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动物传染病学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适应国内外社会对动物传染病防控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增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未来兽医人才队伍中的职业素质,基于动物传染病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传染病新规律、新技术、临床实践经验等问题,从实践教学的综合性、案例模板、试验基地以及本科生导师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旨在提高动物传染病实践教学质量,为培养新型创新型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动物传染病学;实践教学;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7-0257-02
  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畜禽、宠物和野生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及控制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学科"。该课程专业性强、知识面广、与实践结合紧密,是动物医学专业一个门必修的专业课,也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学位课,在预防和消灭传统性传染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与病原微生物的不断更新,动物传染病越来越复杂,对人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2018年8月中国农业农村部根据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确认,发生在沈阳市沈北新区的非洲猪瘟疫情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为100%,目前尚无疫苗可用,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9。截至2018年7月,中国大陆共27个省份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1536例,其中死亡611例,病死率为39.78%,该病不仅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也严重威胁着人類的健康。此外,人一猪链球菌病、Z型脑炎、大肠杆菌0157等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不仅给畜禽养殖带来危害,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而且直接危害动物性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以及我国的国际声誉。
  动物传染病已经成为制约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经典传染病逐渐被控制和消灭。然而,由于气候巨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等不利因素的增加,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现或旧的传染病以新面目出现,动物传染病学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顺应趋势变化,做好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工作,培养能独立进行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工作的兽医专业人才,是广大教学人员的一道难题。本文针对该形势下如何加强动物传染病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讨,以期对促进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1动物传染病学存在的问题
  1.1多重感染普遍存在,难分主次
  动物感染单一病原的病例已不常见,大多数是多重病原的混合感染,其单一病原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实际感染情况不能对应。在多病原感染中病毒与病毒的混合感染、病毒与细菌的继发感染尤为严重。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与猪伪狂犬病、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双重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和副猪嗜血杆菌三重感染等。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造成畜禽发病后临床症状复杂、病情加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加大了诊断和防治的难度。学生单凭课堂上学习的单个传染病的示病症状,很难诊断疾病、分出发病主次,并且使用传统的防治手段效果不明显。
  1.2非典型病例日益增多,难以确诊
  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下,绝大多数畜牧生产企业和养殖场采用疫苗和药物对传染病进行预防控制,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了经济损失,但由于毒株变异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非典型性病例不断出现,这使疫病很难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诊断。但由于试剂和实验器材等的缺乏,真正能上学生通过实验室检测对未知病原混合感染病例进行诊断的可能性较小,大多数实验教学是使用已知的病毒或细菌,让学生按实验指导的规定步骤进行“已知结果”的验证,与实际应用相差较远。
  1.3新技术不断应用,难以接触
  随着科学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兴起,,新型的疾病诊断与防控技术应用到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极大丰富了动物传染病学的诊断。如诊断试剂盒、细胞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各种血清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流行病学研究等方法在动物传染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本科培养层次上,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较先进的技术,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导致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熟悉应用这些技术或一些专门的仪器。
  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难以积累
  由于实验教学经费缺乏、临床实习动物缺少、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动物传染病学课程实践教学时间减少,内容简化,学生参与动物传染病学实践机会较少,很难接触实际病例,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薄弱。此外,年青老师缺乏临床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而老教师对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掌握不足,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1.5学生学习积极性差,难以重视
  在我国,人们对传统兽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兽医从属于畜牧业。受传统观念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没有意识到动物传染病学课程的重要性,不珍惜实践机会,不主动去寻找和参加临床实践,普遍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加强动物传染病学实践教学的对策
  2.1改进和完善实验课程体系
  2.1.1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本科生在学习期间的实践,多数都是按照设定好的课程实验或课程设计,而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机会很少。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探索将动物传染病学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减少重复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师只给予学生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并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将学生自主设计作为一个实践教学课程环节,纳入动物传染病学课程实习,单独记分,单独考核。以此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1.2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教师将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病或病死的畜禽带到教学现场,采用实际病例现场分析的“案例教学”模式,将疫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理论教学与实际病例结合起来,进行比较性的介绍,并让学生通过流行病学临床观察和尸体剖检,结合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写出诊断报告,制定防治措施。这样不仅省学时,而且有助于增加日后学生在现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疾病诊断中能直接找出疫病特征,排除其他传染病的干扰,具备成为一名兽医工作者所需的基本素质。“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内涵,增强实验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2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建设并完善高水平的动物医院、实验兽药厂、疾病检测中心等校内实习基地,选派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導教师,加强校内教学实习环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扩大现有教学实习基地的行业范围。安排学生到兽医站、兽医卫生监督所,养殖场、研究单位、动物园实验动物基地、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野生动物保护基地等基层单位实习,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这样以来,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实现就业奠定基础。
  2.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培养阶段引人导师制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将其分配给不同的导师,参与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该方式既可以发挥高校教师全员育人的主导作用,也可以顺应学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3.1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育手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科研训练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在导师指导下,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学生将新想法带人试验中,或和老师共同准备试验,便于学习到新颖的实验技术,掌握先进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教师的科研热情、科研方法科研习惯等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造性思维。
  2.3.2专业文献综述训练。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对中外文献进行搜集、整理、阅读与翻译等专业文献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继承和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从而使学生了解动物传染病学专业科技文献的种类,掌握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对比和归纳的能力,综合论述有关主题并撰写论文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结语
  动物传染病学作,为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性课程,它不仅需要加强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通过动物传染病学的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随着动物养殖的规模化发展与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加,动物传染病已经严重威胁到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逐渐成为全球共同瞩目的共性问题。因此,提高动物传染病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培养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任重而道远。
  4参考文献
  [1]陈焕春,周锐,肖少波,等.兽医传染病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家禽,2008,30(11):1-5.
  [2]王颖,缪发明,陈腾,等.中国首例非洲猪瘟诊断研究[J].病毒学报,2008,34(6):817-821.
  [3]李超,任瑞琦,黎丹,等.2016-2018年中国大陆人感染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疫情和死亡:病例分析[J].疾病监测,2018,33(12):985-989.
  [4]赵梦娇,张梦寒,王小龙,等.江苏省苏州市1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调查门病毒检测,2018,33(7):614-618.
  [5]孙翔,刘元宝,许燕,等.江苏省2013-2017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特征[J].中国热带医学,2018,18(9):893-895.
  [6]马良良徐州市云龙区2013-2015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J].江苏预防医学,2017,28(4):451-4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94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