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识别技术在听障大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基金项目:
本项目由北京联合大学“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经费资助(201911417SJ044)。
摘 要
为了解语音识别技术在听障生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本研究对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53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语音识别技术在课堂应用中存在链接不稳定、低频词语或专业名词转换错误等技术问题;存在课程应用范围狭窄、使用频率低、教师操作不熟练得的使用问题。并讨论了语音识别技术要高效传递课堂教学信息,需要继续完善语音识别技术;听障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听障学生应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
语音识别技术;听障学生;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3.012
0 前言
语音识别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将语音转变为文本的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的日益完善也为无障碍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国外对语音识别技术在听障生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硬件系统的,研究语音识别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影响因素,另一个是研究语音识别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我国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听障生的各种教学环境下的试验研究已有14年,但在知网搜索,仅有一篇研究,是徐静在《语音识别技术在高校听障生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1],该研究从三个角度阐释了影响语音识别技术传递信息效果的因素,一是教师,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对课程的熟悉程度、声音品质、文本信息呈现的方式、文本信息的准确性等对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影响,二是客观环境,指环境噪音对课堂信息传递的影响,三是学生,包括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态度等对课堂信息传递的影响。但该研究样本量小、且只针对一门课程,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外部效果低。为使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遍性,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听障生作为调查对象,研究语音识别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自编问卷收集听障生在课堂中使用语音识别技术的情况。问卷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听障学生性别、年龄、专业、听力情况、语文成绩。其二是语音识别技术在教学中的應用情况,包含教师使用语音识别技术的频率、效果,同学对语音识别技术的看法与建议、语音识别技术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语音识别技术与其他教学方式的比较。
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大一至大四年级、视觉传达系与计算机系两个专业的听障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软件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3份。
在问卷正式施策前,选取5名听障大学生进行前测,根据反映的问题修改问卷,最终确定问卷的格式与内容。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通过统计数据发现:调查对象的男性比例为39.92%,女性比例为60.08%,女性人数略高于男性人数。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为:大一占16.21%;大二占33.6%;大三占37.15%;大四占13.04%,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主要以二、三年级听障生为主,这是因为大一刚入学的新生接触到语音识别技术的次数有限,而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多在校外实习。
调查对象听力损伤程度分布为:一级占77.87%;二级占15.42%;三级占5.53%;四级占1.19%,由此可见,调查对象的听力损伤绝大部分为一级。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较为平均,其中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的占44.66%,属于视觉传达与设计系的占55.34%。
在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时,还加入了对听障生高考语文成绩的调查,其中分数在110分以上的占24.51%;在90分-109分之间的占46.64%;在70分-89分之间的占23.32%;在69分以下的占5.53%。可见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多分布在90分-109分之间。
2.2 听障生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调查听障生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时,根据前期访谈结果给出选项,问题采取排序的方式由多到少排列出教师的授课方式,得到数据后计算每个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公式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结果显示,听障生日常教学方式由高到低按序排列分别是:手语、PPT、打字、语音识别技术,其中手语的平均综合得分为4.34;看PPT的平均综合得分为3.83;打字的平均综合得分为2.35,语音识别技术的平均综合得分仅为1.26,位居第四位。可见在教学中使用语音识别技术的比率并不高。
此外还调查了语音识别技术在各种课程中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教学中使用语音识别技术最多的是学校公开课、讲座这种场合,达到54.55%;其次为专业课程达到28.46%;第三为必修课程,达到14.23%。由此可见,语音识别技术更多地被应用到大型活动、集体教学之中。
2.3 语音识别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语音识别技的工作在将口语逐音翻译成文字时,即使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还是会受到环境的噪音、口语发音不规范、低频词汇、专业名词等因素影响,造成同音字、词翻译错误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4.59%的同学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字、词转换错误,其中有19.37%的听障大学生受其影响,对信息正确理解出现问题。由于语音识别技术是逐音翻译,教师讲授时的口头语言也会被翻译成文字,如嗯、诶等,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45.06%的学生认为这些口头语言不经常出现,但其中15.42%的学生认为这些口头语言虽不经常出现,但出现时也会影响阅读。有54.94%的学生认为这些口头语言经常出现,其中9.09%的学生认为这些口头语言的出现影响了阅读。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所说的语句一般情况下是连续的,句与句之间会出现停顿,语音识别技术可以识别出这种停顿,根据停顿时间正确选择标点符号。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会有表达完整句中出现停顿,语音识别技术无法根据前后语义正确选择标点符号,此时就会产生标点符号的选择错误。根据问卷调查显示:30.43%的同学觉得语音识别技术不能正确识别并使用标点符号,影响文本的阅读。
