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合式学习有效性提升路径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混合式学习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高校教学中。然而,如何使混合式学习更有效却是广大教学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将混合式学习有效性的因素界定在学习环境、学习动机、互动评价等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共创理念融入到混合学习中,提出混合式学习与知识共创的有机结合,有效寻求多终端支持和互动评价的多样化等几条路径。这些路径体现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为混合式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混合学习; 知识共创; 互动评价;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9)07-76-02
  Abstract: Blended learn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ollege teaching. However, how to make it more effective is a key problem to be solv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s, the factor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blended learning are defined as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motivation, interactive evaluation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knowledge co-creation is integrated into the idea of blended learn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with knowledge co-creation, the effective search for multi-terminal suppor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teractive evaluation are put forward as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blended learning. These ways reflect pertinence and operability and w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blended learning.
  Key words: blended learning; knowledge co-creation; interactive evaluation; effectiveness
  0 引言
  近些年,混合式学习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增多。先进的移动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学习技术高度融合,结合云端技术、动态更新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为实现灵活、情景化的混合学习提供了可能。在国外,许多学者将其与课堂学习、单纯的在线学习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混合式学习显示出更好的学习效果[1]。但Garrison在研究了多种混合式学习设计方案之后指出,每种混合式学习的设计都不一样,很难找出标准化的有效学习模式 [2]。Bonk在《混合学习手册》一书中也认为“混合式学习”有可能存在很多种混合模式,如何使“混合式学习更有效”才是研究者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3]。
  1 混合式學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研究混合式学习有效性的问题,笔者横向比较和分析了有关混合式学习的文献,将有效性因素界定在学习环境、学习动机、互动评价等几个方面。
  在学习环境的架构上,目前大部分的在线环境都比较关注分组协作的功能,但是简单地将学生分组并给予一个任务,并不能让学生自然地发生协同合作。简单的分组也不能充分且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挥每个个体在小组中的贡献率,从而导致小组协作学习流于形式。这种学习环境设计无法使个体的知识建构与群体的知识创造相互融合,更不利于创造新知识,即这种学习环境不能为知识创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显然,这种学习环境设计的出发点是知识共享,而非创新。因此,Paavola等人提出了“旨在推进实践中学习参与者对客体对象的共享、创造和促进教育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场所或职业场所的互相协作”的三元交互式学习环境设计,该理念将理论分析、技术开发和实践检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4],旨在突破知识共享的框架。
  在技术支持上,不同技术对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影响不尽相同。Robinson等曾指出,异步通讯技术更有利于批判性和反思性学习的养成,能进一步促进学习者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知识等高阶思维的发展[5]。WEB 2.0社交网络技术、可视化技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无形中引导学习者从消费知识发展为创造知识。但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对在线学习环境都是有利的,有些会使学习者遭遇技术使用的困难,甚至削弱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Katuk通过实验对比局部引导式和完全引导式学习系统后发现,前者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支持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路径的完全引导式在线学习系统却未能得到满意的结果[6]。因此,选择混合学习的在线学习环境时,应关注选择、设计和开发适切的技术工具,让技术回归理性阶段。
  在互动评价方面,混合学习的评价侧重于对学习环境效果及交互效果的评价。在学习环境效果上,张湘对图式交互可视化学习平台进行设计并开展了相关实验,对比了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传统阅读教学和概念图支持下的交互式主题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在课堂交互方面的优势[7]。结果表明图式交互可视化活动设计策略能显著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赵海兰等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表明在线游戏化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在学业成绩、学习满意度上与个别化学习存在差异[8]。在交互方面,研究者发现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受不同的交互行为参与度的影响很大;不同交互类型搭配对提升学习者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不同在线学习环境侧重于不同的交互类型,从而导致在线学习交互体验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影响学习绩效。因此,同时调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教师与同伴之间多对多关系的交互,才更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意义协商。   2 提高混合式学习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综合上述分析,借鉴知识共创的学习环境理念,拓展单一的在线环境成多终端模式,并从混合式学习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辅助工具研发、在线学习环境评价等方面提升混合学习的有效性。
  ⑴ 混合式学习与知识共创的有机结合
  目前大多数的混合学习环境以知识共享为主,对知识共创考虑较少,导致学习者不能沉浸其中,无法做到群体知识建构。知识共创主张个体的知识建构与群体的知识创造相互融合,从而进一步地创造知识。从混合式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技术支持辅助工具开发及评价环节,都能无缝融入知识共创理念,将会进一步促进有效且高效地学习。
  ⑵ 有效寻求多终端技术的支持
  提供合适的技术支持将进一步促进学习有效性。在线技术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应成为学生的自我学习工具,即能进一步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学习。秉持各种教学序列流的知识共创理念,以知识可视化为主要方向,以知识树导航为主要资源整合线索,从PC端、移动端两个层面构建集可视化导航、可视化协作工具和基于学习对象的学习伙伴推荐于一体的辅助工具集将进一步推动混合学习的有效开展。同时,优化和改善现有的在线学习环境,增强和提高学习者在线参与,也是在线学习环境需关注的重点。
  ⑶ 互动评价的多样化提升
  当前,混合学习的评价已趋向多样化,但其主流形式还是考试和考察。如能着眼于如何通过评估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的思路,将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及每个阶段的成果呈现出来,将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互动体验。参与评价的对象可以包括语义工具以及反思日志、技术工具中的存储库、异步同步交流等。多终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地收集相关数据,利用大数据进一步分析学习者的混合学习状态。
  3 结束语
  混合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等院校的教学当中,如何使混合学习更有效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本研究提出将知识共创融入到混合学习设计中、积极寻求多终端技术的支持及提升互动评价的多样化特性等混合学习有效性提升路径。这些实施路径具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混合学习有效性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及借鉴。本研究将进一步深化这三条有效性路径,积极开展相关实验,以提供更具参考意义的实践数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Means B, Toyama Y,Murphy R,etal. Evaluation on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 studies[EB/OL].http://www 2.ed.gov/about/offices/list/opepd/ppss/reports.html.,2010.11.20.
  [2] Garrison D R,Kanuka H.Blended-learning: uncovering it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in higher education[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4.7(2):95-105
  [3] 詹澤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275(12):1-5
  [4] 曾文婕,黄甫全.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3.7:3-10
  [5] Robinson,C.C.,& Hullinger,H. New benchmarks in highereducation: Student engagement in online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08.
  [6] Katuk, N.Progress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 engagementwith web-based guided learning[J]. 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Smart Education,2013.10(2):116-129
  [7] 张湘.主题英语阅读教学的图式交互可视化学习平台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8:125-128
  [8] 赵海兰.在线游戏化学习环境中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游戏Flow、学习满意度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4.7:60-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47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