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文献计量的心理求助量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应对是心理应激系统模型中的一项重要变量,而心理求助则是众多应对策略中的一种积极有效的行为措施。该文借助BibExcel等软件对国内心理求助实证研究论文进行计量,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心理求助量表的运用现状。通过分析可见,国内研究者通过自编或修订量表,已形成了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问卷等多种心理求助量表,为评估判断心理求助状况提供了有效工具。
  关键词:心理求助  量表  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B8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c)-0182-02
  Abstract: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is regarded as an effective coping strategy. Through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in China. This paper figures out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scale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evaluation tools of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Scale; Bibliometrics
  应对是个体处于自身不平衡状态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被视为心理应激系统模型中的一项重要变量[1]。心理求助是个体在遇到心理和情绪等方面的困难时向他人寻求帮助以达到解决困惑的过程[2],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该研究回溯国内心理求助实证研究论文,了解目前心理求助量表的运用状况,为选擇心理求助的评估工具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以“心理求助”为主题词,从中国知网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获取226篇文献。纳入标准为国内发表的涉及心理求助的实证研究论文。通过题名、关键词和摘要初筛后再阅读全文二次筛选,最后纳入133篇,借助BibExcel等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2  计量分析
  2.1 一般状况计量分析
  分析不同年份、期刊和作者的发表篇数,2014、2013、2017、2018和2015年分别发表17、15、15、15和11篇,位列前五,占54.9%;位列前五的期刊是《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中国学校卫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社会心理科学》,分别有8、8、7、5、4篇,占24.1%;江光荣、盛红勇、郑亚楠、方晓义、夏勉和杨薇等研究者发表多篇论文,依次为5、5、4、4、3和3篇,占总数的18.0%。
  从研究方法看,除了4篇质性研究,其他均属于定量研究,且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
  2.2 心理求助量表计量分析
  129篇横断面调查研究中,有63项研究运用了心理量表对个体的心理求助状况进行评估。其中,具有明确的信度和效度报告的量表共17份,均为结构化自评问卷,累计使用频次为63次。量表名称和使用频次等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多以大学生为施测对象
  17份心理求助量表,无论是量表的编制还是运用,多以大学生为施测对象(63.2%)。经文献计量分析,郝志红和梁宝勇修订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问卷使用频率最高。郝志红和梁宝勇以大学生为被试,对Fischer和Turner的ATSPPH进行了中文化修订[3]。133篇实证研究中有24项研究借助该量表评估个体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其中的17项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还有部分研究将其用在了中学生、警察、幼儿教师等群体中。
  少数心理求助量表,聚焦其他群体。徐丽君和崔君红针对中学生分别编制了中学生心理求助意愿问卷和中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问卷,蔡韦龄为高校员工帮助计划的有效运行编制了高校教职工心理求助污名量表。
  3.2 多仅限于专业心理求助
  心理求助常以求助对象进行划分,向心理专业人员寻求帮助的行为被称为专业心理求助;而相应的,向家人或朋友等非专业的关系人寻求帮助的行为则是非专业心理求助。国内外研究表明,遭遇心理困扰时,个体更倾向于向家人或朋友求助,专业心理求助率低,且在线等非直接接触的求助渠道正赢得更多青睐[4-6]。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着眼点仅限于专业心理求助。在以上17份心理求助量表中,13份明确指出仅针对专业心理求助。只有Wilson和Deane等学者编制的General Help-Seeking Questionnaire(GHSQ)明确提出应同时包括专业和非专业求助[7]。
  3.3 多涉及心理求助态度
  个体往往先自助后求助,甚至与一般情绪问题相比,面对自杀困境时,心理求助不升反降[7]。许多研究者试图探究心理求助的发展历程。郝志红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心理求助态度、污名等通过改变心理求助意愿,进而影响个体的求助行为[8]。
  从计量分析结果看来,心理求助态度、意愿、污名等赢得了国内研究者的关注。最常使用的量表是心理求助态度量表,44项研究运用了这类量表。心理求助态度量表共计8个版本,其中的4个版本均是Fischer 和Turner的ATSPPH或其简化版的中文化版本[3,9,10]。
  4  结语
  计量分析心理求助实证研究,可以看到国内研究者通过自编或修订,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心理求助量表,为评估判断个体的心理求助状况提供了有效工具。但也需注意到的是,目前国内心理求助量表的应用多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其他群体的适用性有待验证;测量多仅限于专业心理求助,个体更具倾向性的选择——非专业心理求助不应继续被忽视。   參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余晓敏.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3] 郝志红,梁宝勇.关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1-3,9.
  [4] Rickwood D, Deane FP, Wilson CJ, et al. Young people’s help-seeking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J]. Australian e-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ntal Health,2005,4(3):218-251.
  [5] 徐烨.社区居民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质性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174-175.
  [6] Olfson M, Blanco C, Marcus SC. Treatment of adult depr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JAMA Internal Medicine,2016(176):1482-1491.
  [7] Wilson CJ, Deane FP, Ciarrochi J, et al. Measuring help-seeking intentions: Properties of the general help seeking questionnaire[J].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 2005(39):15-28.
  [8] 郝志红.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预测模型与干预实验[D].天津师范大学,2009.
  [9] 徐丽.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10] Fischer EH, Farina A.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A Shortened Form and Considerations for Research[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95,36(4):368-3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09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