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熊丽频

  摘要: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并创新毋庸置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覆盖面广,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程中的穿插运用,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8-0184-02
  1引言
  《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最大特点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使用方法及基本维护知识及熟练应用Office组件(Word、Excel、PPT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
  为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有效衔接,为我国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先推行将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
  2改革动机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开设的学时安排为:理论课32学时,实践课32学时,学习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礎知识及网络知识、Win7系统操作、Office软件。
  目前的传统教学、学习方法简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重于理论,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时基础差异大,严重阻碍了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学时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改革手段
  为推动“互联网+”教学改革,提升我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实现信息化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教师通过学习通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学习通App是面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它具有通知、签到、选人、测验、分组任务、投屏、主题讨论等基本功能,可以实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成绩,教师可以利用学习通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计算机应用》课程在教学上全面采用任务式教学,将学习的知识点分解为不同的项目,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传授相关知识,同时在考核方法内容上进行改革,紧密结合教学进度,按项目分解成各个阶段性考核,及时让学生了解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基于学习通软件,初步建立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革课程体系的教学方式。本次改革由在线自主学习、面对面合作学习和考核评价三个方面构成,得以实施是通过APP的相关功能实现。
  3.1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架构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知识预习、课中现场合作学习知识、课后巩固知识考核评价3个环节。
  3.1.1课前自主预习知识
  自主预习就是教师提出的要求学生能主动学习,利用学习通在课前学习课程教学资源,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观看微课视频、学习PPT课件、参与主题讨论等。平台将自动统计学生观看视频的次数、时长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的数据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排版毕业论文案例,首先,课前任课教师在学习通向学生发布分组任务,将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告知学士;其次,学习小组长将预习工作分配,按照预习要求小组成员完成,在学习通上观看视频及课件,了解学习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另外可以师生互相交流;最后,通过尝试学习小组自主操作遇到问题后在带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通APP教学平台使得学生实现了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自主学习。它属于非正式学习,不被时间空间所限制,可以多次重复学习,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要。
  3.1.2课中现场合作学习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以师生间合作和生生间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主动的构建知识。首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利用学习通的签到功能发起签到,得知学生的考勤情况。其次,教师提出问题的形式,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解答所产生的问题,或者以基本单位是学习小组,教师与学生小组一起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现场给学生系统讲授Of-rice组件等重点难点内容。解答预习疑问。讲解相应的重点难点。然后,学习小组按要求步骤分组开始案例实践,通过选人、抢答、小组专题讨论、投票等等互动。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组织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师生共同讨论步骤中的重难点。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围绕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可以案例进行讲解和点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除此以外,学习通的活动模块还有讨论、问卷以及测试功能,可以随时开展、随时反馈和随时点评。最后,根据案例要求将成品上交至学习通APP,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这些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以学生表现为主要依据评价学习情况,并给予成绩。
  3.1.3课后巩固知识考核评价
  课堂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自己的做完的项目成果按照教师给予的作业要求上传到学习通,上传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和升华所学的课堂知识。
  本教学设计基于项目化教学理念,以项目指导法、苏格拉底式问答法、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紧紧围绕,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借助,以学生为主体,引导课前学生自主预习知识,为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在课堂和课后的反复练习。在各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效地帮助了教学的课堂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各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激发了学生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观察考核结果得出,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时地完成了项目任务。
  3.2考核评价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了过程性考核,加强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考核,并取消了期终考试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习通的信息化手段,按照项目化要求进行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出勤情况、课前课后综合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参与情况、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组件等,学生的总得分=学习通APP综合测评成绩*20%+计算机基础知识*20%+office组件*60%;其中学习通APP综合测评成绩权重由下表所示:
  4结束语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学生观看视频的进度、课堂上的参与度能通过统计数据可以显示出来,学习通也可以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碎片化、数据化,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课堂听讲、纪律、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新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反馈来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及时修正与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及方式,使教学反馈能够更加的及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化教学改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64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