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经部门不仅要承担着传统的农经工作,而且要承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指导等重点任务。农经人员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五大员”,即政策宣传员、财务管理员、纠纷调解员、新型经营主体辅导员及农村改革指导员。和县作为农业县,基层农经人员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日益凸显,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当下县里农经人员少,业务不强。如,目前全县从事农经人员30人,镇级26人(除村帐镇管的资金会计7人外,实有19人)、县级4人(实际在编在岗3人,另一人从农委借调)。导致从事农经工作人员少、在岗人员工作有心无力,只能敷衍了事。
近些年来,在基层从事农经工作的同志,吃了很多苦头,更看不到什么盼头,导致年龄轻、能力强的农经人才流失严重。(如石杨镇农经站两人分别被镇财政所、县审计局挖走,县级农经站一人调入到工作环境好、部门位置重的国土资源局),出现人员老化、队伍业务不专,特别是懂会计、晓政策、会电脑、写材料的人紧缺,全县从事农经财务管理的代帐会计有会计证的只有,村资金会计多数是由财政所人代替,香泉镇农经只有站长一人,已严重影响到农经各项工作的开展。
2、农经机构弱化,工作不畅。县级农经机构规格低,人员少。目前,县农村经营管理总站不但没有升级,反而在2012年事业单位机构调整中降为股级事业单位,机构被弱化,而当涂设立农经局,副科级建制。另外,农经工作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且属于生产关系范畴,需与多方协调沟通,但因机构规格低,工作起来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工作不畅。
3、农经事务繁杂、机制不顺。在实际中,农经人员“三权”归镇政府,俗话说:端谁碗,归谁管,故一切都要服从于当地政府调遣。诸如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秸秆综禁、扶贫等。如乌江镇农经站长被政府分配到石山村任职扶贫工作队长,常年驻村扶贫,直接影响农经工作的开展,同时也难以让基层农经人员专心从事农经工作。常出现农经自身业务还没完成,又被安排做其他事情,造成农经人员终日忙忙碌碌,无所适从。调查中听到有人长吁感慨:“头都晕了,不知道自己整天在忙些什么”。
4、农经体系缺乏激励机制。目前,农经工作考核评比较单一,体现不出先进与业绩,对农经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工作者、创新工作几乎不表彰奖励,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人员积极性不高。农经人员工资待遇也要比农技人员少拿8%浮动工资。综治信访部门有信访津贴,而农经人员也承担农民负担,土地纠纷信访和调解工作,却得不到信访津贴。究其原因,是基层领导对农经管理认知上有偏差。农经管理机构肩负着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重任,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事关农村改革、发展与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但一些乡镇领导仅把经管工作看作是一项纯业务性的工作,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对存在的困难问题不愿过问,人员与设备设施配备不到位,没有工作经费,队伍不稳定,缺少撑腰鼓劲,使经管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工作顺利开展。
二、几点建议
1、强化机构,充实力量。县农委会同编办、财政等部门成立联合调研组,深入基层组织开展调研,专题就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问询摸底查实情。建议县级农经机构应升格;将县农村经营管理总站升格为副科级,分年度落实7个编制人员到位;每乡镇应参照天长市等地做法,按每1万人配备1名农经员,保证每镇有3-5名专职农经人员;县乡应通过招录,補充新人员,县级应注重并及时从基层遴选有多年农经工作经验、熟悉农村财务等业务的农经员,以便更好指导全县农经工作开展。
2、注重培训,提高待遇。农经工作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应层层开展培训,特别是要争取省市支持,应安排专项培训项目,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载体,落实培训经费。关心和提高农经人员待遇,使农经人员与农技人员及其他部门人员待遇相对保持平衡,让农经人员能够体面生活,安心工作。
3、相关单位需要明确职责,发挥职能。根据基层农经行政管理职能体系分类,进一步明确机构归属政府职责的行政性质,确定基层农经站行政执法、监管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好农经人员农村集体经济守护人,农民合法权益维护人,农业经济发展调研人,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辅导员和农村改革,农民增收指导员作用。建议县编办、县农委联合研究出台新时期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配套性文件之一。
4、加强保障,加大投入。建立全县统一的农经管理体制,在基层政府独立设站,在做到“四有”有牌子、有公章、有编制、有办公场所基础上,要有经费保障。县农委、镇政府要分配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打通优秀人员进入镇领导班子和上调县农委渠道。加大对各地农经机构、人员配备、工作经费落实情况的督查。
(作者单位:238200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农业农村局农经总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6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