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太湖县柑橘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太湖县柑橘产业是库区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介绍了太湖县柑橘产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当地柑橘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柑橘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太湖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7-0112-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全县四季分明,具有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果树生长。太湖县柑橘种植历史较长,尤其是花亭湖水库近6 666.7 hm2水面水体调节,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是優质柑橘生产适栽区。目前,县内柑橘种植面积逾666.7 hm2,是太湖县主要栽培的果树之一。
  1    产业发展概况
  20世纪70年代,太湖县委、县政府为改变花亭湖库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等实际困难问题,通过调研决定利用花亭湖库区年平均气温16.4 ℃、7月份平均气温28.4 ℃、年平均降水量1 363.4 mm、绝对最低温度低于-7 ℃的频率小于20%这一特殊的小气候,1974年从浙江引种发展柑橘试种,并一举获得成功。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陆续引进日南一号、大分等一些早熟品种。经过40多年的发展,太湖县柑橘种植面积逾666.7 hm2,主要分布在花亭湖周边乡镇,其他乡镇也有零星种植。柑橘品种以大叶尾张、温州蜜桔为主,柑橘年产量1.1万t,产值逾2 0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安庆、合肥等周边城市,20世纪90年代曾获“安徽省优质农产品”荣誉称号。近几年,随着花亭湖旅游业的发展,太湖县以柑橘赏花、采摘等为内容的乡村旅游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为花亭湖库区周边群众产业发展和增收拓宽了途径。
  2    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结构有待优化
  太湖县柑橘产业发展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快速发展和近10多年徘徊不前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柑橘品种更新换代慢以及早熟优质柑橘品种种植面积小、占比低等方面,品种结构有待优化。
  2.2    园区生产管理人员年龄偏大
  大量青、壮年人员外出务工,柑橘园大部分由中、老年人经营管理,果农综合素质和市场经济意识有待提升。
  2.3    栽培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除少数几个规模园场外,太湖县柑橘大部分是分散生产经营,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缓慢,栽培管理新技术应用少。
  3    对策
  为推动太湖县柑橘产业发展,提升柑橘产量和品质,增强太湖县柑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柑橘产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
  农业部门、柑橘种植相关乡镇和柑橘生产经营主体应共同努力,争取让县委、县政府将柑橘产业列为库区发展经济、改善果农生产生活条件、助力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在政策上重点扶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整合农业发展项目资金、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等,对应用柑橘标准化种植技术和柑橘采后处理、市场营销、名优品牌创建等实行奖补。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对接,特别要充分利用省农科院帮扶太湖的契机,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为太湖县柑橘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大人才培养,重点组织相关乡镇农业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柑橘种植大户进行业务培训和外出观摩学习,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职业橘农,进而带动中、小柑橘种植户发展。
  3.2    优化品种结构,示范推广新技术
  3.2.1    优化品种结构,推进柑橘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目前,太湖县柑橘品种以大叶尾张、温州蜜桔为主,早熟优质柑橘品种占比小于20%,应大力调整优化柑橘品种结构,推广应用日南一号、大分等早熟优质柑橘品种和一些适宜乡村旅游采摘、采收期长的柑橘新品种。为改变太湖县柑橘品种更新换代慢、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较低、产业优势不明显等现状,太湖县从2017年开始开展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通过科技推动、示范带动,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1]。
  3.2.2    示范推广树形改造技术。一是密植改稀植。对株行距2 m×3 m的橘园,实施隔行间移或隔株间移,将行距扩大到4 m或6 m,使橘园保留柑橘840株/hm2左右。二是大冠改小冠。对现有密蔽不透风、树体冠高幅大、田间管理不便、产量和品质下降的柑橘园,分年度将大冠改小冠,结合高接换种,分2年将高度降到2.5 m左右。当年将结果少的大枝回落至1.5 m处,翌年再将余下的大枝回落[2]。   3.2.3    示范推广土肥改良。一是改善施肥结构。实施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按照每6.7 hm2柑橘园取1个土样的标准进行检测,制定施肥配方,适时进行施肥,并增施有机肥,喷施微肥,提高肥料综合利用效率[3]。二是改良土壤。推广果园生草栽培和“猪—沼—果”生态种植模式,沼液入园率达到40%;推广控水栽培,改善土壤条件,提高果实含糖量,从而提高柑橘品质[4]。
  3.2.4    提高示范推广效益。一是实施目标产量。通过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明显提高了柑橘产量,示范区柑橘产量达到22.5 t/hm2以上。二是提高果品质量。示范推广集成新技术,使日南一号、大分等早熟品种品质特性得到充分表现,并符合无公害食品质量标准,柑橘优质果率达80%以上。三是增加种植效益。通过橘园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品质销售、高效益产出,使示范区柑橘增加收入1.2万元/hm2以上。
  3.3    加強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促进质量安全管理措施落实
  在推进太湖县柑橘产业升级过程中,切实加强柑橘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按柑橘生产基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要求,实现柑橘产品质量可追溯,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管理。一是加强质量安全生产规范技术应用。根据太湖县实际,精心制定编印《太湖县柑橘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分发到广大橘农手中,在生产实际中遵照执行。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橘农管理水平。结合农时农事开展柑橘专题技术培训,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橘农的生产管理水平。三是加强质量监管,促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落实生产经营主体的主体责任,提高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监管,将规模经营主体纳入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名录、建立企业信用主体档案,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指导监督建立生产档案,加强柑橘生产环节全过程监管,抓好柑橘成熟期农产品质量抽检,将各项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落实到位,切实为柑橘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保驾护航[5]。
  3.4    加强品牌体系建设,打响太湖柑橘品牌经济
  一是扶持柑橘生产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太湖县育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橘之洲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较大的柑橘生产经营企业,将其培育成太湖县柑橘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带动太湖县柑橘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二是打响“禅源太湖”品牌。利用太湖县“禅源太湖”这一公共品牌参加各类大型农产品交易会、融媒体、电商平台等,积极参与太湖县“5A”级旅游景区创建,大力发展赏花、采摘、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彻底改变太湖县柑橘“一流质量,二流品牌,三流包装,四流价格”的形象,做大、做响、做强太湖县柑橘品牌。
  4    参考文献
  [1] 唐珂.发挥政策聚合效应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2):1-3.
  [2] 何新华.柑橘高产栽培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3-38.
  [3] 唐立友,周学军.太湖县柑橘施肥现状分析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14(11):53-54.
  [4] 孙炳林,施爱枝.安徽省太湖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23.
  [5] 郭长雷,何颂武.太湖县水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309-3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27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