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利用问卷调查探讨学生眼中英国人的形象以及这种文化定势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对定势建立一个更为客观清晰的认知,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定势;文化偏见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79
  文化定势最初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Lippman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现在普遍用来指某一群体成员对于另一个群体成员的简单化、一般化的态度和看法。作为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文化定势能够帮助人们迅速了解异族文化。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我校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英国人的文化定势》和《文化定势的相关因素及影响》两个调查,真实再现学生对于英国人的文化定势及其成因、影响等,反思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文化认知。我们还结合随机抽取的数名学生进行半结构性访谈。最后,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2 结果分析
  2.1 学生对于英国人的文化定势
  两份问卷都是发放107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第一份问卷是针对学生心目中英国人的形象展开。我们列出了英国人特点描述的20个词条,包括10个褒义词汇,4个中性词汇以及6个贬义词汇。采取李克特量表的方式,让大家判断是否认同这些词语能够反映英国人的特征。通过统计,我们发现排在前面的14项都是褒义和中性词汇,例如注重衣品、注重礼仪等,而贬义词汇都排在后面,例如高傲、顽固等。可见,被试对于英国人的普遍印象为积极正面的。
  2.2 文化定势来源、交际预期与影响
  调查问卷二是针对文化定势的来源、影响等进行的调研。
  2.2.1 文化定势的来源
  问题1-5是关于文化定势来源的调查,每个问题有三个选项,调查来源占比情况。问题6则调查学生是否会质疑和反思不同来源定势的真实性。
  调查显示,仅有2.8%的学生认为一大部分认识来源于亲身经历;而68.22%人则认为自己对于英国人的认识不是从同英国人的交往中得来;28.97%的同学认为只有一小部分定势形成来自亲身经历。而对于大众媒体这一来源,69.16%的学生认为自己大部分对于英国人的认识来自大众媒体;28.04%认为小部分来自媒体。34.5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大部分定势从书籍和课堂得来,56.07%的学生认为书本和课堂的知识占一小部分。至于父母亲朋的影响,71.0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认识不是来源于此。除了这几个主要的渠道,69.16%的学生认为还有一小部分源自其他途径。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英国人文化定势的来源于大众媒体、书本和课堂,其他渠道也占一小部分。
  对于自己是否会质疑定势真实性的问题,有39.25%的学生选择 “会”质疑,而54.21%的学生则选择“可能会”质疑,6.54%的学生选择根本“不会”质疑。可见,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不同来源的定势持批判性的态度。鉴于定势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在接受定势的描述之前就应该持怀疑态度。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2.2.2 文化定势与交际预期
  问题7-20就是为了调查学生的文化定势与交际预期的关系。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英国人有较为明确的印象,仅有9.35%的学生在提到英国人这一群体时脑海中没有既定的形象。67.29%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普通英国人应该符合这个形象。55.14%的被试表示当自身经历与文化定势相左时,会感到很惊讶。可见,我们一旦通过各种来源形成文化定势,它便不太会改变。而且,人们倾向于以普遍特征代替个体特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英国人的印象是积极正面的,仅有1.87%的被试不这么认为。
  问题11-14主要考察文化定势与文化认知的关系。问题11和14显示,只有13.08%不认同文化定势会促进跨文化交际。当被问到如果交际的对方不符合自己已形成的定势时,45.79%的被試选择可能不会忽略群体特征,而且67.29%和28.04%会认为这样的英国人“是”或者很“可能”只是个特例。13题主要考察外群体同质性效应。22.43%和53.27%的被试感受到英国人作为外群体不像我们本群体成员那样多变,个性鲜明。这可能源自被试和英国人接触较少,而没有发现英国人群体中个体的多样性。
  由此可见,定势影响着人们对于外群体成员的认知。应用定势可以增加交际的自信,但是容易让人忽视个体的差异性。而且定势比较稳定,当遇到不符合定势的个体时,人们情愿把他当成是特例,而保留之前的认知。试想,如若人们之前的认知就存在偏差,这将有可能导致人们错失打破、重建定势的机会。尤其是当我们考虑到问题6,只有39.25%的被试会质疑通过间接手段建立的认知的合理性,这个问题就更加严峻。不论是定势的构建还是应用,大多数人都没有秉承批判、反思的态度,这无疑为错误定势的建立和保持产生了不良影响。
