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宣城市麻姑山北部林业经营发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宣城市麻姑山北部林地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特殊性。本文概述了该区域的自然概况,介绍了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林业工程,分析了当前林业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并结合实地提出了合理对策,以期促进麻姑山北部林地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自然概况;林业工程;影响因子;对策;麻姑山北部;安徽宣城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0-0125-01
  麻姑山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境内,在其北面,与南漪湖和太阳河之间有2 333.3 hm2林地,地貌为丘陵岗地,林地土壤中多含石砾,在宣州区的林地经营分类区划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近年来,随着林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流转数量大幅减少,林业经营进入相对平稳阶段。在新时期经营精细化的发展趋势中,该区域林业如何再发展,现通过调查,将其发展对策总结如下。
  1    自然状况
  该区域海拔在10~150 m之间,整体坡度不大,适合开展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太阳河和双桥河两大水系。树种丰富,有外松、马尾松、次生阔叶林、黄山栾等大苗,桃树等水果林及茶叶、毛竹等。
  2    已实施的林业工程
  该地区近年已经实施了森林增长工程。共实施了5年(2012—2016年),造林334.5 hm2,造林树种包括杉木、外松、泡桐、银杏、香樟、桂花、黄山栾、广玉兰、紫薇、红榉、三角枫、石楠、无患子、水栀子、油茶等十几个品种,本地常见树种在该区域内基本均有栽植。工程造林小班365个,最大面积16.67 hm2,最小面积0.067 hm2。6.67 hm2以上小班11个,面积合计117.73 hm2;3.33 hm2以上小班25个,面积合计183.53 hm2;0.33 hm2以下的小班223个,面积合计33.33 hm2。香樟、榉树和黄山栾等栽植大苗的小班共3个,面积合计17 hm2;杉木、泡桐、外松、油茶等小班共22个,面积合计173.2 hm2。
  3    正在实施的林业工程
  正在实施的林业工程是3年增绿行动,主要实施了三大增绿工程。
  3.1    人工造林项目工程
  3.1.1    适地适树,良种壮苗。造林地点以荒山荒地、低山残丘和迹地等为重点,造林树种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互协调,适应本地环境。
  3.1.2    造林树种以乔木树种为主。优先选择优良乔木乡土树种,不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还可以减少幼林的抚育工作。
  3.1.3    细致整地,精心种植。整地内容包括造林地上的植被清理和土壤翻耕,以此改善幼苗的生长土壤条件,便于造林施工。注重正确的造林方法和造林季节,保证造林成活率。禁止机械全垦,提倡带状、穴状局部整地。
  3.1.4    三分造林,七分管护。注重幼林抚育,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促进幼林生长和加速幼林郁闭,包括除草松土、灌溉施肥和对幼树的管理,同时做好各类林业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2    森林抚育工程
  3.2.1    新造林抚育养护工程。抚育对象为新造未成年林,主要抚育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点。①灌溉排水。在遭遇旱灾时要进行灌溉(浇水)。该地不少林地海拔较低,对地势低洼或地下水位高的易积涝成灾造林地,需及时组织开沟排水。②松土除草。5—6月和9月至10月上旬进行块状人工松土除草,或者化学除草,可以机械割灌。③培土补植。及时培土,对造林成活率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造林地,应在造林季节或雨季用营养钵及时补植,提高当年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3.2.2    特色经济林培育增产工程。特色经济林培育增产工程,以已造林成功的特色经济林承包大户为主要实施人开展,抚育对象为特色经济林。主要抚育技术措施包括经济林的整形、修剪、定干、除草、垦复、施肥、浇水等。一些早期生长缓慢和通过地下鞭根系统繁殖的树种(如竹子等),生长前期需要精心养护,适时开展遮荫、浇水、垦复、除草等工作,为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垦复、除草每年安排2次,第1次在5—6月进行,第2次在8—9月进行。对于幼苗期喜阴的树种,夏季高温天气要适时遮荫或喷淋降温。
