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智能制造的发展,使该产业链人才需求多元化、复杂化。本文阐述了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展现状,并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校企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了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专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智能制造;电气自动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TM7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5-0147-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5.072
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智能化、新技术在推动制造相关产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智能制造是一种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制造模式,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需要适应智能制造带来的变化,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改革,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和技术保障。
1 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需求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制造技术给经济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把柔性化、定制化模式融入到生產当中,从而增加了智能制造技术相关人才的要求。不但要具备智能制造相关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还要具备自学、多人协作、跨界整合等能力。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自动化已成为新时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构成,为企业提高生产安全性、效率和质量,以及减少生产过程能源消耗。为了使智能制造产业实现信息化、绿色化、精益化的生产模式,作为高职院校需要发挥职业教育作用[1],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复合化、德技并修、视野国际化、可持续全面发展的人才。
2 高职电气自动化发展近况
2.1 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要求
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不断深入,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产教融合不深入、实践教学条件落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新型产业的发展。
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的同时,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岗位能力上却没有达到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思路不清晰,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都没有得到更有效的锻炼。
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正发生变化,课程体系没有体现智能化以及多学科交叉的课程。电气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但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及时更新,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达到行业的需求。
2.2 师资队伍难以满足需要
随着生产结构智能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关专业教师虽然了解智能制造相关技术,但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实际转化成教学、实践或科研的能力。技术迭代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师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还不足。学校提供的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平台、教师挂职或深造的单位不足,没有引进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带头人或者是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受限[2]。
2.3 校企合作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新时代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提高,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完全和行业、产业及企业发展相对接,单个专业服务行业、区域、社会,面对复杂产业结构明显捉襟见肘。校内实训或科研资源不足,智能制造技术相关设备昂贵,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补充,不能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多为区域内企业,缺少行业先进企业的引领,由于技术保密等诸多限制,提供的实训资源鲜有智能制造技术,没有激发学生足够的的实训兴趣,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没有与智能制造更好的结合。
3 智能制造背景下该专业发展策略
3.1 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日俱进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育要与产业同步向智能化、技术中高端发展,积极研究并转化最新专业技术,优化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适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的人才,提高人才质量,改变技能人才短缺现状。
根据智能制造的发展,企业所需的岗位要求正发生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更新,对应的课程建设也需要优化,这就需要改进课程结构、调整专业课程、更新课程内容,让课程建设体现对核心技能的整合。跨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把智能制造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相结合,建设VR、AR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技术变革带动课程变革。以智能制造背景下工业自动化相关的设计、安装、调试、运维、管理等岗位,把工作过程以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增加物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专业课程。
3.2 组建满足需要的“双师型”队伍
智能制造背景下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水平的提高是学生学到新技术新技能的保障。采取引进、跨学科培养并举的措施,建设专业水平具有前瞻性、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高素质“双师”结构队伍。为教师提供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平台,选拔优秀教师去国内外专业机构进行深造,使教师自我完善和不断进步。院校进行聘任薪酬制度改革[3],引进专业带头人或与企业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教师队伍专业技术方面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3.3 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产业智能化应用水平提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目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适应新的产业形态。利用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行业领先企业参与,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领域进行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与企业合作可对原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智能化改造,也可以借助企业先进设备与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情景得到锻炼;让校企深度合作融入人才培养中,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合作建设实验实训、社会服务相关的综合技术中心,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专业建设提供保障;该技术中心可用来培训企业员工,师生参与应用技术研发,让双方互促合作[4]。校企合作的目的不单单是专业发展,需要企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共同进步,把握企业技术革新,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要。
4 结束语
智能制造的发展带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引入优势产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助力智能制造发展,为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车明朝,张维津.服务“中国制造2025”需要更加开放的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6):26-31.
[2]袁俊,彭宽栋,胡冬生,罗晓晔,郑龙.基于技术创新的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72-76.
[3]徐耀鸿.智能制造专业群服务先进制造产业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66-69.
[4]董伟,张美,王世斌,陶金虎.智能制造行业技能人才需求与培养匹配分析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1-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45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