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 霓
“性相近,习相远”。主要是说人们由于共性而相互吸引,又由于习惯和风俗的差异而疏远。习惯和风俗同属于文化范畴。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引起风俗习惯的差异,也会引起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一、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个方面。
(一)英汉两种语言在言语行为上的差异
言语行为(verbal communication)主要指的是语言上的交流。言语行为上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最明显的体现是头衔称呼和谦虚的表述。
1 称呼(Addressing)。中西方风俗习惯有所不同,在中国有许多诸如“李同志”、“郭校长”的称呼。但在西方国家,除了一些特殊的职业和头衔,如法官、医生、教授等,通常直呼其名使人感到友好、自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与西方友人交流时应考虑他们的风俗习惯。
2 谦虚(Modesty)。中国人通常以自我否定的形式来表示谦虚。当中国人听到别人称赞他们的容貌或穿着时,他们常常会谦虚地说,“没有,没有。”西方人往往会把这种反应误解为拒绝,从而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因此,老师应告诉学生在听到西方人的赞美时要说“谢谢”。
(二)英汉两种语言在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下面,我们主要从非言语行为中的身势语行为(body behavion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 目光接触(Eve Contact and Gaze)。目光接触是人们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西方文化要求人们直视别人的眼睛,这是为人诚实的标志。然而,中国文化中,在交际时,人们不像西方人那样直视对方的眼睛,以示谦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要注意合理地运用目光语。
2 姿势(Posture)o姿势在不同文化中也代表不同行为。不少美国教授在中国上课时随随便便,甚至坐在课桌上讲课,结果被校方告知这样的行为很不严肃,有失教师尊严。教师的姿势姿态可以展现出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文化内涵。因此,在中国文化里,教师的姿态应当自然放松,适当的移动可以避免学生由于长时间的凝视而产生的疲劳,但绝不能没精打采地站着或者懒散地靠着桌椅。
二、提高文化理解力的方法和手段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常常缺少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能力。
(一)课文阅读中的跨文化教育
高校英语教科书中有丰富的阅读理解,包含许多跨文化因素。例如,在课文《美国乡村音乐》中,我们要给学生介绍美国乡村音乐的大体发展情况和它的发源地――田纳西:给学生放一些经典乡村音乐,使他们对美国乡村音乐有更充分的认识。在学习《威尼斯商人》时,不仅要关注表面故事情节,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修辞艺术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水平。
(二)英语口语训练中的跨文化教育
日常的英语口语交流,虽然形式相当简单,里面仍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个模拟场景,引入文化因素。在口语交流过程中,如果出现语言和语法的欠缺,人们都会宽容地对待对方。可是,对话中明显的无礼和敌意不会被看作是语言缺乏,反而会被认为是粗鲁和恶意中伤的自然表露,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用错误是不可原谅的。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是令人痛苦的。
(三)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事实上,最常见的词汇教学中也有跨文化教育的空间。例如单词“Friday(星期五)”,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信仰基督教,耶稣受难日正好是星期五,故而“Fridayface”具有“忧郁”的含义。“Black Friday”意思是“灾难的一天”。再如“Sunday(星期日)”会使人们联想到耶稣的复活,做礼拜以及节日。它常常有圣洁和幸福的含义,所以人们把最漂亮的衣服叫做“Sunday”或“Sunday best”。Friday和Sunday在汉语里没有上述含义,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还有许多类似的词,老师应该充分地利用丰富的资源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教育。
(四)语法学习中的跨文化教育
在最艰难、最枯燥的语法教学中,也可以进行跨文化教育。我们发现每种语言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如“My knife andfork is made of silver,”为什么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呢?原因是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能分离的餐具,是一个整体,所以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总的说来,英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也就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认识到英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教育界一直主张“认识、贯彻、落实”,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紧密地跟随世界教育的发展步伐,不断地努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才能的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