  3.2.3    次生林抚育工程。抚育对象为林分质量相对较差的次生林。主要抚育技术措施有抚育间伐(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卫生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割灌除草、综合抚育等[1-2]。修枝、浇水和施肥应当与其他抚育方式结合,作为综合抚育措施之一。
  3.3    生态修复工程
  麻姑山北部有一定面积的临时占用林地,该区域因雨水和地表径流冲刷,造成采挖面地表水土流失严重,边坡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加强林地保护,防止临时占用林地对森林资源造成永久性破坏,对到期的临时占用林地及时恢复林业生产条件,逐步恢复森林植被,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3.3.1    生态修复对象。到期的临时占用林地。
  3.3.2    生态修复方式。用挖掘机对林地全面平整,取高填底。深翻40 cm,挖掘土块充分打碎,块粒<3 cm,清除石块、杂物。林地修整成<10°的缓坡形式平地。土地平整后,撒施有机肥4 500 kg/hm2,用旋耕机拌和,再按40 cm×30 cm×35 cm规格挖穴,然后逐穴施入基肥1 kg,并回土覆盖,充分沤熟[3]。选择耐水湿、耐干旱瘠薄的树种实施造林,苗木选择一年生湿地松壮苗,苗高40~50 cm,初植密度7.33株/hm2,株行距2 m×3 m,梅花形配置。   4    林業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
  (1)经营模式改变。近2年来流转的林地,大都来自砍树还山、二次转包的山场,市场化交易下,承包费门槛较高,这导致当前经营过程中普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4]。调查发现,在取得林地使用权后有大量林户栽植了茶叶、覆盆子、桃树等,以求短期内经济效益最大化。
  (2)大苗栽植面积下降。在土壤石砾含量较高的种植区域,前期栽植的大苗逐渐开始销售,但在移植起挖时发现,难以带上合适大小的土球,这是在之前经营大苗时忽视的一个问题。此区域内大苗栽植面积本来不大,加上大苗市场行情走弱,几个制约因素叠加,大苗栽植面积近年来快速下降。
  (3)近年已经实施的森林增长工程,从数据可以看到,大面积的造林地块都是传统树种用材林,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绿化大苗造林都在零星小散地块上,面积小、品种多,没有形成规模,小面积的大苗造林地块更是逐渐走向管理粗放、极少抚育的境地。
  (4)当前的3年增绿行动,是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事业,增绿行动的覆盖面很全,涉及内容多,包含范围广,实施效果等待进一步观察。
  5    对策
  (1)宣城市麻姑山北部的立地条件、土壤肥力在宣州区排名靠后。调查发现,近年来该区域茶叶栽植面积不断增加,需要连年大量施用鸡粪等农家肥,此过程其实是在改良当地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栽植桃树等经济林,也需要大量施肥。该现象值得研究后加以推广,以促进林地肥力改良。
  (2)针对该地区林地石砾含量高的现状,适地适树地推广浅根性树种,比如泡桐、茶叶等。
  (3)减少树种的种类数量,提高单个品种的栽植规模,鼓励更多农户将自己经营的零散林地转租给大户。
  (4)村级林长制推进进度不均衡,各村存在林长制机构、人员和经费配备不到位情况。建议借助林长制的推进,在人员和经费上增加财政投入,促进林业经营发展。
  (5)坚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植树增绿相结合,建立管护激励政策,扎实推进当前的林业增绿增效行动。
  6    参考文献
  [1] 史文兵.林业生态背景下林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探究[J].现代园艺,2018(22):153.
  [2] 蔡志刚.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森林经营管理措施[J].江西农业,2018(22):89.
  [3] 钟美玲.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J].中国林业经济,2018(4):43-44.
  [4] 刘翔.林业经营与森林生态环境发展策略[J].江西农业,2018(12):85.
  作者简介   赵国安(1973-),男,安徽宣城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服务和营林生产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3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