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十堰市三所本科院校为例,对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扶贫;模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5.035
1引言
我國扶贫开发工作现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决胜阶段,“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策略。“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则必须发挥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2018年,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高校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作为汇聚了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是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高等教育作为层次鲜明的大学体系,不同层次的大学因掌握的资源不同,在教育扶贫中承担的责任也应有所区别。地方本科院校依托所在区域的经济而发展,对当地资源、贫困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拥有其他高校没有的独特优势。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扶贫中,很少有将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重点纳入各地扶贫体系,未能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的优势。让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参与当地教育扶贫工作,对推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有着重要作用。
2十堰市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模式分析
十堰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2014年至2018年,全市累计脱贫64.7万人,2019年计划完成17.46万人脱贫、108个村出列任务。而该部分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于竹山县、竹溪县和房县等深山地区,脱贫难度较大,且返贫现象严重。十堰市现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医药学院和汉江师范学院三所本科院校。近年来,三所院校分别与郧西县羊尾镇石门村、丹江口市龙山镇土台村和竹山县柳林乡公祖村展开结对帮扶工作。
2.1强化组织领导
为保证扶贫工作的有序高效展开,十堰市三所本科高校均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队,选派优秀人员到结对帮扶村驻村蹲点,在此期间服从镇、村工作统一安排。各高校要求工作队定期汇报、总结帮扶工作成效,深入了解县、镇、村情和当地风土人情,为村级发展出谋划策,进村入户务实开展扶贫工作,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有实效。同时各高校还多次组织学校领导干部、党员和教师代表等分期分批进村入户,调访民情,因户分类开展“结穷亲”对口帮扶工作。
2.2贫困生精准资助
十堰市三所本科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十堰各贫困山区。为保证该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大学生,三所高校均建立了详细贫困家庭大学生实名制信息库,以摸清核准学生家庭背景、学业情况和就业创业意向。在校期间,不仅给予助学金最高标准补助,而且点对点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鼓励贫困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并且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同时,受家庭经济状况及地理因素影响,该群体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导致自身学习基础差,因此,各高校对受助后的贫困生均进行了动态追踪及结对帮扶。
2.3加大教育培训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三所高校结合自身学科设置特点及专业优势,对贫困村展开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调查发现,贫困村中接受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专业生产技能培训、基础教育普及和创业知识培训的贫困户分别为51.16%、3488%、93%和4.65%。其中79.07%的受访者表示教育培训效果比较有效和非常有效。如针对贫困偏远山区正确医疗救助知识常识缺乏等问题,湖北医药学院多次开展疾病护理知识培训,教授村里妇女护理知识。同时,该校自2015年还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工程,先后分期分批完成丹江口市近300名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
2.4提供技术支持
十堰市三所本科院校以自身涵盖多学科的特点,为贫困地区在特色产业选定、发展规划制定及经济效益提高方面提供了相应技术支持。如湖北医药学院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土台村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合种植七叶树、天丁等中药材。为此,该校协调多方资源与土台村综合开发荒山坡地500亩用于种植中药材,指导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中药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通过开展“汽院服务地方行”科技服务活动,组织专家团为十堰市科技扶贫工作建言献策,选派多名教师组建专家团队,针对十堰扶贫工作的特殊性,撰写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项目建议书》,提出了完整的方案和合理的建议。汉江师范学院围绕公祖村旅游规划,乡村振兴等问题,先后就该村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特色产业、旅游开发以及帮扶需求等问题展开研讨。
2.5大学生支教
贫困与贫困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密切相关。而高校在教育帮扶过程中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其拥有雄厚的教育资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春蕾爱心支教服务团”,汉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和湖北医药学院“怡敏义务支教志愿服务队”等大学生支教团队通过志愿者的形式,前往贫困地区从事支教活动,传递自己的爱心。每学期频繁的支教活动,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知识面、开阔了贫困学生的视野。通过调查发现,超过60%的贫困户对大学生支教较为认可。
3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3.1切实发挥各方利益主体作用
精准扶贫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涉及到政府、高校、企业和农户等。政府在教育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提供政策组织保障与项目资金支持,可促进高校形成以教育扶贫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新平台。高校可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及教育资源,为农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从而有效提升农户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自身素质;同时,高校也可利用自身优势,充分联系社会资源为农户提供合作平台。企业通过参与扶贫,扩展生产基地,培养农户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技能,从而促进农户更好地发展。农户是扶贫的对象和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农户的愿望和需求,扶贫项目才能获得农户的支持和参与。高校应当整合内外部的智力、技术等资源,建立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户支持的帮扶团体,以发挥其在教育扶贫实践中的作用。 3.2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
高校通过积极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选送科技特派员、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和技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育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在帮助贫困村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和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等项目培训;并针对帮扶村资源特色,围绕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业等产业,帮助引进、打造、推广脱贫致富重点项目;同时加强产学研究合作,在帮扶村庄建立产业基地、示范基地或工作室,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开展咨询服务为村民提供有效帮助,并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应用。在建设地区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发挥高校智力和科研优势,以培养农村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努力把科学技术留在农村。
3.3增强高校教育扶贫的契合度
地方本科院校依托所在区域的经济而发展,对当地资源、贫困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拥有其他高校没有的独特优势。地方本科院校在参与教育扶贫时,应加强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加强高校帮扶内容与贫困群体需求的契合度。在活动开展、技术指导及项目对接等方面,详细调查扶贫对象的需求情况和接受程度,充分发挥本校的特色或优势。同时,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应当与地方经济需求相吻合。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时,应充分尊重地方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使人才的知识技能应与地方经济需求结构性相匹配。
3.4构建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为保障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持续高效运行,应当构建相应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首先,高校应根据扶贫对象的动态发展和自身状况,建立动态帮扶机制,成立专门机构,选派优秀人才,对不同阶段的帮扶项目持续跟进,并及时调整,以保证帮扶项目的正常有效运行;其次,为充分发挥高校的自身资源,特别是庞大的校友资源,应构建与社会力量联动机制,充分鼓励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参与,整合各方资源在扶贫中的作用,全力帮助贫困地区提升“造血”功能;最后,为保障扶贫资金及项目的合理高效运行,应建立专门的教育扶贫资金财务机制。
参考文献
[1]程華东,刘堃.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17-22+149-150.
[2]崔玉丽.河南省校地结对帮扶战略下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J].决策探索(下),2018,(11):93-94.
[3]檀学文.中国教育扶贫:进展、经验与政策再建构[J].社会发展研究,2018,5(03):223-241+246.
[4]李期.以“精准培训”推进“精准扶贫”——高校在教育扶贫中应担当的责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04):119-123.
[5]潘志方.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教育扶贫路径研究[J].乡村科技,2018,(19):15-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5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