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省段木银耳栽培技术规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近年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方面对段木银耳进行多项技术改进试验,形成了一套新的栽培技术规程。本文介绍了河南省段木银耳栽培技术规程,包括场地环境与耳棚搭建、菌种制作、栽培管理、病虫杂菌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银耳;段木;栽培技术规程;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S567.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1-007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Xin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rried out technical improvement experiments for wooden cultivation of Tremella fuciformis Berk from increasing production and improving quality,and formed a set of new cultivation technique regulation. In this paper,the wooden cultivation technique regulation of Tremella fuciformis Berk in Henan Province was introduced,including site environment and shed construction,strain production,cultivation management,bacterial disease and insect pest prevention,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growers.
  Key words    Tremella fuciformis Berk;wooden;cultivation technique regulation;Henan Province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又称白木耳、雪耳,隶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异隔担子菌纲(Every basidiomycotina)银耳目(Tremellales)银耳科(Tremellaceae)银耳属(Trem-ella),子实体由数片至十几片纯白或乳白色胶质瓣组成,呈菊花形、牡丹形或绣球形,有“菌中之冠”的美称,为我国著名传统食药兼用真菌,含多种活性成分,能有效清除人体内自由基,诱导人体产生干扰素,提高免疫力,具有抗肿瘤、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的疗效[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银耳食用保健作用的认识,国内外段木银耳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市场前景看好。段木银耳品质基本等同于野生产品,含胶质多,易于炖烂,适合传统的吃法制成银耳羹,而代料产品质地脆硬,难于煮蒸成羹。因此,当前出口银耳产品主要是段木栽培产品,且售价高。
  段木银耳栽培在我国有两大主产区,一个是四川省通江县,另一个是豫南(多在信阳市浉河区一带)。该项技术已在豫南银耳产区全面推开,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河南省段木银耳栽培技术规程总结如下。
  1    场地环境及耳棚搭建
  1.1    栽培场地环境
  根据气候条件、地形地势,选择给排水方便及四周干净的坡度10°~30°北坡、东坡、西北坡山地作为栽培场地。林下栽培要求七阴三阳、通风条件好。地被有矮草的场地更好。
  1.2    耳棚搭建
  1.2.1    平地搭棚起架出耳。每棚2厢,每厢用2根圆竹沿棚纵向固定。圆竹离地70 cm,间距90 cm,固定在每4 m放1根的立柱上。其上横放一根长1.2 m的耳杆,再靠此横杆斜立5~6根耳杆,如此,直至排完一厢,2厢之间走道宽70 cm,棚两边走道宽50 cm。棚两侧高1.8 m,圆竹起拱,盖上薄膜,直盖到两侧,使两侧和两端可提起薄膜调节通风,棚顶加盖草帘或稻草遮荫[1]。
  1.2.2    坑道式耳棚起架岀耳。棚內地面下挖50 cm,挖出的湿土堆积于棚四周拍实,高50 cm,两侧每3 m挖一通风窗,起架盖膜后加盖草帘或稻草遮荫。
  1.2.3    林下搭棚起架岀耳。根据树的行距确定棚宽,棚架固定、盖膜后,上面覆盖1层遮阳网。
  1.2.4    室内起架岀耳。平房清理后可用作耳堂,起架出耳。平房两侧和两端应有门窗,安装薄膜或防虫网,以调节通风。   2    菌种制作
  2.1    纯菌种分离及交合母种制备
  选出耳整齐、展片好、朵型大、无杂菌的耳杆,于中部截取带有1个耳穴的木段作为分离样本,去掉皮层,将耳木劈成宽3 cm、厚2 cm的木块,其上有1个耳穴,在电热恒温箱内32 ℃干燥42 d香灰菌干燥致死,银耳菌存活[2]。将干燥处理后的样本,无菌操作,用利刀撬掉耳木一层,于无杂菌的撬面上,切取米粒大小的木粒,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25 ℃左右培养即可得银耳纯菌丝或芽孢。样本干燥处理前,于远离耳穴处切取木粒即可分离出香灰菌纯菌丝。2种经优选的纯菌丝交合即制成交合母种。
  2.2    原种培养基的接种
  取斜面交合母种,接入原种培养基。注意应使有银耳菌丝的一面向上,培养至有银耳白毛团、分泌棕色露珠,并产生银耳原基时备用。
