所有的信息起到管理作用。而且,数据库还有着保存的作用,用来保存所有播出串联单以及中文稿等信息。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之中,一旦数据库产生了故障,那么非编网用户就不能够顺利打开并登陆,也就无法访问新闻素材和文稿,最终耽误了电视台的工作进程。同时,数据库如果产生较为严重的故障,那么很有可能会使得整个非编网崩溃,造成大量的数据丢失,电视台多年的串联单和文稿都会毁于一旦,带来无法预估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做好数据库的安全防范工作,保证非编网的运行安全。
  1 利用集群模式,保证数据库的使用安全
  在非编网之中,数据库的类型多种多样,有sql、oracle、db2等多种类型。Oracle是最为常见的数据库,笔者在本文中以此为例,做出详细阐述。
  将集群的理念引入到oracle数据库之中,也就是要在电视台里面准备两台或者更多的数据库服务器。同时,要在他们都能够访问的存储盘里面保存相关的数据库文件。当用户在访问的过程之中,一旦某一节点出现了问题,那么另一台服务器就会自动“上岗”,保障用户的正常访问,提升数据库系统的稳定性。[1]
  集群模式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数据库系统的运行质量,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在使用oracle的过程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bug,“脑裂”、“死锁”等情况甚至也有可能出现,直接造成了全网瘫痪。
  总而言之,使用集群模式有利有弊,并不是一概而论的。各个电视台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技术支撑,比如说一些媒资网或者节目网站,笔者认为就可以不必选择集群技术。
  2 设置备用数据库
  设置data guard服务器,也就是在数据库表开展下一步的操作之前,就会提前生成日志,并传入到其他的备用数据库之中,这样备用数据库就能够保证和主数据库的一致性。在电视台非编网的运行过程之中,笔者认为,需要将data guard设置为最大性能模式。一般情况下,主数据库和备用数据库是一致的,一旦备用数据库或者网络产生故障,那么主数据库就会自动调整到最大性能模式。[2]这样,备用数据库恢复正常之后,主数据库就可以将信息进行有效传输,不会给主库带来影响。使用最大性能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主库的功能性。
  同时,单节点数据库备机,也可以用来做备用数据库。其工作原理大致为,在服务器中提前安装好单机版的数据库,以此来充当备用的数据库。一旦主库产生了问题,就可以将文件复制到备库之中,之后恢复数据,启动备库。这一方案并不常用,因为在启动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造成最近一段时间数据的丢失。
  3 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笔者认为,在操作系统的选择上,要尽量挑选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系统,比如说Linux就是不错的选择。其运行稳定,且不容易被木马和病毒攻击,具有较强的防御性。
  为了保证非编网的安全,还可以设置防火墙,同时配以相应的安全区域,包括安全区、外网区以及内网区。在内网区域安装数据库系统,在外网区设置办公网,在安全区安装web服务器。设置防火墙,将访问的权利限制在了办公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木马和病毒带来的攻击。[3]
  目前较为常见的服务器都可以配备相应的远程管理端口。这样,一旦数据库系统产生了问题,而负责的管理员却不在时,就能够借助网线,将这一管理端口迅速的连接到外网交换机,能够有效的促进故障处理效率的提升。管理员借助其他的计算机,进行远程操作,不需要必须回到岗位之上。在远程操作的过程之中,分析数据库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耐心的指导值班人员,按照其步骤进行相应的处理即可。以前发生故障时,即便管理员不在工作岗位之中,也要争分夺秒的赶回电视台来处理故障。而通过远程端口管理,能够有效的节约时间,提升故障的处理效率。   4 做好备份工作
  数据库有着重要的保存作用,其中不仅仅有大量的串联单和文稿,还有元数据和各类用户的信息。一旦丢失了这些数据,那么就会使得电视台的串联单和文稿大量丢失,给电视台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好备份工作,定期的将这些数据进行备份。同时,还要备份数据库的一些应急措施,保证数据库的可用性。[4]
  数据库之中有着大量的重要信息,一旦因为某一个故障,就使得电视台多年的文稿数据全部丢失,对于电视台的打击不可谓不严重。所以,工作人员不仅仅要定期进行备份,還要结合电视台实际运行情况,合理的开展异地备份。异地备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光纤,有效的连接异地服务器和电视台的数据库,以“天”为单位,在异地服务器中做好备份工作。然而光纤必须要用到专用的光纤,会耗费大量的资金。为了节省经济投入,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在同一栋建筑里面,分别在两个机房里面拉光纤,借助光纤,有效的联接各个服务器和数据库,数据库的信息定期的备份到这个服务器里面。在同一栋建筑里面,有效的节约了光纤的使用量,降低了电视台的投入成本,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降低了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等。对于有的电视台来说,由于资金的限制,这两种方法都无法使用。笔者还有一个更为简单的操作,那就是每次在数据库备份完成之后,就将这些数据信息全部录在光盘里面,将光盘保存到异地,完成异地备份工作。异地备份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电视台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备份工作。
  5 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工作人员要定期的对数据库进行检查和维护,以便于及时的消灭潜在的安全隐患。对于电视台非编网的值班人员,在每天工作的时候,都要对数据库进行严格仔细的检查,包括数据库的日志、当前运行状态、集群情况、操作系统等。不仅如此,还要检查机房和服务器的状况,比如说机房的湿度、温度是否正常,网口指示灯显示是否正常,服务器硬盘是否存在问题等。此外还有数据库的备份情况,检查其是够备份成功,如果没有,就需要马上重新备份。以周为单位,定期的检查磁盘的使用空间,数据库表空间等,对备用数据库进行有效测试,看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工作人员还要每天检查数据库能否正常使用,比如说可以任意写一篇稿件,配备相应的视频节目,确保数据库没有运行故障。同时,因为必须要输入专业的命令才能够查看数据库的实际状况,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些命令适当的简单化。比如说,工作人员在检查数据库的日志时,可以直接输入“rz”,在检查集群情况时,可以直接输入“jq”,这样,能够有效的节约输入时间,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6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于电视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台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前期和后期的工作质量,以此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电视台来说,非编网是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必须要保证非编网的正常运行,才能够推动电视台的健康运行。作为一名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升非编网数据库的安全防范意识,做好防范工作,为电视台的健康发展做出微薄贡献。
  【参考文献】
  [1]向玉玲.数据库访问安全技术研究[J].商情,2019,(6):200.
  [2]古忻艳.数据库的安全及其防范措施[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00(002):P.205-205.
  [3]张合举,严翔.数据库系统安全性能测试技术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8,(20):143-144.
  [4]赵志恒.关于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防范技术探析[J].消费导刊,2017,(30):119. DOI:10.3969/j.issn.1672-5719.2017.30.1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60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