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培养理念、组织机构及培养过程三个方面来建构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融合,促进学校与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1-0042-02
   一、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是适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形势的必然要求。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高校作为青年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摇篮的责任担当,还指出高校要在工作中勇于探索,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水平,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2.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实际,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因此,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3.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还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早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意志、积累经验、创建事业,成长成才奠定扎实基础。国家、地方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逐步出台,有利于具有创新意向、创业意识的大学生早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二、地方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理念。围绕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根据办学定位和自身特色,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育人功能,针对全体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当地经济发展,采用“融合”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通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融合来实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就业帮扶、文化引领有机结合,最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校与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2.组织机构。由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逐步上升的特点,故可结合已有的各类教育领域,利用教育系统现有途径和方式进行培养,因此必须形成独立的学校制度和体系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培养过程。(1)目标体系方面:按照立德树人的导向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融入式思维方式设计培养方案,创新融合专业,创新引领创业,创业融入专业,创业带动就业。(2)教学体系方面: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制定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业和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做好学业导师与创业导师的有效衔接,积极引导专业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与进修,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师资保证。(3)实践体系方面: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政府、企业等加强合作,给学生提供校外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同时还要创建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等场所,从而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实习、专业社会实践、专业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4)保障体系方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地方本科院校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在资金上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及项目;也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如制定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等,从制度上保证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得以顺利推进。
  三、地方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1.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融合。
  (1)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为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地方本科院校需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来调整教学计划,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研讨式、参与式教学,完善案例化、实操化教学体系。在教学考核上,将学生研究性成果、创新性成果、社会实践成果等换算为学分。(2)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地方本科院校为了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可以试着构建“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很好地融合、渗透于专业课程与技能课程当中。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其次,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慕课、微课等精品课程;再次,建立就业创业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最后,组织学科带头人、创新创业专业课教师、企业杰出人士等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材。(3)师资队伍建设的融合。一方面需要优化、融合本校的师资力量,将不同年龄、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称的适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优化与整合,鼓励经济管理类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工作,形成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且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需要融合校内与校外的师资力量,坚持专兼结合、内外结合,定期聘请校外专家来学校给同学们讲课。(4)实践实训环节的融合。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首先,围绕创新创业实践,开设创新创业实践必修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技能实训体系,选拔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学生参加;其次,创建新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法;最后,构建创新创业的社会化合作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联合企业、培训机构、政府机关等单位进行专业创新创业的实战活动。
  2.实现学校与区域发展的紧密融合。(1)促进校内与校外的融合。加强校内与校外各个环节的相互融合。校内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基础,校外社会实践的锻炼则是将学生真正地放入到社会这个市场大环境中去,为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应有的准备。所以,校内与校外的各个环节应有效融合,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可以在课程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进行有效地融合,突破课堂与课程的界限、学校与专业的界限,真正实现学校与外界的相互支持、融合与渗透。(2)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过程当中,需要正确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培养符合自身地位、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3.实现校、政、企、行大融合。众所周知,“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深入地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更需要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为社会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美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1):43.
  [2]左金洪.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24(2):82.
  [3]邹禄禄,基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5):30.
  [4]张新,杜国娟.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16(6):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6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