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述清

  摘  要: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的衔接,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在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实现平稳过渡,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构建、专业技能的系统养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对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衔接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的衔接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有效提升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  自动化专业  教育体系  有效衔接
  1  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衔接问题
  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的衔接,对于推动中高职教育呈现出层次感、强化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关联、推动中高职教育成效的协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制约教育体系得以有效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在此方面,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学目标呈现出重复或者断档现象,其中,教学目标的重复会导致中高职教育资源产生浪费,而教学目标的断档则会导致中高职教育工作产生脱节并难以实现良好对接;其次,教育内容难以实现有效衔接。教育目标的脱节会导致课程标准的脱节,而课程标准的脱节则会制约教学内容的衔接,这种现象的存在,对自动化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养成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再次,教学实施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即在中高职教师欠缺沟通的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等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导致了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之后必须重新适应新的教学节凑;最后,教学评价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即中高职院校无论是在专业评价指标还是专业评价方式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这导致了中职院校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欠缺参考性。
  2  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的衔接策略
  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的衔接,需要在确保中高职院校保持各自特色和独立性的基础上,推动中高职院系在专业教育目标、专业教育内容、专业课程实施以及专业评价体系方面呈现出紧密关联,从而为中高职育人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教育目标的衔接
  无论是中职院校自动化专业还是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都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也正是因为如此,中高职院校自動化专业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重复。然而,中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教育目标的衔接,虽然要求中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教育目标呈现出较强的联系性,但是却需要避免二者出现重复或者断档的现象,而需要在确保方向一致的基础上,呈现出层次性与递进性的特征。具体而言,中高职院校可以将自动化专业教育目标分为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教育3个层面。从专业知识教育来看,中职院校需要确保学生对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做出了解,而高职院校则需要拓展知识教育内容并深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从专业能力培养来看,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所开展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都需要围绕知识教育内容来开展,与此同时,中职院校专业能力培养需要确保学生能“会”,而高职院校专业能力培养则需要确保学生可以“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中职院校学生需要初步具备依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解决学习、生活问题以及与自身未来工作相关的实践问题的能力,而高职院校学生则需要更为了解自身工作岗位对自身岗位胜任能力所提出的要求,并逐渐推动自身综合素养与岗位要求实现对接。由此可见,在推动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目标实现衔接的过程中,二者既需要呈现出一致性的方向,又需要具备一定的差异。另外,从长远来看,我国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成立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研究委员会等部门,在对自动化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做出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层面对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目标做出规划,从而确保二者能够实现方向一致、上下贯通与有序过渡。
  2.2 教育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实现良好衔接的关键与核心,而明确中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标准,则能够为教育内容的衔接提供必要依据。围绕这一需求,我国教育部门有必要以推动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的衔接为出发点,对既有的中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标准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中高职院校需要围绕自动化专业课程标准合理选择课程教材。当然,中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以及专业定位,开展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从而既能够确保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内容实现良好衔接,又能够促使中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教育内容更具特色。相对于传统的中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标准而言,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下的自动化课程标准需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中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标准需要具备不断档、无重复、不倒灌、无交叉的特征,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适应中高职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进而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课程标准需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呈现出适应性,这决定了中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标准需要呈现出递进性与螺旋式的特征,从而确保教育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量以及知识难度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最后,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课程标准需要呈现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征,当然,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无论是理论教育内容的设置还是实践教育内容的设置都有必要呈现出层次性,从而确保中高职院校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地运用并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中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都需要根据教育实践效果进行动态化的调整,从而为二者衔接奠定良好基础,并为课程构建衔接以及评价体系的衔接提供良好保障。
  2.3 课程实施的衔接
  在课程实施方面,中高职院校都需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以及教学模式的合理选取。在教学资源的开发方面,中高职院校不仅需要特别关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而且需要重视为中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沟通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与多元化的渠道,而在教学模式的选取方面,中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需要敢于突破传统育人模式,推动自动化课程教育教学呈现出创新性的特征。具体而言,从教师队伍培训与交流来看,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中高职院校育人质量的提高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中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交流与互动,则是确保中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在各个层面都实现良好衔接的有效路径。为此,我国教育部门有必要引导中高职院校共建教师培训与教师交流平台,确保教师队伍能够对自动化专业领域中的前沿理论、发展趋势等做出深入、准确的把握,同时依托中高职教师沟通研讨,确保中高职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对方所具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从而通过更好地进行协同配合为教育体系的衔接提供保障;从教学模式的变革来看,高职院校生源不仅包括中职院校学生,也包括普通高中学生,而为了能够实现中高职自动化教学体系的良好衔接,在高职教育阶段有必要实施分层教学与免学机制,即根据生源差异划分教学层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层次选择具有差异性的教学内容、明确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等。与此同时,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接触过较多的自动化专业知识,也存在对自动化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较为深入的情况,因此,当学生认为自己对即将开展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熟练度时,则可以申请测试并在测试合格之后获得免学资格,从而促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于自身未掌握的知识以及专业实践技能当中,在节约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4 评价体系的衔接
  在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对接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对接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水平,从而为教育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中高职院校都需要重视推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并在评价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需求的尊重。具体而言,中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评价工作不仅应当包括笔试,而且需要重视实践考试、关注学生入场表现。与此同时,评价工作需要重视学生参与,使用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等方式开展评价工作,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另外,无论是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有必要引入“以证代评”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中高职院校也需要避免产生唯证书论的错误倾向,从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以尝试将中职院校自动化专业考评结果作为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重要依据,这种尝试能够有效引导中职院校了解高职院校育人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专业建设以及考评工作,进而为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对中职院校考核结果的认同度,教育部门有必要引导高职院校参与到中职院校评价体系的建设当中,从而为中高职考评衔接提供良好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对于提升中高职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无论是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实施和评价体系方面,中高职自动化专业教育体系的衔接都面临着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为此,中高职院校需要共同努力,针对职业二者实现有效衔接的因素探索优化路径,从而为二者有效銜接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 金捷.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19(24):235.
  [2] 王涌泉,敖文岭.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科技资讯,2019,17(11):218,220.
  [3] 曾繁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以正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7):297-298.
  [4] 谢锡锋.基于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与实践——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6):46-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4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