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师本科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国家推动“双创”升级背景下,深入创业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建立,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研究主流之一。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师本科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职师本科;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062-02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生成,对创新创业教育而言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从中央到教育系统,全面、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共识。2018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高等院校应以把握育人为本,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先手,逐步构建高校协同育人新机制,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因此,深入创业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建立,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研究的主流之一。
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边缘化地位
作为一门新型教学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步被纳入专业教学体系中。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等原因,大部分高校与高职院校仍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边缘化地位,仅通过开设一两门选修或者必修课程的创新创业类型课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还未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甚至没有相对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框架。
(二)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不高
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类型的课程都是由经管专业老师或者负责就业教师进行授课。而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仅注重创新创业理论讲解、创新创业案例分析,无法与专业紧密相连,创新创业课程较为孤立,偏离人才培养能力需求。虽然有些专任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一些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因课程通过率、教学课时有限、创新创业知识储备有限等多种原因,融入不多、不深、不够有效,导致使其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层次性、闭环性
要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关键的要构建一套科学的、合理、渐进性、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类型的课程,但因课程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层次性,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学习效果差。部分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仍采用笔试试卷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可靠的闭合考核评价机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双创”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配备缺失
如今大部分高校逐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在整個执行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效果,部分原因是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配备不齐全。
1.教师的“双创”教育意识不强,创新教育理念落后
部分专业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强,创新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在专业课程中没有体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创新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没有进行深度的挖掘与思考,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只停在了纸上谈兵的阶段,难以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框架。
2.教师的“双创”实践经验缺乏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路者,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教师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要求具备较强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目前大部分高校任课教师因缺乏企业创新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导致创新能力差,无法较好地指引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实践创新能力。
(五)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部分高校主要以学科发展为出发点,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和具备学术基础的人才,而对企业急需的是具备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学习、良好融合力和沟通能力的人才。高校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缩小这一差距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高校在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够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的设置没有依次递进和有机衔接起来。
二、工业机器人专业融入“创新创业”的策略
在我国高校教育,已广泛推广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人才培育模式的新方向和新切入口。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还处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期,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对此将工业机器人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构建科学、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构建一套适应工业机器人专业类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在机器人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将人才培养体系分为三层次: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专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1.基本素质培养层次 通过构建新的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整合,将创业课程与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有机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与内容,让学生对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长足积淀。
2.专业素质形成层次
通过课程整合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针对现阶段机器人自动化的前沿性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适应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现实要求,全面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用性与创新性。
3.能力提升层次
高校开展跨学科、跨专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技术基础上,学习到创业所需的财务、法律等多门知识,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更加强了各种知识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创业打下良好的专业技术与各种创业知识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改革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教师针对多元需求,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利用翻转课堂、VR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启发和项目式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上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把学科专业的前沿新技术、成果和新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渗透创业者所需的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加强各学科的联系和层次,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教学机制上采用更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论文专利及竞赛等转换为学分,鼓励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
(三)构建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师资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因此强化师资力量,建立一支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超高创新水平的多元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可以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分类指导”的方式,构建具有专业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1.鼓励并提供相应培训,培养现有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如鼓励教师多参加创业培训、国内模范高校学习、访谈和交流的机会,邀请创业教育培训师进校开设创业教育讲座、转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意识,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
2.定期为教师提供进入企业学习创新知识及创业技能、管理经验的机会,或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兼职增强自身的社会阅历,从而重新组织教育方式,完善教学方法。
3.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聘请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或在职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者加入高校教师队伍,不仅能壮大教师队伍,还能增加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机会,使其熟悉企业的运作方式。
(四)多措并举,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校采用多措并举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起多样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校内实训企业化、校外实训教学化。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例如虚拟仿真实验室、机器人拆装实验室等;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打造“厂中校”“校中厂”的实训基地,将企业高技术人员、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研究引进学校,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师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将师生的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建立“校企一体化”制度保障体系,形成“产教学研”的最优合作模式,达到三赢效果。
综上所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师本科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通过资源整合将“产教学研”有机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业机器人专业创新创业生力军,保障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地就业。
参考文献:
[1]朱立宗,曾清德,牛彩云,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师本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241-245.
[2]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管理,2017,11(1):33-39.
[3]罗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活动实践探索: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
編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