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本文结合铜陵市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实践,对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发生特点及生活习性进行简单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技术,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6-0112-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稻纵卷叶螟属于水稻上常发的一类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又名苞叶虫、刮青虫等,在我国各水稻生产区均可发生,主要以幼虫对水稻产生危害,可导致水稻枯萎死亡,降低产量。水稻是铜陵市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超过1.33万hm2,水稻的安全生产对当地粮食安全生产影响重大。4—5月是铜陵市水稻生产水肥调节及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该市以水稻高产创建核心区为示范点,以专业合作社为单位,组织种粮大户紧锣密鼓地进行统一配药、统一配肥、统一技术、统一喷防的夏季田管,确保水稻稳产高产[1]。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在铜陵市连续严重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为了有效防控稻纵卷叶螟,降低其对水稻的危害,笔者结合实践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技术简单总结如下。
  1    形态特征
  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体长平均为7~9 mm,体表为淡黄褐色,前翅上有2条褐色的横向线条,2线之间有1条短线,外缘可见到1条较宽的条带,为暗褐色,后翅同样有横向的线2条,外缘具宽带。雄蛾前部翅的中间可见到“眼点”,为凹陷状,闪光;雌蛾前部翅膀上未见到[1]。卵的形状为椭圆,中部稍微隆起,长度平均1 mm左右,初产呈透明白色,快孵化时的颜色转为淡黄色,被寄生卵颜色为黑色[1]。老熟幼虫的体长平均在16 mm左右,最长约19 mm,低龄幼虫颜色初为绿色,之后转为黄绿,成熟的幼虫胸部毛片外围颜色为黑色,背部为橘红,腹部毛片的颜色为黄绿[2]。蛹为长圆筒状,初期颜色为黄色,之后转为褐色,体长7~10 mm,末端有明显的尾刺突出,带8根钩刺[2]。
  2    危害症状
  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多数在心叶内取食危害,取食后的位置出现一些小点(针头大小),有的幼虫先进入叶鞘内取食,之后随着虫龄增加,吐丝缀于水稻叶片边缘,最后将叶片卷曲成卷筒状包住虫体,幼虫在虫苞内取食叶肉,在叶片表面留下条斑,影响水稻生长[3]。
  3    发生特点及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属于迁飞性害虫,日常活动具有趋光性,常栖息于隐蔽处,产卵时具有趋嫩性,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产卵量大。初孵幼虫多数取食心叶,2龄后逐渐转移到叶片上结成虫苞继续危害。每只稻纵卷叶螟幼虫一生取食叶片5~6片,食量大的可取食9~10片。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在温度适宜、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有利于成虫产卵、孵化。因此,如果遇到连续降雨,则容易暴发稻纵卷叶螟[3]。
  稻纵卷叶螟成虫一般在20:00之后开始大量羽化,24:00后为羽化高峰期,之后2 d交配,3~6 d后开始产卵。成虫运动能力差,在人工田间驱赶时可在水稻植株高度以下的范围内飞行,且飞行距离很短;幼虫运动能力较强,善跳跃。成虫在水稻中上部叶片背面产卵,平均约产卵100粒/头,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卵的成活率更高[4]。
  4    防治技术
  4.1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结合大田普查资料以及系统调查等数据开展田间虫害的测报工作,如调查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卵量、诱虫灯诱捕的虫量、田间赶蛾的虫量等,并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对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的发生时间、发病程度以及发生区域等做出较准确的预测,指导各地适时开展防治。
  4.2    农业防治
  一是栽植综合抗性强的水稻品种,提高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水平;二是加强施肥管理,合理把握好施肥时间及施肥量,为水稻健壮生长提供良好条件,防止水稻前期长势过旺、后期贪青晚熟等;三是科学管水,田间的湿度条件要适时调节,控制好水稻的搁田时间,在稻纵卷叶螟孵化时适当降低田间相对湿度,或者在化蛹集中期灌深水,保持2~3 d,以杀死田间虫蛹,降低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基数。
  4.3    生物防治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重视,人们对农产品病虫害的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多采取生態友好型的生物防治措施。赤眼蜂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通常在稻纵卷叶螟产卵期释放赤眼蜂效果最佳,具体的释放量根据田间卵的密度确定。经过抽样调查,如果田间卵的密度低于5粒/丛,则释放赤眼蜂量15万头/hm2;如果卵的密度为10粒/丛,则放蜂量为45万~75万头/hm2,一般需要放蜂3~5次。
  4.4    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要抓好关键期,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分蘖期、穗期危害严重,因而要结合当地病虫害预测预报以及气候特点做好这2个时期的防治工作。针对性地选择药剂,结合每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时期开展防治。2代成虫迁入时间难以监测,因而不易集中防治;3代稻纵卷叶螟在其迁入高峰期 后1周左右为最佳防治时间;4代成虫一般在产卵前3 d左右为最佳防治时间;由于4代成虫产卵前期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可超过10 d,历年3代和4代害虫往往重叠发生,不易区别防治,因而常综合防治。尽量选择毒性低、效果持久、残留期短的药剂类型,以免污染环境,危害田间有益生物,增加水稻的农药残留量。不同类型的药剂施用时间与用量有所差异,比如在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期用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效果很好,但是在1龄以后防治效果则不理想,此期选用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农药,配施适量阿维菌素,防效较佳。施药防治期间要保持田间水层3~5 cm,持续3~4 d为宜;配制农药时要采取二次稀释法,且喷药要确保均匀、不重喷、不漏喷。
  5    参考文献
  [1] 叶永发.2005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探讨[J].农学学报,2006(10):63.
  [2] 陈善国.苏北沿海地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8):17-18.
  [3] 翟承勋,焦兆文,夏必文.2004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2):51.
  [4] 何萍,张根龙,周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防治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5(5):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16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