语音识别技术还支持英文识别,在大型讲座、专业课程中都可能会出现英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04%的同学认为语音识别技术不能识别英文,影响理解;其中42.69%的同学认为语音识别技术能正确识别英文,文本阅读流畅。
此外,语音识别技术在使用中还存在其他问题。根据前期访谈中收集的听障生在课堂中使用语音识别技术的反馈,编制了多选问题用来调查语音识别技术在使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多选题选项百分比计算方法为: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百分数越高说明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越多。调查数据显示,听障生认为语音识别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主要问题有两个,其一是链接不稳定,造成老师说的话没有被及时转换成文字,有78.66%的学生认为语音识别技术在使用存在此问题;其二是一些教师对于语音识别技术的操作不熟练、缺乏经验,有45.85%的学生认为语音识别技术在使用中存在此问题。
除语音识别技术的成熟程度影响听障生接收信息外,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样影响信息接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46.25%的学生认为翻译的语序颠倒,与平时自己的语序不符造成理解困难;有9.49%的学生根本读不懂。
2.4 听障生关于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到课堂中的看法与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41.5%的学生认为在教学中使用语音识别技术会帮助学习,并起到很大作用;其中有45.45%的学生认为语音识别技术会帮助学习,但作用一般。
最后通过问卷多选题的形式收集了听障生对于进一步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建议,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通过演示文稿(PPT、投影)、口语、语音识别等多种方式授课(占83.4%);建立学科基本材料电子信息库,提高语音识别正确率(占77.47%);上课内容以网页、音频文件或者多媒体文件等多种形式保存在电脑里,可登录校园网查看(占64.43%);教师将上课PPT发送到公共邮箱中,供学生学习(占63.64%);教師学习相关语音识别技术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占59.29%);学校提供更多无障碍教室,配备语音识别技术(占59.29%)。
3 讨论
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语音识别技术在课堂应用中存在使用频率低、应用范围狭窄的现象,听障生对于课堂中使用该技术辅助教学的总体感受一般,说明听障生未切实体验到语音识别技术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的优势与有利性,这与该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时出现的问题有关。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语音识别技术在应用到课堂中存在连接不稳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低频词语或专业名词转换错误、英文识别错误的技术问题,其中连接不稳定是最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听障生无障碍教学还在发展初期,语音识别技术被应用到听障生课堂教学中不过也才十四年。语音识别技术还需不断发展,这需要研发人员不断努力,让听障学生切身体验到语音识别技术带来的教学便利,发挥语音识别技术最大的价值。同时要以积极地态度对待语音识别技术,不要因使用中设备不稳定、短时间内教学效果不明显而抵触学习、应用语音识别技术,特教老师应对语音识别技术应持正确积极的态度,积极实践,真正发挥语音识别技术的作用,为残疾人创设无障碍教学环境,对听障大学生教学进行新的探索。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院的听障生听力损伤多为一级,听力重度损伤,因此他们的学习更多依靠视知觉。这对听障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现代化的、高效的课堂教学。隋文婧(2009)在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中明确提出“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具备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以开展现代化的、高效的课堂教学”[2]。听障教师应主动学习、使用多媒体、语音识别等技术。在课堂中利用不同的形式,直观、清晰的呈现信息;在使用语音识别技术时,要规范发音、注意语速、避免口头语言、主动建立属于本课程的数据库,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同时学院也应提供给教师进修学习使用语音识别技术的机会,让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知识内容,自由选择、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听障学生更高效理解所学知识。
此外,听障生的语文能力也会影响使用语音识别技术教学的效果。杨飞燕的研究发现:听障生虽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但总体阅读理解能力属中等偏低水平,对文章内容缺乏整体意义上的把握,较难分析文章的主旨,在归纳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层次上存在问题[3]。在本研究为节约经费与时间,只调查了听障大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根据调查,28.85%的听障生高考语文成绩低于历年高考语文平均分,表明听障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整体略低于听力正常学生。由此推断听障生的语文能力略低于听力正常人。在语文能力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个体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必要技能,也是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重要渠道。步入大学,阅读能力更是直接影响到听障大学生的就业与回归主流社会。这就要求听障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后更要重视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多使用书面语言交流、写作。在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学习的同时,也为今后参加工作,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静.语音识别技术在高校听障生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
[2]隋文婧.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
[3]杨飞燕.听障高中生阅读能力现状调查及其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44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