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野兔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新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介绍了野兔的分类分布和生物生态学特性,阐述了传统兔害防治新技术,并提出了兔害防治新技术——幼树干基嵌套螺纹塑管防兔啃技术,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一劳永逸、一维多效、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特点,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    野兔;分类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防治;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8-0122-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林业事业迎来一个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其突出表现是幼林面积大幅增加,荒山植被自然恢复较快,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以有效逆转,野兔、山鸡、鼢鼠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陡增。自2000年原国家林业局将野兔正式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后,为野兔种群的增长和扩大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护,过去可以任人猎杀的野兔遂即升格为“三有”野生动物[1],导致野兔种群的人为抑制作用明显削弱。然而,伴随社会进步和野兔种群增长,野兔的加害面积也在同步提升,尤其是对苗圃以及一至五年生新植幼林的危害最甚,个别地区甚至到了暴发成灾的田地。原国家林业局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國林业兔(鼠)害年均发生面积达930万hm2,有的地区单位面积野兔种群密度高达242只/km2,受害造林树种几乎无所不包,平均受害死亡率在50%左右,有的被啃死亡率甚至达到100%,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 亿元。在我国,除华东、华南外的几乎所有省区皆有兔啃害发生,尤以“三北”地区受害最重,对森林资源安全构成的威胁不可小觑。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野兔危害最重和发生范围(面积)最广的国家[1]。因此,针对兔害必须制定出可行的应对之策。
  1    野兔的分类分布和生物生态学特性
  1.1    分类与分布
  野兔是兔科(Leporidae)种类的总称,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兔形(啮齿)目。全世界现有野兔9属40种,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其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是兔属(Lepus),约22种,我国有9种。其中雪兔(Lepus timidus)、东北兔(Lepus mandshurid-us)、东北黑兔(Lepus melinus)、华南兔(Lepus sinensis)、草兔(Lepus capensis)和高原兔(Lepus oiostolus)等种属古北界,海南兔(Lepus hainanus)、云南兔(Lepus comus)和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属东洋界,海南兔、塔里木兔和东北黑兔为我国特有种,药用价值较大的有东北兔、草兔、高原兔和雪兔。
  草兔亦称沙漠野兔、海角野兔、布朗野兔、阿拉伯野兔,有的地方还称其为蒙古兔、跳猫、山跳子、欧兔等。在我国广泛分布于辽、吉、黑、蒙、晋、陕、宁、青、甘、新、冀、鲁、豫以及皖、苏、鄂等长江北部地区,黔和滇北、川东亦有分布。分布在辽西北地区的正是这种草兔(简称野兔,下同)。
  1.2    栖息环境
  野兔主要栖息于农田附近沟渠两岸的低洼地、树林、草甸、田野、灌草丛及林缘地带,主要活动时间在夜间,视觉、听觉都较发达。主要以树木(树皮、嫩枝、树苗)、杂草以及农作物和山野菜等为食,对苗圃中的大苗、造林地中的幼树和农作物危害较重。研究表明,但凡具备下述3个条件的地带(区),野兔数量就多,反之亦然。一是有能够藏身的环境,如乔木幼林、灌木林、长有矮树的荒滩地等。二是能够瞭望天敌,还不影响奔逃的地带。三是附近有水源且有食物的地区。与水相比,野兔的食物比较容易获取,特别是在晚秋和早春等枯水季节,水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另外,正值哺乳期的母兔,每天也需要饮用足量的水。因此,重度缺水地区野兔的种群数量一般都相对较少。
  1.3    野兔的生活习性
  野兔从来都没有绝对固定的栖息地。除了育仔期有简单而固定的巢穴之外,其他时段就皆属流浪生活,但其游荡活动的范围相对固定,不会轻易逃离其所栖息的地域(约3 km半径的范围)。春、夏季常在灌木(草)丛和茂密的幼林中生活;秋、冬季节草木凋零,野兔的藏身之处通常可能是一片土疙瘩、一丛灌草堆,或其他合宜的地方。野兔会用前爪挖一个较浅的小穴匿身,这种匿身小穴俗称“埯子”,长、宽分别约为30、20 cm,前端平浅,往后渐深,最末端深约10 cm,呈簸箕状。野兔匿伏时,通常只将身体下半部藏起来,背脊与地面持平或稍高,凭借其通体良好的保护色而隐身,觅食时离去或受惊后逃走,再藏时重挖,也有利用旧“埯”匿身的时候。
