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广宇
摘 要: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意识是控制言语活动的机制,形成、保存、重构语言符号及其搭配、使用的规则。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通过分析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本文旨在探求增强语言教学中语言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 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途径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并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曾经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这一理论已经被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所广泛接受。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指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其意思及内涵,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意识是控制言语活动的机制,形成、保存、重构语言符号及其搭配、使用的规则。语言意识的内涵包括语言学知识意识、学习策略意识、教学方法意识、学习需求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文化意识是人们头脑中文化的反映。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不容乐观,文化意识较为淡薄。例如,学生不能用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理解、运用英语;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礼节常识的了解较匮乏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的英语教学还没有完全真正地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与用脱节,可从以下英语教学的现状看出。
1.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目标偏差。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由于受“应试英语”加“证书英语”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技能,但是缺乏对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由于现行英语教材的内容大部分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为背景,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的文化介绍很少涉及,对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欠缺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述本土文化的能力。
3.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英语学习过于强调它的工具性、实用性、功利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不是为了强国,而是为了考试过关或者为了出国,难以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西方文化。
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听力和初步写说的能力。但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掌握两种语言,而且要通晓两种文化,使英语成为我国强化改革开放,扩大国际协作范围和交流的交际工具。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的途径
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背景知识的学习是服务于语言知识教学的,它主要体现在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了解,谚语、俗语、寓言等的意义分析,其他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的深层理解等。但是,文化背景知识最终是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而服务的。
文化背景知识有时是解开一些语言问题的钥匙,无论是阅读还是听说,很多问题的解答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在语言学习中,它帮助学生联想,进行“合理的”推理、推断。
英语国家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异文化,异文化常常是一种陌生的文化,与汉语有许多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艺术、节日风俗、习语谚语、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等,可以拓展其知识面,深化其对英语国家较为全面的认识,这必将有助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另外,英语中的日常交际语、非语言的交际形式、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都是我们所要涉及的内容。
1.注重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意识。
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大纲里应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第二语言意识、语言个性的指导思想。语言意识的内涵其中就包括了语言学知识意识、学习策略意识、学习需求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了目标语言意识,外语教学和学习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
2.对学生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考虑合理开设文学作品选读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民族与文化的了解。
3.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意识。
在教学法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专门训练学生的外语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而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收集资料,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营养,从而全方位地实施双向的互动,语言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4.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外语的注意力和兴趣。
教师应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提高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促使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接触越发频繁,国际交流的加强使得跨文化交际称为我们当今时代一个突出的特征。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这也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措施
1.认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因素应在外语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来,教师在讲授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讲解,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例如一个很简单的词组a lucky dog并不是用来指一条幸运的狗,而是我们所说的幸运儿的意思,对于不了解这种文化内涵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很难明白。
2.开设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等课程;开设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系统讲授文化知识。例如可以开设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国家概况、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等课程,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一些与他们的英语学习密切相关的跨文化知识。
3.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多汲取西方文化知识或者有机会出国融入并体会一下西方文化,加强自身对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即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理智地对待不同文化的关系。
英语教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教育,特别是通过对外国文化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跨文化交际的观念,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不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外国文化的辩护者。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邵志洪.英汉研究与对比.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696.htm