  2.3    栽培种培养基的接种
  取培养好的适龄原种,无菌操作,剔除其表面银耳原基,将2种菌丝扒碎拌匀,即可采用立体接种法接种栽培种培养基,按1瓶扩接10~20袋栽培种料棒的比例接种,操作中要做到,拔出接种棒后,要将原种接满接种孔。接种后25 ℃培养12~20 d发菌透料,透料后45 d内使用。
  3    栽培管理
  3.1    栽培季节
  3月上旬至4月上旬气温稳定在8~10 ℃时接种,发菌管理60 d左右进棚起架出耳,可出耳2~3茬,7—9月结束,生产周期约6个月。
  3.2    树种及树龄选择
  选用壳斗科的麻栎、栓皮栎等硬杂木,树龄8~12年,胸径10 cm以上。
  3.3    砍树时期
  12月至翌年1月,即年前落叶后至年后萌动前。
  3.4    截段和架晒
  砍后平放10~15 d剔枝截段,每段长1.2 m。截段后,粗细分开,“井”字形起堆架晒20~25 d,翻堆2~3次。架晒至原重80%~85%、两端截面有微裂、段木含水量37%左右为宜。
  3.5    打穴
  台钻打穴。穴孔直径16~18 mm,深入木质部1 cm,行距4~5 cm,穴距8~10 cm。细棒穴距较粗棒略大。
  3.6    接种及用种量
  选用立体发菌法制出的栽培种,掰成长块接入穴孔,按压入穴密接,略有凸起,用木棰打平,不封口,裸露培养发菌。每根用种量150~200 g。
  3.7    发菌期管理
  2排顺码起堆盖膜发菌,堆高1 m,前15~20 d接纳太阳能将堆温升至25~30 ℃,促菌早生快发,占据穴孔优势,之后随着气温的回升,加强通风管理,棚温维持在25 ℃左右[2]。
  发菌前期10~15 d翻堆1次,中后期6~7 d翻堆1次。发菌期30 d左右适量喷水,以防温度升高致耳杆失水过多。
  3.8    出耳期管理
  耳棒两端截面菌丝由白变黑,接种60 d左右,且有10%以上的耳杆出耳时进棚起架催耳,以求出耳整齐。棚温控制在25~28 ℃之间,加强喷水管理,保持棒面、地面潮湿。耳芽发生后,要少量多次喷水,相对湿度75%~95%,保持耳片湿润。避免阳光直射,光照强度300~2 000 lx。加强通风管理[3]。
  4    病虫杂菌防治
  推行生态防治技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注意清洁耳棚,增加用种量,加强光、温、水、气的协调管理,为银耳生长发育提供最佳生态条件,以增强对多种病虫杂菌的抗性,实现食用菌的无农药栽培技术。
  4.1    截头碳团
  截头碳团又名黑疔菌,子座黑色,碳质,上部突起,多发生在耳木树皮缝中,受害耳棒材质变脆,造成银耳减产。
  防治方法:保持耳棚空气流通,防高温、高湿。
  4.2    绿色木霉
  绿色木霉是危害食用菌的主要杂菌,它能分泌毒素抑制銀耳和香灰菌菌丝生长,对段木银耳栽培危害极大。其菌丝生长迅速,开始为灰白色,继而产生孢子变成深绿色,表面湿润。开始多发生在耳棒树皮上,若条件适宜、高温、多湿,就会蔓延到子实体上,引起银耳腐烂,失去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清洁耳棚,通风降温、排湿,抑制其蔓延为害。
  4.3    食菌螨
  常见的有蒲螨、粉螨,其多在耳棚周围粪草等杂物中生存,转移到耳棚内为害银耳菌丝和子实体。
  防治方法:清洁耳棚周围环境,用猪牛骨粉炒熟诱杀。
  4.4    菇蚊
  菇蚊在耳棚近处的杂物中生存,成虫飞入耳棚产卵,很快孵化成幼虫为害银耳菌丝和子实体。
  防治方法:及早防治成虫。由于菇蚊是趋芳香性害虫,可在棚内挂2~3块喷过香水的白色棉布诱杀菇蚊成虫。
  4.5    菇蝇
  常见的有果蝇、粪蝇和扁足蝇,主要以幼虫为害银耳菌丝体、子实体,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以幼虫蛀食菌丝体,造成菌丝衰退或消失;蛀食子实体,造成子实体萎缩、腐烂。成虫还携带杂菌和线虫,传播病虫害,导致细菌感染,继而腐烂。
  防治方法:成虫具有趋光性,夜晚可用灯光诱杀。也可取一些烂果放入盘中,加入少量敌敌畏药液诱杀,或用一定比例的糖醋液诱杀。耳棚使用前要彻底杀虫和杀菌多次,采耳后清理干净残留耳基。
  4.6    红黏菌
  俗名红丝菌,多在闷气、湿热条件下发生,呈橘红色胶质状,密集分布在耳杆上。一旦发生这种杂菌,耳杆就很少出耳或不能出耳。
  防治方法:主要是栽培防治,掌握接种时耳木含水量适宜,有利于银耳菌种的快速吃入,接种后,培菌前期把堆温提高到30 ℃左右,并加强通风换气,避免湿热,以增强银耳菌种对杂菌的抗性[4]。
  5    采收与加工
  5.1    采收时机
  采收时掌握适宜的成熟度,待耳片充分展开,手捏整朵变得膨松有弹性时及时采收,不可偏迟,否则会使耳片起黏,生活力下降,对杂菌的抗性变差,就会有绿霉发生。
  5.2    采收方法
  采耳要在晴天。采收前停水1~2 d,待耳片失水干爽后采收。
  5.3    间歇养菌管理
  一茬耳完全采收后停水5~7 d,促使菌丝生长。
  5.4    加工
  采下的银耳剔除基部杂质后,及时加工制干。在制干过程中,耳基向下,单层摆放在竹箅上,以求耳片的膨松。若采取烘干法,要加强通风,温度尽快升至60 ℃,再逐渐降温至40 ℃,烘至水分含量≤15%。
  6    参考文献
  [1] 姚清华,颜孙安,陈美珍,等.古田银耳主栽品种基本营养分析与评价[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7):1896-1902.
  [2] 李巨,李长喜,王文成,等.豫南山区段木银耳栽培技术总结[J].食用菌,2014,36(3):41-42.
  [3] 王丽芬.银耳规模化规范化栽培新技术[J].中国食用菌,2015,34(3):86-87.
  [4] 张传华.高海拔地区夏季银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4):86-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734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