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桂林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桂林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重要部署,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本文介绍了桂林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桂林市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问题;对策;广西桂林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1]。“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2]。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是发展现代化农业、深化农村改革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3-4]。为了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从2014年开始提出了现代特色农业“10+3”提升行动,桂林市结合自身的农业产业特色,提出了“7+3”提升行动。
  1    建设现状
  1.1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
  从2014年至今,桂林市获得认定的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共有974个,其中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有34个,市级48个,县级71个,乡级示范点226个,村级示范点595个。实现了特色产业乡镇全覆盖,现代特色农业“7+3”提升行动成效明显,成为全区首个水果业产值超百亿的地级市,推动了全市现代农业和脱贫攻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2    农业科技体系现状
  全市建立了市、县、乡(镇)三级推广体系,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有书屋的目标。目前,桂林市有自治区、市、县派贫困村科技特派员200多名,覆盖全市499个贫困村。有农业科研机构达10家,农业主导产业基本都有科研机构引领支撑,区域性农业科研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居广西领先地位。
  1.3    职业农民培训情况
  作为全市职业农民培训定点单位的广西桂林农业学校,近几年每年举办20多期培训班,每年培训职业农民达1 000多人。
  2    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数量发展快,产业“大而不强”,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目前,桂林市示范区认定的数量虽然达到900多个,但以分散经营模式为主。有些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是很明显,很难跟上以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适度规模种植和品种熟期结构配置调控能力低,抗市场风险弱。一是有些产业产品熟期相对集中,如葡萄产业有80%左右为中熟品种,早熟或晚熟品种数量偏少,产品上市相对集中,造成销售压力大,从而影响经济效益;二是产业适度规模种植把握不准,产业发展受市场杠杆调控明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导致部分农产品阶段性严重供过于求,增产不增收的状况时有发生。
  2.2    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产品“多而不优”,规模产业有待提质升级
  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大部分都已制定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桂林市也陆续制定了一些适合本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地方标准。但目前桂林市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还不高,产品“多而不优”,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体,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市场意识跟不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任重道远;二是许多农户只是凭借自己的管理经验和人力物力来管理生产,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是在有些通过认定的示范区,多农户组成的经营模式,生产过程中也未能按要求统一标准;三是量多而不优的现象困扰着产业的发展,桂林市的农产品以大路货销售为主,走高质量、精品销售线路的少,产品竞争力弱,品牌效应不明显,难以进入大流通领域,规模产业亟待提质升级。
  2.3    产学研结合差,科技支撑后劲不足
  受到当前科研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虽多,有科研院所、企业等,但与推广体系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第一线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及科技人员创新、服务企业的政策尚未完善,所得的科研成果很多束之高阁,导致一些适宜本地应用推广的新成果、新技术转化应用率低,一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
  2.4    农民整体科技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發展和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但农民是市场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市场意识等决定着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步伐。目前,桂林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不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们难以掌握和应用现代农业新技术,对信息接收与反馈能力差,很难及时把握市场动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使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布局和优化升级缺乏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    对策
  3.1    优化布局,促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向优势区集聚
  一是依据桂林市各地特色资源优势,由政府倡导、龙头企业示范、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各地要找准自身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引导和扶持企业、种养大户适度规模化生产,形成一村一品,达到村级有示范园、乡级有示范片、县级有示范带的目标,从而示范带动本区域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拓展农业生产功能,由单一的生产性农业向多功能农业转变,在适度规模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拓展农业功能,充分发挥自身农业资源、地理和人文优势,有条件的发展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2    整合资源,加大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补贴奖励与政策倾斜力度,为社会投资者创造有利的平台条件,以吸纳社会资金不断聚集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加大财政对示范区的支持力度,利用后盾单位联系贫困村精准扶贫的契机,充分发挥后盾单位在人力物力方面的优势,扶持示范区、示范片的建设。
  3.3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示范区提质升级
  农产品质量问题不但关系到产品的经济效益,更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随着我国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10月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将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根本,它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振兴乡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于2018年4月18日通过《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其中指出:深入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提升行动,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实施現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不断扩大示范区创建数量,推动示范区由核心区向拓展区、辐射区延伸,全覆盖广西区农、林、牧、渔业各类名特优新品种。桂林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重视本地的地方标准制定和推广工作,一是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调动农业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针对本区域有特色优势的农业产业,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出口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把适用于本地的先进实用技术和成熟管理规程集成、提升为地方的农业标准;二是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由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率先在示范区具体实施,以点及面,宣传、指导广大农户自觉应用农业标准;三是通过健全农业生产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生产源头追溯制度,强化农业标准应用监管力度,杜绝滥用化肥、农药和膨大素、催熟剂、性激素等现象。只有从农业生产过程严把质量关,才能促进示范区提质升级。
  3.4    加强农科教结合,发挥科技对示范区的支撑作用
  一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下,打破当前科研教育条块分割的格局,充分利用和整合科研教育资源,以科技创新、科技示范、科技服务为主线,围绕桂林市提出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7+3”提升行动,形成科研综合集成能力,攻克和集成当前桂林农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依据自治区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制定和完善桂林市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管理、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增加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人员服务农业产业的效率。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网络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3.5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农业生产者掌握农业生产技能,是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础。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国家农业部从2014年起,连续3年分三批次推介发布了65种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鉴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桂林市应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按照“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政府买单”的思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二要根据各乡镇的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需要,制定好培训实施计划。可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跟踪扶持、网络电视宣传、电话咨询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推广体系派出的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本地的“土专家”“田秀才”,发挥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的示范作用。形成“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格局,从而提升桂林市农民的科技素质。
  3.6    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示范区
  在完善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利用区域特色优势,拓展农业单一的生产功能,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可结合休闲农业、产业扶贫等主题,融入当地的民俗风情、人文历史、红色旅游等元素,打造一批有特色优势的农业产业乡村精品旅游带(区),形成“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养生”“特色农业+红色旅游”“特色农业+扶贫”等多元化发展,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郭晓鸣,张克俊,虞洪,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1):11-20.
  [2] 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2.
  [3] 何亚萍,蒋和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建议[J].世界农业,2017(5):187-193.
  [4] 屈婷婷,黄智,覃泽林,等.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4):186-1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51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