  问题15-18主要考察文化定势对于交际预期的影响。15-16题显示54.21%的被试认为会结合形成的定势在交际中对对方的行为进行预测,57.94%的被试会用已知的文化规约约束自身的言语和行为。17题进一步显示出一半以上(50.47%)被试习惯在已有定势的基础上,对交际行为进行预测。当在实际交际中,对方的行为与自己做出的预测一致时,52.34%的被试明确表示定势会得到加强。
  由此可见,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会不自觉地应用定势,对对方的行为进行相应的预测,并规约自己的言行。   问题19-20主要调查当交际结果与预测不一致时人们的反应。在被问到与英国人的实际交往当中,如果对方的行为与预期不一致时,64.49%的被试会将这种不一致归因于该英国人的个人因素,61.6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推翻以往的认知。
  2.2.3 文化定势的影响
  很多学者担忧文化定势会导致文化偏见甚至歧视。问题21-24考查积极定势的影响;25-27考查消极定势的影响。
  数据显示,基本上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被试认为积极的文化定势“会”(43.93%)或者 “可能会”(54.21%)让跨文化交际更顺畅,“会”(47.66%)让人想要去了解这个群体,也“会”(55.14%)在人们选择留学国家时起到关键作用。在被问到现实的交际与人们之前的积极定势相悖时,人们也倾向于为对方寻找合适的理由,而不至于转向建立消极的定势,而只有13.08%的人不会这么做。
  针对消极的文化定势,仅有28.04%的被试表示不会受到其负面影响或阻碍与英国人的交流;仅有28.97%的被试认为负面的印象不会让自己对于身边的英国人产生偏见或者负面态度;43.93%的人认为这种消极的定势不会发展为歧视甚至是更加严重的伤害行为。在后来的访谈中,我们得知,之所以文化偏见比文化歧视更加普遍是因为被试认为歧视所带有的感情色彩太濃。英国人在被试中普遍印象较好,且人们印象中的英国人也很友好。况且,中国人普遍善良、含蓄的性格让人很难在没有严重利害冲突的情况下,对有消极文化定势的一方做出歧视甚至是更加具有伤害性的行为。由此可见,消极负面的文化定势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跨文化交际,甚至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文化偏见。
  3 启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对于英国人的印象基本是积极正面的。学生对于英国人文化定势的来源主要是依赖大众媒体、书本和课堂,其他渠道也占一小部分。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接受不同来源形成的定势,并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自觉地应用定势,对对方的行为进行预测,并约束自己的言行。文化定势比较稳定。当遇到不符合定势的个体时,人们情愿把他当成是特例,而保留之前的认知。积极的文化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交际更加顺畅,而消极负面的文化定势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跨文化交际,甚至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文化偏见。
  随着中国各方面国力的提升,中国将会更加广泛地加入到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中。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文化定势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针对英语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外语教学说到底是文化的教学。因此单纯教授语言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教师应该把深层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之中。鼓励学生阅读权威的材料,如英语报纸、杂志、影视作品等了解真实的西方文化,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人生观等深层文化内涵。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看待文化定势。文化定势是一个中性词,有其积极和消极影响。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它有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助于我们快速适应环境。但是,它也不免有其消极的影响。要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既要寻求文化的共性,持包容态度,也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要避免文化偏见或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同一文化中的个体有共性,也必然存在差异性,因此要鼓励学生全面、动态、客观地看待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Lippmann, W. Public Opinion [M]. New York: Macmillan, 1922.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王娜.英语专业学生文化定势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08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