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丁蕾蕾

  摘要:智慧校园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以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为例,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和建议,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1-0098-02
  1概述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日益显著,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教学时代。学校自2014年起,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为引领,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为依据嘲,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信息化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质量。智慧校园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文章以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的现状为例,对当前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进行了相关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以为其他高职院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2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学校自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以来,完善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注重网络安全建设,以四大平台建设为重点,注重应用融合创新,积极推进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硕果累累:获评第一批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首批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第二批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
  2.1提出战略定位。创新建设理念
  学校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智慧校园”及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开发小组、信息化教学小组,高度重视智慧校园建设。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的相关政策、需求、建设经验进行调研,提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以应用导向、构建智慧校园生态圈、以融合创新变革教育教学、推动智慧校园技术与应用双促双赢”的智慧校园建设新理念。
  2.2优化管理机制。规范信息化建设
  为了确保学校信息化支撑体系的良好运转,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令的同时,针对学校特点,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为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建立了《网络运行管理规定》《校园网络使用管理规定》《学校网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促进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信息化教学条件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2.3應用导向。构建智慧校园生态圈
  加强“四个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数字学习平台、信息管理软件平台、硬件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注重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目前,学校完成了新版网站的建设、建成家校通发布平台、建成微信公众发布平台。通过共建共享,建成数字学习中心,打造智慧学习空间,建成智慧校园统一信息门户。此外,为给师生带来更加丰富的校园移动服务体验,开发了“掌上建交”特色项目。系统提供丰富灵活的应用,有教务服务、学工服务、科研服务、问卷、报修、云盘、晚自习评分、住宿生管理等全面功能,目前全校师生使用“掌上建交”办公生活随身行已经成为常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成数据中心机房、2间智慧教室、3间自助式微课制作室、105间多媒体教室、各类数字化实训教室51间、有线网络主干万兆千兆到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一卡通管理系统。网络安全方面,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实行等保测评、全校部署正版杀毒软件、升级网络设备、对校园网络进行加固。
  2.4转变教师观念。推动教学应用
  2.4.1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培训
  打破传统培训模式,创新了培训思路,教师信息化应用积极性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均有较大提升。一是通过碎片化、整体培训相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相结合,推动培训内容从技能设备培训拓展到以教学方式变革和应用能力为重点的培训,提高教师在线课程开发、数字教学资源应用、新建应用系统、常用办公软件使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素养。通过企业微信开辟信息化专栏,定期推送“效率办公”“应用技巧”等信息类文章,利用碎片化时间对教师开展信息培训。二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以赛促教,学校教师屡获佳绩。
  2.4.2持续推进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一是加入中西部教学联盟课程,通过共建共享,打造智慧学习空间。引进大学优质慕课90门,积极开展远程互动教学,同时也自建课程多门。二是加强校内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建成我校特色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学校核心专业课程,都建有教学资源库,延伸了课堂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三是引导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智慧树、数字化学习平台等进行学习并进行考核。2.4.3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积极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2014年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以来,获评省级教改课题6项,发表信息化教研论文52篇,出版信息化类教材6部。
  3智慧校园建设问题和建议探讨
  智慧校园的建设,为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相应问题,学校针对这些问题积极进行了改进。
  3.1对智慧校园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信息化意识仍需不断深化
  学校的领导和智慧校园的用户对智慧校园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有些人认为智慧校园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有些人认为是一些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不同用户的认识不同,有可能导致建设目标不一致,影响项目的沟通,进而影响最终的建设效果。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学校领导和信息化建设团队积极邀请高校信息化建设负责人和相关企业来校参观交流,听取专家的建设意见,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和思路,让广大教师了解什么是智慧校园。其次,积极走出去,到高职院校参观考察,参加各类信息化建设交流会议,在校内召开智慧校园建设的座谈会和需求调研会,宣传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果,听取教师对智慧校园建设的需求。只有全校教师对智慧校园建设有了认知,加深了信息化意识,才能保障智慧校园的持续推进。   3.2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各类应用服务未能实现有效集成,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学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理念一时不能跟上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导致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而为了规范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学校针对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形成信息化教学条件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其次,优化建设标准,促进项目规范建设,制订了《数字校园系统操作标准》《云盘使用操作手册》《录播室课程录制规范》《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等规范标准和要求,为信息化共建共享奠定基础。除了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外,还开发了月度考核系统、信息门户流程管理系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
  针对“信息孤岛”现象,建成智慧校园统一信息门户,信息门户以流程、服务为核心,对校内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集成,为师生构建了一站式办事服务中心。目前,信息门户与数字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家校通系统、数字学习中心、图书管理系统、企业邮箱等完成对接,用户实现了单点登录。
  3.3智慧校园宣传力度不够。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应用信息化教学积极性仍有提升空间
  为了加强信息化成果的宣传,让广大教师了解和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果,学校分别在两个校区召开了信息化座谈会,并同步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调研。参会教师就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学校领导和信息处结合座谈会和需求调研的内容,进一步优化了信息化建设方案。
  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因信息化素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新上的系统一时无法适应,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运用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智慧校园的推进。其次,学校缺乏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应条例和奖惩办法。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多方位、多平台、多种培训模式,强化提升全校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信息素养。校内以校本培训为主,学校多次对全校教师进行微课制作、多媒体使用、信息发布、数字校园使用等技术培训。每年组织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为主题的信息化教学大赛,学校信息处专业人员为全校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应用支持。每年寒暑假期间,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市级以及赴省外高校参加信息化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其次,学校积极完善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条例和奖惩办法,提高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加强督查,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使部分教师从被动应付内化为自觉行动,最终形成习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都自觉使用信息技术。
  3.4资金投入不够充足,智慧校园的快速发展有阻力
  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硬件、软件,建设基础设施,开发信息资源,上级资金投入不够充足,导致了信息化快速发展有阻力。为此,学校设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项预算,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原则沏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用足用好省级专项经费的基础上,每年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基礎设施建设、设备升级维护、资源库建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智慧校园建设。
  4小结
  在当下的智能信息时代,伴随着各项新技术的产生,“智慧城市”“数字社会”等理念深入人心,而这些美好的愿景都离不开教育,为了让教育“充满智慧”,智慧校园的理念应运而生。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之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全员信息化意识仍需不断深化,智慧校园建设保障制度仍需不断完善,应用需要持续推广,教师信息化素养需要不断提升。我们将坚持“智慧校园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更新技术,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持续不断建好智慧校园,不断提升和更新智慧校园应用服务,为师生、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44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