  野兔以生性机警著称,隐匿严密,视觉和听觉皆较灵聪,逃跑迅速,生殖能力强,尽管天敌较多,但仍能保持其种群长盛不衰。野兔营昼伏夜出生活,喜欢行走在“兔子道”(已经走过多次的固定兽径)上,民间“套兔子”利用的就是这一特性。自接近黄昏开始活动整夜不休,有时时至拂晓仍未回巢匿伏。在春季发情求偶追逐期,遇有白日阴天或下毛毛雨、路人稀少时,也有出来活动的情形[3-4]。平日只有在白天受到惊扰时,才会从匿身处突然出逃,但立即又回到它认为安全的地方挖“埯”匿身。野兔挖“埯”速度极快,通常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野兔的嗅觉非常灵敏,繁殖季节凭借出色的嗅觉追逐求偶。另外,野兔会将鼻子上的腺体分泌物不时涂到树干或枝杈上,或用肛门处的臭腺分泌物至地面上,依此作为地理(点)标志,进而凭借分泌物的味道辨识前路。野兔属杂食性动物,食物种类依栖境条件而定,主要啃食树苗(幼树)、幼嫩枝叶、树皮、灌草及各种农作物等。一般喜食乔灌木的叶片、嫩草和野菜;冬季和早春以啃食树木枝条和幼树皮、吃草根为主,偶吃地衣,在种群数量过大时,常对林业造成严重危害。生活在果园、农田附近的野兔,会啃食果树基部树干、盗食蔬菜,尤其喜食萝卜和春季新出土的豆苗,常成片啃食,危害尤甚。   在生殖方面,雄兔的发情时节一般从12月开始,但繁殖季出现早晚要看雌兔的发情状况。交配时通常是多只雄兔竞相追逐1只雌兔,求偶竞争场面惨烈,彼此间或用后腿蹬踹,或用嘴撕咬,或用爪抓挠。哺乳期亦可交配。雌兔大都在灌草中和坟堆旁产仔,有时也会利用其他动物的巢(洞)穴产仔。临时产窝先铺好杂草,咬下腹毛铺在草上,然后才在其上产仔。刚出生的幼兔便有毛,眼睁开,可以自由活动。野兔每年产仔3~4胎,早春2月即会有母兔怀胎。妊娠期一般为45~48 d。2—3月每胎产仔2~3只,4—5月每胎产仔4~5只,6—7月每胎产仔5~7只,产仔数量之所以随月份递增,是因为与食料丰富度及气温渐暖有关。春、夏季遇有干旱出现(此为辽西北地区之常态),幼仔成活率会更高,秋后野兔的数量亦会随之骤增,反之亦然。一般情况下,扣除死亡率,单只母兔平均1年可增殖6~9只幼兔。野兔寿命平均为8~10年。
  野兔有较厚的皮毛御寒,故能营露天生活。野兔通常在4月和10月分别换毛1次,夏季背部和臀部毛色接近,以短针毛居多,进入冬季则软绒毛增多,而体侧尚有长针毛外露于毛被之外。野兔有发达强壮的后肢,可持续奔跑1~2 km,进而成功逃避天敌追杀。当遇有天敌追杀时,野兔的逃跑避险对策为快速奔跑和戛然停止间歇出现,路线曲折。其足动特点表现为2个前足前后排列呈交错状,两后足对称平行。不论奔跑抑或跳跃,野兔皆保持着一种基本姿势,即将后腿伸至前腿之前,利用其强劲的后腿蹬力让身体跳跃得既高且远。
  观察发现,野兔有2種不同的粪便:一种不属于正常的粪便,叫作胃囊,是一种由黏膜所包裹着的小圆球状潮湿的软粪,由盲肠排出;另一种则为正常粪便,呈规则的圆球状(排泄后不再吃下去)。化验结果表明,上述胃囊(软粪)中有着含量比正常粪便高出4~5倍的VB ,因而该粪便排出体外后,可立马被野兔食(吞)入。正是由于野兔具备这种特别的再消化功能,才让它能在长时间吃不到食物的恶劣环境下保障实现生存这一关键要务。
  2    传统兔害防治技术
  针对兔啃灾害,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林技人员先后研发出不少防治措施[2],诸如涂刷专用防兔啃剂或涂白剂加辣椒粉、收集家兔屎尿加水调成糊刷树干、用动物油(或腥臭物)附加粘着剂刷树干、撒施趋避剂(一闻避、闻必逃等)、涂放趋避物(动物血或骨胶溶剂、羊油与煤油或机油混合物等)、混交诱饵树或种植替代物(苜蓿或其他牧草)、挖坑穴防治或适度深栽(下陷20~30 cm深)、采用大规格苗木(三年生以上)造林、树干缠绕玻璃丝袋和废旧报纸以及硬塑料等、创造条件招引小型食肉动物(猫头鹰、老鹰、隼、雕、蛇、黄鼬、豹猫、狐狸等)、埋土堆法、在兔子道上设置铁丝套或拉网套(面积较大时)、用兔笼加诱饵(胡萝卜或苹果)诱捕、柳条筐罩笼法、用电瓶连线电击(果园常用)、在严格监管下的限制性捕杀、投放肉毒梭菌毒素或雌激素以及不育剂灭兔、利用病原微生物(细菌或病毒)杀兔、调控型林木保护器(GM-型和SM-型系列)的应用等。此外,也有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猪皮+氢氧化钠+硫磺+石灰+柴油)等。实践证明,上述应急措施很有必要且有一定成效,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生态调控法、生物防治法、保护趋避法、物理灭杀法、化学防治法、封套保护法和空间阻隔保护法[3-4]。
  3    幼树干基嵌套螺纹塑管防兔啃技术
  幼树干基嵌套螺纹塑管防兔啃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从原理上来说,此技术是一种物理保护法,但它同时满足了“操作简便、一劳永逸、一维多效、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综合条件要求。在兔啃高度调查基础上,确定最低限度的套管长度。进行单树种局地试验(含诸方法间的对比)和多树种跨地区试验,边试验边推广,及时总结经验,提炼最佳操作技法。借助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进行大面积应用。在试验和推广过程中发现,此法除对防兔啃有可靠效果外,还兼具防日灼、防冻害、防虫害、防病害、防牲畜危害、抗旱保水促活等多重功用,极具推广价值。此外,要对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提请专家鉴(认)定,以期为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4    参考文献
  [1] 任明正.当前林地鼠(兔)害等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及其对策[J].陕西林业,2006(4):36-37.
  [2] 白英琴.野兔生活习性及对幼林地危害情况调查和防治建议[J].林业科技,2014,31(8):142-143.
  [3] 赵珊.新造林地野兔危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成效初探[J].科技与创新,2014(8):152-153.
  [4] 雷发梅.野兔生活习性及对幼林地危害情况和防治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10(4):5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5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