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信息产业局面的日新月异和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对高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在精细化、应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质的要求。微专业模式由线上MOOC平台最先提出,本文在介绍线上微专业的发展和总结其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借鉴线上微专业的优势,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微专业;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MOOC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8-0163-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品及服务已渗透进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及经济效率、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由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产业作为全球战略发展产业,持续拉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我国,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智慧社会演进的重要驱动力量[1],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2]。
  信息技術的进步推动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不断催生新的产业,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在创新性、应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产业带来更多新的职业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物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慢慢跟不上技术变革更新的速度,相对固定的专业设置带来的规模化的人才输出已满足不了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与市场需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需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如何解决新技术新市场的人才供需脱节是现今高校面临的一大难点问题。
  本文在总结线上微专业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其特色优势,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应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瞬息万变,提出一种基于微专业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
  1 线上微专业概况
  微专业概念是由MOOC平台最先提出的。国外MOOC平台edX在2013年发布了X series[3],X系列课程将隶属同一知识门类下多门课程组合开设,开启了线上首个微专业模式。不同于传统线上课程独立的、碎片化的组织方式,线上微专业针对某一个目标,体系化的开设数门核心课程,保证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完整的知识脉络。由平台方、高校、行业专家等组成的教研团队协作设计内容和教学服务方案,学习者按照设计的学习内容和流程进行学习与实践,并在完成微专业所有的课程及通过测试考核后,获得微专业相关认证。
  在edX推出X series后,又继续推出了其微硕士认证,随后国外MOOC平台Coursera于2014年推出了Specialization专项课程微专业[4],另一平台Udacity则同年推出了纳米学位Nanodegree[5],这三家MOOC平台的微专业课程均是以职业化为导向,不同的是edX和Coursera针对特定的职业方向,主要利用高校的线上课程组合开课,使学习者掌握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Udacity则是直接与企业合作,课程内容由企业专家按照行业需求及技术背景开设,辅以认证、企业职位推荐,直接为学习者专业领域的职业生涯打开通道。除了国外三大MOOC平台,国内的网易云课堂微专业也是当前发展日趋成熟的典型线上微专业模式,它与相关企业及机构合作,吸纳行业专家和高校教师参与课程建设。
  2 线上微专业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线上微专业课程精简,调整灵活。与高校传统学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多、学习时间长不同,微专业紧扣现代社会分工,在原来的学科背景下应市场所需,对知识和技能进行细分,再针对相应细分领域,抓住主干脉络体系,选取该领域4~10门核心课程,课程少而精,因而学习时长短,多为半年至一年期,正是微专业中“微”的体现。短期集训模式下的线上微专业,既继承了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性与体系化的特点,又有鲜明的目标聚焦特色和受众友好度,学习者通过短期集训即可达到相应小目标,相比传统高校专业四年学制,投入的精力少,灵活性更强。
  除了课程精简外,职业导向性是线上微专业的另一大特点。微专业不管是在培养目标、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或者评价体系,都是紧扣市场与就业,旨在解决传统的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线上微专业的课程设置遵循社会分工下的岗位的技术需求,企业与平台紧密合作,行业专家协作设计教学内容与服务。在沿用高校课程内容的同时引入企业实战练习和考核,实现技能的迁移,提升学习者的实操应用能力。或者由企业直接提供课程内容和实践项目,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掌握职业技能。在评价体系中引入了企业评价,这也是职业导向性的体现。
  除了以上两点,专业认证也是线上微专业的一大特点[6]。学习者完成所有课程及考核后会获得微专业认证,以证明对该技术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微专业认证相比普通的MOOC单课程认证含金量更高,对学习者求学和职业发展更有附加价值,所以更具吸引力。
  3 线上微专业对探索高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启发
  随着技术的应用和生产结构的变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层级随之提高,应用型教育层次高移[7],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缺口,本科层次的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猛增。信息学科是典型新兴学科,相比于传统应用型学科(如医科),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难以满足现今信息产业细分的职业需求,实践环境与真实岗位相差较大等。线上微专业的模式,给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的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模式等方面一些启发,借鉴线上微专业的特色优势,可以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3.1 培养目标重定位,以就业为导向精细对接   在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是指向标,它决定了人才产出的标准。培养目标的确定需结合生源、资源、市场等因素。传统本科院校在确定培养目标时,一般是依据学科背景和行业的需求,培养具有相关领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在信息技术快速更迭,社会对职业的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相关的新兴的职业不断涌现。依照传统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具有大专业下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但难以对某特定岗位所需技能有较好的认知,普遍还须入职后的职业培训,远达不到市场职位的精细化需求。
