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历史维度与文化自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行的国际汉语教育跨文化交际教学,以空间维度教学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使学习者的思维固化。应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适当引入历史维度,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编年史,以帮助学习者以纵向的历史眼光置身于跨文化交际情境中,梳理其脉络,洞悉其发展,从而更好地建立文化自觉,达到“美美与共”的跨文化交际境界。
关键词:历史维度 跨文化交际 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4-0126-02
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发展趋向。”国际汉语教师是与他者文化交往互动中的一线工作者,文化自觉是其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就必须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明白文化的来历和形成过程,在国际汉语教育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当中引入历史维度,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编年史。
一、历史维度的跨文化交际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中将各种跨文化交际过程分为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价值观等若干方面,并且认为,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在于价值观。从以上几个方面考察,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引入历史维度。
首先,以语言交际为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招呼语、称赞与回应等,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例如,中国人的称谓中通常体现了长幼尊卑的顺序和卑己尊人的传统,但新兴的年轻化社群则遵循另一套规则。中国著名互联网公司腾讯就有着独特的称谓文化。从创业的第一天起,腾讯公司里面每一个人不分上下级,彼此以英文名相称呼,马化腾在公司叫 Pony,在公司的日常交流中代替真名,弱化了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体现了新兴互联网公司的国际化文化特色。从这些称谓的运用可见,当下的中国不仅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也有不拘一格、追求平等与活力的新兴文化。对于称赞的反应也是如此。过去,中国人面对称赞习惯于自谦乃至自贬,但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更倾向于落落大方地说一声“谢谢”,这种对于称赞的反应变化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其次,非语言交际同样需要放在历史维度上考察。以体态语言为例,见面时行的见面礼就是一种具备强社会规约力的无声语言,蕴含了诸多信息,东西方极为不同,甚至因此而引发历史事件。英国人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八十寿辰之际,英国派使节马戛尔尼前来贺寿,马戛尔尼被要求按照中国的礼俗行跪拜礼,他最初不答应,后來有条件地答应了,但清政府不接受他的条件,第一次中英之间的交涉竟因此而告失败。文化与历史动力的关系,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型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在社会交往中,送礼亦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各个不同的民族均有送礼禁忌,但这种禁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沿革而变迁。因“钟”之音谐“终”, 有不详之意,故中国人送礼常常避讳送钟。然而,这种风俗并非始于“钟”传入中国之时。事实上,我国清代以前一直以圭表、日晷、漏壶计时。“钟”进入中国的过程大体如程裕祯在《中国文化要略》中所述,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于 1582年来华,1601年,利玛窦等人抵达北京,朝见明神宗,献上天主经像、自鸣钟、万国图及西洋琴等礼物,获准在宣武门内居住传教。
在中外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价值观的变化颇耐人寻味,体现出跨文化交际过程里中国价值观的影响力。中国人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以儒释道为底色,在此基础上长期尊崇儒家思想,相对而言,“放浪形骸“的道家思想显得较为弱势。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唐代诗僧寒山在中国国内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直到1970年代美国的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寒山的名字才“墙里开花墙外香”,在中西方思想交流的过程中迸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在中国人看来,寒山与拾得是合和之神;对于投身“旧金山文化复兴运动”的嬉皮士来说,寒山则是“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的精神偶像。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和艾伦·金斯伯格等都深受寒山的影响,既隐逸又不乏入世情怀。同一个寒山,在海内外所代表的精神形象却是截然相反的。在跨文化交际的思想内核上,“寒山“这个人名的内涵获得了一种意义协商的空间,这是中国传统中的非主流文化和美国文化的现代相遇。
因此,就东西方价值观的互动影响而言,乐黛云先生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感到沮丧和绝望。在彼时,人们最需要通过‘他者’,创造一个‘非我’来发泄不满和寄托希望。富于创见的作家和思想家总是要探寻存在于自己已知领域之外的异域,而中国正是作为这样一个极富魅力的‘异域’而被探索的”。(乐黛云,2004)
二、历史维度引入教学
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中,将历史维度引入国际汉语教育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是用实证主义的态度和动态的观念来看待跨文化交际,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际汉语教育起到帮助作用:
首先,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历史维度的使用可以与空间维度的比较教学互补、互证,帮助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形成更好的历史理解和评价,形成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当下跨文化交际教学所呈现的各种跨文化交际现象,其实是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历史积淀构成的,从时间维度细察中外跨文化交际史,既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更能感受到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其次,对跨文化交际史的理解有助于实现文化互动认知和超越文化局限的人文主义目标。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交际主体,国际汉语教师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知,才会有“各美其美”的文化自信和“美人之美”的文化移情,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借鉴和分享价值体系,更接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跨文化交际境界。
最后,通过历史视角,交际主体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厘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拥有更好的文化解释力,对各种文化现象赋予合理的解释。广义文化的发展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其特色的形成过程。对跨文化交际问题在历史维度上的理解是国际汉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成功保障。否则,国际汉语教师在应对各种跨文化问题,进行异质文化对话时就可能不知所措。
三、结语
总之,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历史维度的引入能帮助我们深入地认识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进而完成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觉的使命。在历史维度中,将讲授内容置于时间轴上前后滚动,既追溯源头,也展望未来,这样才能使跨文化交际学习者具备更高层次上的文化自觉。
为扩展文化视野,跨文化交际学习者不仅可以学习一些现行的跨文化交际教材,而且应拓宽阅读面,深挖阅读内容,品古阅今,贯通中西。乐黛云、吕思勉、蒋廷黻等学术大家的著作可满足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何善蒙.荒野寒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6]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英]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M].刘半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8]迈克尔·拜拉姆.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07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