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农业发展新形势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新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的发展目标仍需要未来10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本世纪中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将建成现代化并构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这一新时代目标,我国必须更加重视三农的发展问题,尤其要重视农业发展新形势下的农村区域经济经济建设问题。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必须始终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要位以保证农业的发展,并为工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稳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切实提高区域经济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并增加农民收入是落实农业发展新形势下解决该问题的应有之义。因此,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稳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才能进一步实现新时代的发展目标。
  一、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分析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在未来十年,我们的经济结构是否健康关系到我们的国民经济能否稳定发展和我们的国家能否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农业发展实力的高低。如果我国的农业基础足够牢固,我国经济的健康结构调整是可以保证。同时农业也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突出,因此,只有在确保农业和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协调一致时才能确保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反之,则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会阻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促进区域协调。在区域经济方面,国家提高了经济协调发展意识并高度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为进一步促进农村潜力的全面发展,国家采取了在减少区域之间的差距并制定协调发展措施。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地区,国家为克服不利因素和改善农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努力,通过采取措施促进了农村地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并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关要求。
  2、加强农村发展的整体力量。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农村发展是农村力量的最佳体现,通过加强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基础综合实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把农村的区域经济放在首位,并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就我国农村的长期发展而言,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式,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成果转化并取得更好的精准扶贫效果。
  3、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依靠经济发展的力量,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整体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格局,有利于全面提升社会进步发展潜力,有利于弱化经济发展落差矛盾,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前进动力。
  三、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1、整体发展思路
  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西北地区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相当落后的区域。对于西部偏远地区来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东部发达地区定点支援西部计划的实施,以及精准扶贫方案的推动,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为全面推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战役装填了稳定器,并进一步建成小康社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奏响了胜利的号角。
  2、各具特征
  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并不相同,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存在差别。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的农村经济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我国北部地区,山地作物的比例较高,林业等也很发达。虽然种植业在南部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渔业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优势。由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不同区域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各具特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个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都需要实践证明。
  3、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经济发展必然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当地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在我国许多地区,为进一步增加農业收入,提升农业增收效益而大量使用杀虫剂和化肥,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但却无视生态平衡的竭泽而渔增收方式,既不科学合理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有关要求,更不利于新农村地区的建设和维护农村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利益。根据我国现行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环保理念。因此,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不应被忽视,而是应该将绿色经济理念摆在首位,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并在这种平衡中寻求绿色GDP的发展与进步。
  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策
  1、农业平台建设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部门的迅速发展。因此,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有利条件,为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农业平台的建设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提供科学的、环保的指导。事实证明,农业平台的建设作用是非常积极的,通过建立农业平台和传播农业信息,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户对农业信息的理解和农业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2、改革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制定农村发展战略优化政策,改革农业发展思路和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但在农业发展新形势下,我国仍需要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化改革,以便充分利用现有区域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切实深化农村经济协调运转。诸如我国的南部地区,除了发展单一农业经济之外,还可以加强水产养殖和适当发展林果业等多方位发展模式。此外,还可以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并相应建立农副产品对口生产销售企业,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生产效益并最终促进农村整体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3、加强环境问题的治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没有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的效益就会减少,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的平稳运行和发展。因此,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时,必须特别注意保护环境和防治污染。在这项工作中,区域政府应在加强管理和指导方面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此外,应当提高农户对环境保护问题重要性的意识,通过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区域人群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从而实现提高环境效益的同时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双赢的格局。
  4、科学技术的运用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效率方面可以发挥传统农业无法达到的效果和作用。因此,在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势在必行。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中,政府应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支持,合理引导农户利用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播农业科学技术,首先需要在技术上进行更多的投资,其次需要指派专家来帮助他们了解专门的农业技术,并学习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充分将互联网+农业等技术嫁接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领域,多向拓展农业发展模式与农村发展思路,积极利用互联网直播平台等网络架构,宣传区域经济特色并增进区域经济收益以提高区域特色经济点击量。
  五、关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的思考
  1、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背景及发展现状
  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国家于2001年在大学开设了农村地区发展的相关专业。旨在通过专业学科的设置,培养一批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发展、农业科研、农业推广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进而确保我国在农业农村经济方面的人才基因库建设的有序运行,并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加快农村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我国在人才培训方面必须遵循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意识。分析市场形势并找出发展优势和弱点,从而激发发展能动性并积极借鉴优秀文化,从而不断改善我国经济发展弱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期完成农村地区的区域经济建设。
  3、加强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农村经济发展专业人才是农村经济建设的有生力量,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开发、区域部门协调联动的相关知识。此外,不仅理论知识及其人力资本的投入,更重要的则是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要具有意义。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对实际经济生产活动有更多更好指导作用和意义。实践能力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实踐能力既包括认识该地区的能力、同时也包含了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以及在社会中生活的能力。狭义的实践能力仅指改变自然的简单能力。从上述表达中不难看出,农村经济发展专业人员不仅需要培养具有扎实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和农村农业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且对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员的培训应集中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生产技能和开发专业实践技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农业发展实力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大的突破与成就。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那么要使我国经济达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经济。只有充分协调完善好农村区域经济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民收入的增加,并进一步发挥好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在当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更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安全,进一步确保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要求我国注重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能为我国农村地区的区域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才能维护农村地区的稳定,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作者单位:017400内蒙古鼎大教育有限公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6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