  要打破这种人才供需脱节的局面,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培养目标定位,可以在新的培养目标中引入线上微专业的以就业为导向这一特色,在大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辅以微专业培养方案。微专业培养方案是对大专业培养方案的再细分,在确定培养目标时,直接和市场相关职位进行对接,旨在培养具备相应岗位职业技能的人才。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专业为例,可结合目前市场需求,设置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前/后端开发、产品/运营等微专业,学生自主选择某一微专业进行学习,如数据分析微专业,完成此微专业学习后,学生具备能承担企业数据分析工程师岗位对应的知识与技能。微专业培养模式重新定位了培养目标,实现与市场职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3.2 打破宽泛课程体系结构,实行大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微专业选修模式
  传统的高校信息专业课程体系一般严格遵循学科知识脉络,注重“厚基础,宽口径”,课程设置稳定,更新较慢。信息产业发展瞬息万变,相应技术的更新与市场的需求的变化速度也迅速,对课程体系结构的灵活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稳定的课程设置跟不上市场的步伐,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我们可借鉴线上微专业课程群精简但体系化的特色进行改革,实行大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必修加微专业课程群选修的培养模式,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来缓解这个问题。
  目前高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多为公共基础、专业核心及前沿应用课程三层课程体系架构,其中公共基础及专业核心为必修课程,侧重于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前沿应用类一般为选修课程,针对不同的前沿技术,课程零散且相对独立。在保留大专业的公共基础及专业核心必修课程的同时,把前沿应用类选修课程细化,以微专业的形式组合为成体系的课程群,替代单个独立的选修课程。学生在选修此类课程时,不再进行盲目的单个课程选择,而是依照自身兴趣与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微专业课程群,直接对接市场相应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微专业课程精简,学习周期短,在课程安排上,应安排在低年级学生修完必修的基础课程后,在高年级进行微专业选修。微专业模式与职业岗位接轨,安排为选修课程,学分较必修的基础课程少,后续根据市场需求可调整的空间较大。
  还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前沿选修课程可为侧重数据处理、平台开发、信息安全,抑或项目管理的不同门类独立课程,学生选择后无法对某一特定岗位(比如前端开发工程师)所需背景知识与技能有系统化的了解。若实行微专业课程群替代独立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如前端开发微专业,系统化的按照微专业规划的学习顺序由浅入深学习相关的如HTML、CSS、JavaScript、DOM等课程,在完成微专业的同时,也对前端开发岗位有了相当程度的认知。
  3.3 深化校企合作,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项目实践模式
  传统高校一般采取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教学,辅以校内外相关课程的实践。与此不同,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微专业模式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企业方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对市场需求有敏锐的感知,所以在微专业建设中,拉动企业专家参与进去,可根据最新的技术需求调整微专业课程设置。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借鉴线上微专业的特色,采用线上教学结合线下答疑课的模式。线上视频的录制在综合考虑师资、市场等前提下,可以采用自录,也可以由企业专家参与录制,或者直接选择MOOC平台课程。在线上教学及平时作业的形式外,可开设线下互动答疑课程辅助,并可沿用传统的評价机制,规划时间安排统一线下考试,结合平时作业综合评价。
  在每个微专业课程中,开设一门相应学分的专业实践课,这门课程在修完微专业其他所有课程后进行。课程内容是由高校教师联合企业专家,根据现实情境精心设计的实践项目,也可以是直接由企业专家给出的真实项目,完成项目需调动微专业所有主要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学生通过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引导,自主资料查阅,团队互助,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该项目。专业实践采用形成性评价机制,通过项目答辩结合阶段性报告情况,综合评定等级。
  4 结语
  微专业模式给如何解决高校与企业的信息学科人才输送供需脱节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采用大专业结合微专业形式,以就业为导向精细对接市场。不仅在响应市场需求上,微专业模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及情境项目实践的教学形式,对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上也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 [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312/n1146904/n1648374/c6633883,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 [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312/n1146904/n1648373/c6635637,2019.
  [3] MITx introduces ‘XSeries’ course-sequence certificates on edX. [EB/OL].http://news.mit.edu/2013/mitx-introduces-xseries-course-sequence-certificates-on-edx.
  [4] Coursera.Coursera Specializations: Focused Programs in Popular Fields. [EB/OL].https://blog.coursera.org/coursera-specializations-focused-programs-in.
  [5] UDACITY.Announcing nanodegrees: a new type of credential for a modern workforce. [EB/OL].https://blog.udacity.com/2014/06/announcing-nanodegrees-new-type-of.
  [6] 邱伟华. 高等教育慕课市场的认证机制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3).
  [7] 陈小虎. "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 江苏高教, 2008(1).
  【通联编辑:唐一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49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